史志办山东省佛教信仰和宗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佛教信仰和宗派

一、信仰与教义

中国佛教的信仰,以“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为中心,分为自信和信他。信他又成为“住持三宝”,自信有称为“自性三宝”。佛教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苦”的原因既不在超现实的梵天,也不在社会环境,而由每人自身的“惑”(贪、、痴等烦恼)和“业”(身、口、意等活动)所致。“惑”、“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轮回报应。要摆脱痛苦,唯有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范围并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叫做“涅”或“解脱”。这些说法,包括在“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最基本的教理中,是佛教各派教义的基础。佛教经典繁多,总称经、律、论三藏。

1、四谛

四谛,也称四圣谛。“谛”是真实不虚之意,即真理,有“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教中四个最基本的道理。

苦谛,是指世间充满痛苦。通常说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由“苦”入手宣扬教义,说明佛教最关心的是人生问题,所追求的也是人生的解脱苦难。

集谛,亦译习谛,有召集、集合、熏习之意,是在探讨苦的原因。佛教认为苦的原因在于造业(过去所思所为的积存)。烦恼(贪、瞑、痴)和渴爱。这些都出于“无明”,即把虚幻不实的东西当作真实的目标去追求,故而生出无尽的苦。

灭谛,亦称寂灭、入灭、涅槃,是佛教所求的境界,即达到永久解脱苦难的涅磐境界。

道谛,是灭烦恼得解脱的途径和方法,就是修行。佛教的修行不只靠信仰,也不仅主张苦行,而强调、重视“智慧”,求“智慧解脱”。其主要方法是所谓“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简说为“三学”:戒(戒律,基本是五戒,多的到八戒、十戒、数百戒)、定(禅定、止散乱心)、慧(又译“般若”,明了佛理)。大乘佛教又将三学发展为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成为大乘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

2、轮回与十二因缘

世间众生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之中不断转生,如车轮旋转,无穷无歇,被称为“轮回”,这是古印度宗教的基本思想。释迦牟尼运用因果关系详细分析了轮回报应的过程,探求人生苦的原因,归结为“十二因缘”。把生命流转的过程分解为十二支,讲“三

世两重因果”。佛教认为,要摆脱因果轮回之苦,只有通过修行佛法,悟得苦、集、灭、道的真谛,观想透彻十二因缘间的因果关系,灭尽天明。无明尽则行尽,以此类推至老死尽,跳出轮回报应的因果链。

四谛、十二因缘等法都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修成可证得罗汉果或辟支佛果。随着佛教的发展,许多派别认为,这种解脱,只是求得个人的解脱,不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他们倡导应该普度众生,行菩萨行,以成佛果,并自称“大乘”。大乘佛教对“色”与“空”、“空”与“有”等名相进行了深入探讨,发展出庞大的佛学思想体系和众多派别。

二、宗派

1、禅宗

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称为参禅,所以名为禅宗。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心印的准绳,弘忍、慧能教人诵持《金刚般若》。《楞伽》、《般若》是此宗的经典依据。8世纪,此宗分为南北两派:北宗神秀(约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一派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667-744)和青原行思(?-740)两大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即南岳系分为沩仰宗、临济宗;青原行思系分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以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枝两派。五宗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间有的就衰绝不传了。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山东省现在开放的长清灵岩寺、千佛山兴国禅寺、泰山普照寺和斗母宫、五莲山光明寺,均属禅宗临济派寺院。济宁铁塔寺、济南佛慧山开元寺等为禅宗曹洞派寺院。

2、天台宗

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智,因常住天台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又称法华宗。据该宗系谱,初祖印度龙树,二祖北齐慧文,三祖慧思,四祖智确立了定(止)、慧(观)双修原则,所著《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初奉为“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在判教上,主张五时八教,把《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说法。在教义上,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表现,并用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加以发挥。在禅观修习上,相应地提倡一心三观。该宗集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山东荣成赤山法华院系唐代天台宗寺院。青岛湛山寺系近代天台宗名刹,第一任住持亻炎虚为天台宗第44代传人,现任住持明哲为第45代传人。

3、净土宗

又称“莲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为主要经典。唐代善导(613-681,山东临淄人)创立。因其专修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法门,故名。净土宗立祖之说起于宋朝。相传东晋慧远在庐山邀集僧侣18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被奉为初祖;东魏汾州玄中寺昙鸾著《往生论注》,认为世风混浊,靠“自力”解脱甚难,主张“乘佛愿力”(“他力”)往生净土,称“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往生安乐国土”;隋唐间道绰在玄中寺传净土信仰;唐初善导从道绰学净土教义,后到长安光明寺传教,正式创立净土宗,所著《观无量寿佛经疏》、《往生礼赞偈》、《观念法门》、《般舟赞》等,为该宗重要依据。修学该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佛乘,也不一定静坐专修,行动坐卧皆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平时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因而易于普及。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宗派的学者,也兼修此法。净土宗在山东佛教信徒中流传较广。

4、华严宗

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643-712)被武则天赐号“贤首”,故亦称贤首宗。

该宗称陈隋间杜顺为初祖,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在判教上,分为“五教”,以《华严经》为最高教典,自称“一乘圆教”、“圆明具德宗”或别教一系。在思想上,把“一真法界”(或称一心法界,即真如佛性)视为世界一切现象之本源,用法界缘起说明现象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四法界说、六相圆融说、十玄缘起说等,始终贯彻以理、事关系解说教义的原则,把“圆融无碍”作为认识的最高境界。唐德宗时,四祖澄观受封“清凉国师”,宪宗时任全国“僧统”,发挥贤首教义。其弟子宗密进一步调和佛教内部各派和儒、道各家思想,使该宗形成庞杂的体系。唐武宗灭佛后,该宗衰落。清末山东济南府新城县东北、东昌府博平县东各有华严寺,前者建于唐开元年间。崂山有华严庵,建于明代,亦系华严宗寺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