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焉以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语气助词。

A、表肯定语气。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用在数词后,表陈述语气。例: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C、用在句中,表停顿。

例: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D、用在疑问句后,前面有疑问词,“焉”起表达疑问语气的作用,相当于“呢”。

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2、代词。

A、代人或事物,等于“之”。

例:永之人争奔走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然力足以至焉。

特别提醒:当“焉”字和带“于”的介宾结构同时出现时,“焉”的指代性减弱以至消失,而语气性质就凸现了。

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

于是余有叹焉。

B、疑问代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哪里”。

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割鸡焉用牛刀。

且焉置土石?

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3、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可译为“比他”“比这”。

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国君靠全国人的眼睛看,所以没有谁比他看得更清楚;靠全国人的耳朵听,所以

没有谁比他听得更明白。)

4、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有词尾性质,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地”。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徐徐焉,实(装)狼其中。5、固定结构。如(若)……焉,可译为“象…一样”。例: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以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

工具、方法及其他,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乃入见。问:“何以战?”

余船以次俱进。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2、表示处置对象,可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公子)欲以宾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二、用作连词。用法与“而”有较多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

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作《师说》以贻之。

敛赀财以送其行。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3、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

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者省去。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如: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平)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地制宜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因势利导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如:因拔刀斫前奏案

相如因持璧却立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

3、用作动词,当“因袭”“如同”讲。

例如: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减少、增加)可知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