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

第一节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研究

一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

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二世纪罗马人就在家中跟希腊保姆或奴隶学习希腊语,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西域各国的贵族子弟前往长安学习汉语,但第二语言教学的经验状态却一直延伸到了近代。从近代开始,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才精彩纷呈,蔚为大观。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四种理论:语法——翻译理论、行为——结构主义理论、转换生成语法——认知理论、交际教学法理论。这四种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法、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等领域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主要介绍20世纪出现的三种理论。

(一)行为——结构主义理论

行为——结构主义理论缘起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B.Watson)受俄国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提出了“行为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无法证实的意识或精神世界,而应该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他坚信有什么样的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因而行为主义者应该把复杂的先天本能和后天获得的习惯还原为简单的反射,并通过S-R公式即“刺激—反应”联结来分析所有的行为,以达到预测和控制的最终目标。斯金纳(B.E.Skinner)是继华生之后的另一位美国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1957年发表的重要著作《言语行为》中详细地描述了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观点,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和深化了华生的S-R理论。他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如同人类的其他行为,都是通过习惯的养成而学会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巴甫洛夫的古典条件反射对人类行为的发展和改造具有决定意义。斯金纳则认为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应论”还不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的语言习得现象,因此,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论”,以及条件反射的各种原则,如强化和消退、及时强化、分化刺激、泛化、塑造、行为链、强化时间表、惩罚等等。这一理论是基于斯金纳对鸽子的实验,他认为通过对周围条件的控制和调整以及奖励的方式,鸽子的行为可以变成复杂的模式,言语行为如同其他人类行为一样,也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应,如果反应结果得到强化,这种反应就被保留,以至形成习惯。语言学习就是一个模仿、重复、操练并通过强化形成习惯的过程。

(二)转换生成语法——认知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提高口语能力为主的听说法已不适应培养高水平的第二语言人才。作为其教学理论基础的行为——结构主义理论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了它的弱点,受到了人们的质疑。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发表了《对斯金纳言语行为的批评》的书评,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乔姆斯基创立了转换——生成语法,并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认为语言不是一套习惯,而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这些规则既复杂又抽象。学习语言就是要掌握、内化这些语言规则。人的语言能力与生俱来,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部普遍语法,在后天与某种语言的接触过程中,通过普遍语法和外在语言的磨合,慢慢学会该种语言。学习语言决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充分发挥人的思维能力和天生语言能力的过程,是靠不断根据输入的语言材料,对语言规则提出假设——验证,对这些规则进行内化和运用的过程。因此,乔姆斯基认为:(1)语言学研究的内容是语言能力,即语言知识,或称为语言使用者已经掌握的潜在的规则系统,而不是语言行为;(2)语言有表层和深层结构之分,语言使用者的话语,只是语言的表层现象;(3)语言具有生成性。一套数量相当有限的语法规则可以产生出数量无限的句子。一个语言使用者不必事先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现成的语句,它只需要运用规则去创造、去理解;(4)语言有差异,更有共同之处,所以语言学应着力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共同之处,以揭示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本质。

值得一提的是,转换——生成语法真正为语言学界所采纳还得益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支持。格式塔学说起源于一种对知觉的研究,将知觉的组织原则应用于学习和记忆等问题虽然起步较晚,但他们带来一种与行为主义针锋相对的全新角度,逐步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学习理论。在格式塔心理学家那里,学习是一种智慧的行为,一种顿悟的过程,需要有理解、领会与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参与,并体现为一种突现和飞跃的过程。他们认为人或动物对问题的解决不是来自盲目的试误,也不是出于各个部分偶然碰巧的凑合,顿悟的结果能使个体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反对桑代克的试误说,以及由试误说和“刺激—反应说”所引发的死记硬背和重复操练,提倡“有意味的学习”,认为感知、认知才是学习的本质。

(三)交际教学法理论

70年代崛起的交际教学法理论(又称社会语言学——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和交际性,语言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要学生获得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交际的能力。

乔姆斯基在《句法理论面面观》中,曾经提出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不是一种处事能力甚至不是一种组织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是某种远比语言本身抽象的知识状态,是一套原则系统、一种知识体系。语言能力的提出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认同,但也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不少争议。这些争议多数来自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语法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在形式上可能,即能从语法、语音、词汇等语言系统本身的角度判别某种说法是否正确。(2)可行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在实施手段上可行,即懂得哪些句子是可以被接受的。(3)得体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在语境上得体。有些话语在语法上可能,在实施上可行,但在语境上不恰当。(4)现实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际出现了,即懂得哪些话是常用的。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很快展露了头角,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新思想、新方法的主要源头。大量的实践表明,语言能力并不等于交际能力,语言知识并不等于语言运用,第二语言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习者获得语言知识并发展他们有效的交际能力。

英国功能语言学对交际教学法理论的形成也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在交际教学法形成过程中,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理论功不可没。韩礼德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系统,而不是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