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的优选与学术行为特点的国内外比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强烈建议若干个指标的联合应用[4]。 但迄今为止,
1
引
言
也未见在微观层面联合应用若干个文献计量学指标的 这些学术影响力评价指 具体方法和相关实证 。 另外, 标又与科 学 家 从 事 学 术 生 涯 的 时 间 长 短 ( 即 学 术 年 龄) 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年龄越大的科学家的总被引 美国物理学家 Hirsch J E 次数和 h 指数越高 。实际上, 在提出 h 指数的同时也提出了用学术年龄对 h 指数进 行划分的思想[5 - 6]。 为此, 本文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 73 位从事临床科研的博士生导师为样本, 以学术年龄 ( 最新论文与最早论文的发表年之差) 为主要控制变 量, 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 探讨不同学术年
1 n
n
∑ IF
i =1
i
( CBM ) 、 CNKI 和万方数据, 并利用 CNKI 中国引文数 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 ) 检索其被引用数 据。利用 Web of Science 中的 SCIE 和 2009 版《期刊 引证报告 》 ( JCR ) 检索 73 位学者发表的国际论文 、 被 引用数据和论文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 。
[9 ]
3
3. 1
结果分析
学术年龄及其分区
本数据集中, 73 位学者都是在大学毕业或读研究
生期间开 始 发 表 第 一 篇 论 文, 最晚发表论文年均为 2010 年, 目前在科研产出上仍很活跃 。 学术年龄的频 数分布如图 1 所示:
2007 年, 金碧辉和 Rousseau R 提出了
图1 学术年龄的频数分布
Optimiza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Scholars’Research Impact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Behaviors of Researchers Du Jian Zhang Bin Li Yang Tang Xiaoli Xu Peiyang
其中 n 代表该学者的论文总数, IF i 是第 i 篇论文 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 。 需要说明的是, 期刊不同年份的影响因子会有一 定差别 。 本 文 使 用 的 影 响 因 子 数 据 来 源 为 2009 版 JCR, 少数未被收录的期刊则取最临近的 2009 年的影 响因子 。
2. 3
评价指标
根据上述检索结果计算得到 73 位学者在国内外
总被引次数 、 篇均被引次数 、 h 指数 、 g 指数 、 的发文量 、 A 指数 、 m 熵指数 、 SCI 论文所在期刊的累计影响因子 、 平均影响因子等指标数据, 应用这些指标评价学者的 国内和国际学术影响力 。 2. 3. 1 h 指数 由美国物理学家 Hirsch J E 于 2005 年提出, 表示一位作者发表的论文中, 有 h 篇至少被引 用了 h 次[6]。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法相比, h 指数兼顾 个人科研产出的质量和数量[7]。 2. 3. 2 g 指数 2006 年, 比利时著名科学计量学家 Egghe L 提出了 g 指数[8], 即将论文按被引次数由高到 低排序, 将序号平方, 被引次数按序号层层累加 。 当序 号平方等于其对应累计被引次数时, 该序号则为 g 指 数。如序号平方不是恰好等于而是小于对应的累计被 引次数, 则最接近累计被引次数的序号即为 g 指数 。 与 h 指数相比, g 指数只对一篇或几篇突出的 、 高影响 力的论文敏感 。 2. 3. 3 A 指数 A 指数
98 LIBRARY AND INFORM ATION SERVICE
>>
第 55 卷 第 10 期 2011 年 5 月
龄组的学者在各个指标上的表现差异, 对基于引证分 析的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进行优选, 并分析不同 学术年龄组在国内外学术行为的不同特点, 以期为科 研人员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和事实依据 。 h 值而导致区分度不大的问题 。 2. 3. 4 m 熵指数( m quotient ) 即年均 h 指数, 由 Hirsch J E 提出 。它根据科学家从事学术生涯的年份数对 h 指数进行划分, 从而为不同资历的研究者之间的学 术评价提供了可能, 但 m 熵指数不能甄别出高被引论 文的影响力[6]。 2. 3. 5 累计影响因子和平均影响因子 由于引用活
2
2. 1
样本与方法
样本选择
考虑到 h 指数及 h 型指数不适合考察年轻科学家
动本身的时滞特征, 总被引次数很难应用在较近的出 版物上 。JCR 提供了期刊的影响因子( IF ) 用以反映该 期刊刊载论文的平均影响力, 可以根据论文发表的期 刊来推断论文可能产生的被引情况, 即期望被引次数, 从 而 使 用 累 计 影 响 因 子 ( Cumulative Impact Factor, CIF) 和平均影响因子( Average Impact Factor, AIF) 来替 代被引次数指标 。CIF 和 AIF 的计算公式如下:
[3 ]
。 Van Leeuween 早在 2003 年
* 本文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基于引证分析的学术影响 力理论与实践研究” ( 项目编号: 09R0216 ) 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 2010 - 12 - 10 修回日期: 2011 - 01 - 17 本文起止页码: 98 - 102 , 143 本文责任编辑: 王善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图2
不同组别学术生涯年份数的学者 在国内外发文量的平均数
学者在各个指标上的表现差 异, 如图 3 ( 包括 6 个子 图) 所示:
3. 2 优选
3. 2. 1
基于引证分析的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的
主要引证分析指标的优选 应用单因素方差
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学术年龄的学者在各评价指标上表 现的差别 。结果表明: 国内只在“论文发文量 ” 这一指 标上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14 < 0. 05 ) , 而在“总被引 次数 ” 、 “篇均被引次数” 、 “h 指数” 、 “g 指数” 、 “A 指 数 ” 、 “m 熵指数 ” 6 个评价指标上的表现均没有显著性 差异( p > 0. 05 ) 。 国外部分, 9 个指标在组间差异的 p 值均远大于 0. 05 , 说明学术年龄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没 有显著性差异 。 朱平 2008 年对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 领域某研究所的全体研究员的 SCI 论文发表和 h 指数 等情况的分析发现, 年龄与学术影响有一定的联系, 但 影响并不大, 因为指数之间并无显著的统计差异[10]。 随着学术年龄的增加, 国内发文数和国外发文数 在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 尤其在国内表现得最为显 著。年龄越大, 发文数越多, 这一点符合国内“学术生 涯越长, 科研产出越多 ” 的现象 。 但在 SCI 发文量上, “最年长 ” 的 35 - 46 岁组和 “较为年轻 ” 的 18 - 24 岁组 大致持平, 突显了年轻学者在 SCI 学术产出方面的优 势( 见图 2 ) 。 综合考虑上述国内和国外的方差分析结果, 以下 仅从平均数( Mean) 的角度, 分析不同组别学术年龄的 可见, 关于总被引次数 、 h 指数和 g 指数 3 个指标 的表现, 国内最占优势的是“25 - 34 岁 ” 组( 实心三角 形标识) , 而国外最占优势的则为 “ 18 - 24 岁” 组( 空心 三角形标识) 。国内的表现均呈现出前 3 个年龄段一 直升高, 最后年龄段下滑的趋势; 国外则正好相反, 从 第 1 个至第 2 个年龄段升高, 后 2 个年龄段下滑 。 因 此, 这 3 个指标对于不同学术年龄学者在国内外的评 价结果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由于总被引次数是传统的 基于引证分析的评价指标, 而 h 指数和 g 指数是针对
<< 竞争情报
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的优选与学术行为 特点的国内外比较 *
杜 建 张 玢 李 阳 唐小利 许培扬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05 〔摘要 〕以中国医学科学院 73 位从事临床科研的博士生导师为样本, 分析不同学术年龄组在各学术影响力指标 上的表现差异, 并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辅助优选指标 。 得到的优选指标包括发文量 、 总被引次数 、 篇均被 引次数 、 h 指数 、 A 指数 、 g 指数和累计影响因子, 其中与 “平均量 ” 相关的篇均被引次数 、 A 指数更适合于评价中国 高水平学者的学术表现; 而 m 熵指数不太适合于评价中国学者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科研人员的评价应该注意学术 年龄这一因素 。 〔关键词 〕学者 〔分类号 〕G350 学术影响力 学术行为 学术年龄 评价指标 引证分析
第 1 组 1994 年后开始发表文献, 第 2 组 1987 年后 开始发表文献, 第 3 组 1977 年后开始发表文献, 将学 术年龄最大的院士群体单独划分在第 4 组。 可见, 除最年轻的第 1 组外, 其他组的学术年龄跨 度均约为 10 年 。 从频数上看, 学术年龄呈现出“两头 小, 中间大 ” 的特征 。第 1 组和第 4 组的频数均占 10% 以上, 而作为主体的第 2 组和第 3 组则分别约占 40% 。 另外, 第 4 组是比较特殊的群体, 他们在 1976 年之前 开始学术活动, 且大多为中国科学院 / 中国工程院院 士。本数据集中的 6 位院士有 5 位在此组 。
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05 〔Abstract〕Taking 73 doctoral supervisors devoted to clin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s the sampl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research performances on several indicators, and tries to assist in optimizing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ANOVA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optimized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clude number of articles,total cited times,cited times per paper,hindex,Aindex,gindex and accumulated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 Average counts related indicators ( e. g. cited times per paper and Aindex) are more suitable for assessing Chinese highlevel scholar. The indicator of m quotient is not suitable for evaluating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Chinese scholars. The evaluation of Chinaese resear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actor of scientific age. 〔Keywords〕scholars research impact academic behaviors scientific age evaluation indicators citation analysis
应用文献计量学指标对宏观和中观层面( 国家 、 地 区、 大学 、 机构 、 期刊等) 的评价研究较为广泛也更为人 们接受 。然而, 微观层面( 如学者 、 研究团队) 评价的 复杂性和各种评价指标的劣势使得该层面的评价总是 存在着诸多矛盾和争议
[1 - 2 ]
。 目前, 所有的基于引证
分析的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 如总被引次数 、 篇均 被引次数 、 h 指数等都有缺点, 因此单独依靠一种指标 进行评价是不科学的
, 即纳入 h 指数的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 衡量
的是纳入 h 指数的论文的平均被引用强度 。A 指数可 以克服 h 值几年不变的呆滞局面以及出现大量相同的
可见, 学术年 龄 在 整 体 上 趋 近 于 正 态 分 布 ( Kol-
99
<< 竞争情报
mogorovSmirnov Z = 1. 102 , p = 0. 176 > 0. 05 ) 。 平均 学术年龄为 25. 42 年, 最小值为 13 , 最大值为 46 。 考 虑到 73 位学者的特征, 以 25 年为分界点, 按学术年龄 分为 4 个组, 如表 1 所示:
表1
组别 1 2 3 4 总和 学术年龄( 年) 13 - 17 18 - 24 25 - 34 35 - 46
学术年龄分组
学术生涯的起始年 1994 - 1998 1987 - 1993 1977 - 1986 1965 - 1976 频数 8 28 30 7 73 比例( % ) 11. 0 38. 4 41. 1 9. 6 100. 0
n
的学术影响力, 按照姓名列表从中国医学科学院 / 北京 协和医学院 423 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列表中选取 73 位临 床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分别根据其教育和工作经历, 获取这 73 位学者发表的国内外论文及被引用数据。
2. 2
数据来源
国内论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IF =
∑ IF
i =1
i
, A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