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概论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哭之笑之,唯我山人 (2)

——浅谈八大山人与其写意花鸟作品 (2)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2)

一、八大山人生平: (2)

一、创作阶段 (3)

1. 艺术萌芽期——由塑形到简化 (3)

2. 艺术突破期——形成特有的绘画风格 (4)

3. 高度成熟期 (5)

二、八大山人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5)

1.至言至简的绘画风格 (5)

3.儒道佛思想的渗透 (7)

4.花鸟画的象征和隐喻 (8)

四、对后世画家的影响: (8)

i哭之笑之,唯我山人

——浅谈八大山人与其写意花鸟作品

【摘要】:

八大山人是明清之际中国画坛上的一个坐标式的人物,作为那个时代画家中的佼佼者,他接受了那个时代人文主义思潮的洗礼,自觉地在其艺术作品中注入性灵之气,而这在其花鸟画作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作为清初遗民,八大山人的一生可谓坎坷凄凉,孤寂悲怨,又充满着坚定的抗争和不合作。然而遗民的抗争和自救始终无法拉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画笔来宣泄心灵深处留下的巨大创痛和强烈的恨憾之情。他以自己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树立了一座人格丰碑,即使是在其写意花鸟画作品中也笔挟风雷之气,可以说,八大山人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座无可逾越的丰碑,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的精英文化与遗民文化的结合,晚明人文主义与清初实学的结合。

【关键词】:

八大山人,花鸟画,一简二拙,遗民文化,佛道禅思想

【引言】:

提起八大山人,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他画中白眼对人的鱼鸟以及造型古怪奇丑的花卉松石。八大善画山水、花鸟、竹木,常以作画传达亡国之痛,有深刻的寓意。他的画风简练雄奇,笔势阔大痛快,意趣冷傲而不可亲近,有时夸张脱略,其所画鱼鸟每以“白眼对人”。画面着墨不多,均生动尽致,无景处亦成妙境,所创意境,别具灵奇。在盛行宫廷画和摹古画之风的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无疑是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八大山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超越时空与社会的变革,在艺术上为民族艺术的现代化发展以积极的影响和深刻的借鉴启迪,从而确立了八大山人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一、八大山人生平: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生于明朝天启六年丙寅(1626),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清初四僧之一。他是江西南昌人,明宗室后裔,朱元璋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其祖父为朱多炡,号瀑泉,是一位善诗歌、精通书画篆刻的艺术家,其父为朱谋觐,字太冲,号鹿洞,亦善绘画。八大山人生活在这样一个世代尚文、诗书传家、艺术氛围浓厚的王族家庭里,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八大山人在少年时已经显现出杰出的艺术天赋,但是起初其意并不在丹青,而是同每个读书人一样,渴望做官步入仕途,正如他后来在题画诗中所言:“不是寒窗春梦断,几乎难辨墨中煤”。他早年曾打算放弃贵族身份,以一个普通平民身份参加科举考试,并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获“诸生”衔。然而,八大山人没有能继续其仕途之梦,就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不久又被清军取代,八大山人的理想和

抱负就随着明王朝的覆灭破灭了。昔日王孙,转眼成为亡国遗民,同时他的父亲也在这个时候去世了,他遭受国破家亡的折磨,精神受到巨大震动,痛苦不可自抑。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入南昌,八大山人为避兵祸离家出走,在奉新、进贤等地栖隐。

清政府在清初推行的“剃发令”,无疑对明代士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剃发改服”在他们看来显然是个与节气操守相关涉的重大事件,因此明清之交遗民多逃于僧,八大山人也不例外。八大山人入僧后,努力参佛,禅学造诣很深,深得恩师信任与赏识,在他年届31岁时,恩师传主持之位与他,从学者有数百余人。不仅如此,他还利用空余时间拈弄笔墨赋诗作画,出手即有奇情逸韵、挺立尘表的风范。在他35岁左右,八大山人开始了云游天下的画僧生涯。他晚年又还俗,时年52岁,出家为僧已经三十多年。

长期的精神压抑使八大山人疯疯癫癫,经常疯醉作画,这同时也成就了他绘画艺术的顶峰。清初四僧之一石涛有云:“余每见山人书画款题‘八大’一二字,必连缀其画,‘山人二字亦然’,类哭之笑之,意概有在焉。”八大山人自作咏怀诗,亦有“无聊哭笑漫流传”之句,暗喻其一生经历坎坷,性格倔强,行为狂怪,佯狂装哑,常借诗文书画发泄内心积郁,时而哭笑,表露了亡国的隐痛。

八大还俗后居住在南昌附近,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前后,他开始过着替人作画写书以糊口的生活,这也是促进他晚年艺术迅速成熟与驰名天下的一个客观社会成因。然而,八大晚年的物质生活异常清贫,卖画的行情时好时坏,其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形成了巨大反差,八大本人也有“河水一担直三文”的感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大山人在自己搭盖的草房中走完了他孤寂、传奇的一生,享年80岁。

一、 创作阶段

传统中国画最讲究传承,从艺术发展规律来看,继承传统是推陈出新的前提条件,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所学与历代画家走过的师承道路几无区别。他在继承明代院体和吴门画派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广泛吸收民间艺术的养料,将文人画的特点发挥极致。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风,可以分为三个创作阶段,为艺术萌芽期(出家后到56岁还俗前,即1618-1680年)、艺术突破期(还俗后至65岁,即1680-1690年)和艺术成熟期(65岁至80岁去世前,即1690-1705年)。

1. 艺术萌芽期——由塑形到简化

八大山人出家后到56岁还俗前,是他艺术的萌芽期,这个阶段也是他学习前人的时期。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均较为广泛地吸收了前辈画家的养分。他的花鸟画,是在陈淳、周之冕、徐渭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的。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除了最早的《传綮写生册》以外,还有《花卉册》、《花卉图卷》、《墨花图卷》等。如《花卉图卷》(上),从画面风格来看,其中

的墨花明显受徐渭《杂花图卷》(下)中墨花

画法的影响,采用徐渭善用的泼墨效果及其笔

法。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出,八大山人的用笔节

奏较徐渭缓慢,造型上也更加严谨。用笔多方

折,收中有放,构图疏密有致,多几何方形,

用墨清雅有余而放逸不足,花卉枝干多取方势。

八大早年创作的《双鹰图轴》,和明代初期

院体花鸟画家林良的《双鹰图》在题材、构图

和笔法上几乎一致。但是,林良笔下的鹰讲究

法度,造型严谨,写实性较强,八大山人所画

双鹰虽也严谨写实,但明显更加注重写意性,

《花卉图卷》(局部)八大山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