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军.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学

镇江市谏壁中心小学许军

摘要:鲁迅提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简练精辟地指出了悲剧的性质和美学效果。鲁迅倾向于现实主义,着重于对“国民性”的研究,他是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坠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用艺术的形式现实主义地表现出来,以引起“疗治”的注意。他的眼光不仅注视着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和“英雄壮举”,而且更多的是注意一般的历史进程中下层社会的人们的不幸。这就使他的小说中的悲剧富于独特的美学意义,不是崇高壮烈之美,而是朴素平易之美,这也正是鲁迅所倡导的“几乎无事的悲剧”。小说《呐喊》《仿徨》正体现了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

鲁迅创作的小说大多是悲剧性的。所谓悲剧,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鲁迅的这一悲剧定义提出了悲剧的本质特征在于社会现实中有价值的东西的被毁灭,同时他还认为悲剧是现实生活中悲剧冲突的反映,悲剧艺术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现实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无价值的东西的冲突与斗争。鲁迅说:“《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2“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3这也就说明,在鲁迅悲剧观中,悲剧艺术美的基础应当是生活真实,即现实生活的矛盾,因而他坚持文艺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原则,对社会、对人生深刻观察,入微分析,“敢于如实描写”,“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4扫荡“瞒和骗”的文艺,以“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抗争。《呐喊》和《仿徨》正是他的悲剧理论的具体实践。

一、平凡人物的悲剧

鲁迅笔下的悲剧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性格悲剧,也不同于希腊式的命运悲剧,他写的是近乎无事的悲剧。在鲁迅看来,在当时黑暗的中国社会,大量存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的悲剧,而这种悲剧是以近乎无事的形式存在着,人们毫无觉察,在不知不觉中被消磨,被吞噬。《药》中华老栓深信人血馒头能给儿子治病,于是星夜赶赴刑场去向刽子手买人血馒头,得到人血馒头后,“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5对于革命者的惨遭杀害无动于衷,对于刽子手的凶狠残暴麻木不仁,甚至感恩戴德。回到家中,又将全部精力贯注在人血馒头上,无论是刽子手大谈结果“犯人”的新闻,还是茶客们议论讥笑革命烈士也好,他都听其自

然,默默不语。他为儿子的病操心备至,幻想能从“药”中“收获许多幸福”。根本不知这“药”上的血,正是一个为了反抗封建统治者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的鲜血,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的悲惨结局。这是一个普通人的不幸,更是旧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体现。《明天》表面上写单四嫂子丧子的悲剧,更深层的是写单四嫂子希冀“明天”而无“明天”的悲剧。在妇女没有任何地位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希望只在丈夫、儿子身上,对已丧夫的单四嫂子来说,儿子就是她的“明天”,儿子死了,她就没有“明天”了。在这出悲剧里,我们看不出单四嫂子有多么精神美点,而只是看到她生活希望幻灭后的巨大精神痛苦。造成单四嫂子悲剧的原因不是蓝皮阿五式的流氓人物,也不只是那个庸医,而是黑暗的旧社会和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小说揭示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广大劳动妇女是没有“明天”的,从而激励人们起来推翻黑暗的社会制度,争取妇女解放。这些悲剧都具有普遍性、平凡性、必然性,但这些平凡人的悲剧发生在那个年代里却不被人察觉,这本身就带有悲剧性,这种悲剧则更加触目惊心,振聋发馈。鲁迅则就是这样在我们常见的、平时不以为奇的平凡事件中,发掘出这种悲剧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显示出有价值的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使人们从这种悲剧中惊醒、振奋起来,这也正是平凡人的悲剧其不平凡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所在。无疑鲁迅的悲剧价值是与他的“文学表现人生,而且改良这人生”的战斗的文学功利观,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改造国民性的革命民主主义启蒙思想相一致的。

鲁迅小说“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肯定,对“人生无价值的东西”的否定是有它特定内容的。由于鲁迅写的悲剧是以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善良的或有缺点的普通人作为悲剧主人公,所以他的作品中表现的是普通人的起码的合理的生活愿望,生存权利,和对理想的追求。鲁迅虽然也表现主人公勤劳善良等精神美,但重点是肯定了人的权利、尊严、价值。他把人的正常的物质欲求和精神欲求的被扼杀作为悲剧,特别描写了悲剧主人公精神上苦闷麻木,痛苦无处说,不被理解的悲剧。他把人的无端丧失作为最大的悲剧来描写,这正是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最广大的普通人民的生存权利,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些“有价值的东西”的肯定,对那些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失去生存权利、造成悲剧结局的封建统治阶级、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这些“无价值的东西”最彻底的揭露、批判和否定。

二、精神上的悲剧

鲁迅的悲剧创作,从悲剧主角和悲剧内容情节来看,是写的平凡人的悲剧,而从悲剧立意构思和描写重心来看,则着重揭示人物在心灵上所受到的创伤和摧

残,通过对主人公精神状态的透视,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字,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6可见鲁迅创作小说,是出于改造民族灵魂的目的,竭力想探索人们的灵魂,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祝福》里的祥林嫂,是被鲁迅作为中国劳动人民最悲惨的典型来塑造的。她在丈夫死后,便决心守寡,因不愿再嫁而出逃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希望以自己诚实的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但不久便被婆家绑回去,逼嫁到山村里去。当她第二次在鲁四老爷家里出现,那是第二个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叼走之后。因她再嫁再寡,镇上的人便嘲笑她,鲁四老爷把她看成不祥之物,暗暗嘱咐妻子不许她沾手祭品。另一个佣人柳妈又以阴间的锯刑来告诫她,要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当作赎罪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她听信了柳妈的话,感到了阴间地狱的威胁,以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满以为自己是个干净人了,可以坦然地去摆福礼的时候,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手的呵斥。祥林嫂是这样善良、勤劳、坚毅和安分,她对生活的希望是最低微的,只要能用辛勤的劳动来换取最起码的生活,她就感到满足,这个希望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可是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就连这个微薄的希望也终于破灭。她默默地忍受,捐了门槛,也依然无效,主人还是不许她摆设祭品。她可以忍受物质的困乏和剥削,但却无法抵挡精神上的被侮辱与被威胁、被剥夺。在重重压迫下的中国劳动妇女,尤其是寡妇,甚至尤其是再嫁的寡妇、失子的寡妇,在社会上已没有了生存的权力,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通过社会各阶层的人有效地完成着他们践踏、侮辱和伤害的任务。祥林嫂在人死了以后有没有灵魂、阴间有没有地狱的疑惑中倒毙在祝福之夜的雪地里。她至死也不明白她因何而死。而活着的人就有明白的吗?祥林嫂到处向人倾诉她的痛苦,人们反应如何呢?“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7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只是供人们消遣的故事。她们中又何尝没有如祥林嫂一般的受压迫者,这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的麻木、混沌,实际上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祥林嫂悲剧的深刻性表现在:她不仅在经济上、肉体上受尽了压榨和摧残,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尽了人们的嘲笑和虐杀;不仅生前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