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军.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学
镇江市谏壁中心小学许军
摘要:鲁迅提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简练精辟地指出了悲剧的性质和美学效果。

鲁迅倾向于现实主义,着重于对“国民性”的研究,他是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坠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用艺术的形式现实主义地表现出来,以引起“疗治”的注意。

他的眼光不仅注视着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和“英雄壮举”,而且更多的是注意一般的历史进程中下层社会的人们的不幸。

这就使他的小说中的悲剧富于独特的美学意义,不是崇高壮烈之美,而是朴素平易之美,这也正是鲁迅所倡导的“几乎无事的悲剧”。

小说《呐喊》《仿徨》正体现了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
鲁迅创作的小说大多是悲剧性的。

所谓悲剧,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鲁迅的这一悲剧定义提出了悲剧的本质特征在于社会现实中有价值的东西的被毁灭,同时他还认为悲剧是现实生活中悲剧冲突的反映,悲剧艺术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现实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无价值的东西的冲突与斗争。

鲁迅说:“《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

”○2“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

”○3这也就说明,在鲁迅悲剧观中,悲剧艺术美的基础应当是生活真实,即现实生活的矛盾,因而他坚持文艺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原则,对社会、对人生深刻观察,入微分析,“敢于如实描写”,“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4扫荡“瞒和骗”的文艺,以“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抗争。

《呐喊》和《仿徨》正是他的悲剧理论的具体实践。

一、平凡人物的悲剧
鲁迅笔下的悲剧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性格悲剧,也不同于希腊式的命运悲剧,他写的是近乎无事的悲剧。

在鲁迅看来,在当时黑暗的中国社会,大量存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的悲剧,而这种悲剧是以近乎无事的形式存在着,人们毫无觉察,在不知不觉中被消磨,被吞噬。

《药》中华老栓深信人血馒头能给儿子治病,于是星夜赶赴刑场去向刽子手买人血馒头,得到人血馒头后,“他的精神。

现在只在一个包上”。

○5对于革命者的惨遭杀害无动于衷,对于刽子手的凶狠残暴麻木不仁,甚至感恩戴德。

回到家中,又将全部精力贯注在人血馒头上,无论是刽子手大谈结果“犯人”的新闻,还是茶客们议论讥笑革命烈士也好,他都听其自
然,默默不语。

他为儿子的病操心备至,幻想能从“药”中“收获许多幸福”。

根本不知这“药”上的血,正是一个为了反抗封建统治者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的鲜血,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的悲惨结局。

这是一个普通人的不幸,更是旧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体现。

《明天》表面上写单四嫂子丧子的悲剧,更深层的是写单四嫂子希冀“明天”而无“明天”的悲剧。

在妇女没有任何地位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希望只在丈夫、儿子身上,对已丧夫的单四嫂子来说,儿子就是她的“明天”,儿子死了,她就没有“明天”了。

在这出悲剧里,我们看不出单四嫂子有多么精神美点,而只是看到她生活希望幻灭后的巨大精神痛苦。

造成单四嫂子悲剧的原因不是蓝皮阿五式的流氓人物,也不只是那个庸医,而是黑暗的旧社会和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

小说揭示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广大劳动妇女是没有“明天”的,从而激励人们起来推翻黑暗的社会制度,争取妇女解放。

这些悲剧都具有普遍性、平凡性、必然性,但这些平凡人的悲剧发生在那个年代里却不被人察觉,这本身就带有悲剧性,这种悲剧则更加触目惊心,振聋发馈。

鲁迅则就是这样在我们常见的、平时不以为奇的平凡事件中,发掘出这种悲剧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显示出有价值的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使人们从这种悲剧中惊醒、振奋起来,这也正是平凡人的悲剧其不平凡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所在。

无疑鲁迅的悲剧价值是与他的“文学表现人生,而且改良这人生”的战斗的文学功利观,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改造国民性的革命民主主义启蒙思想相一致的。

鲁迅小说“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肯定,对“人生无价值的东西”的否定是有它特定内容的。

由于鲁迅写的悲剧是以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善良的或有缺点的普通人作为悲剧主人公,所以他的作品中表现的是普通人的起码的合理的生活愿望,生存权利,和对理想的追求。

鲁迅虽然也表现主人公勤劳善良等精神美,但重点是肯定了人的权利、尊严、价值。

他把人的正常的物质欲求和精神欲求的被扼杀作为悲剧,特别描写了悲剧主人公精神上苦闷麻木,痛苦无处说,不被理解的悲剧。

他把人的无端丧失作为最大的悲剧来描写,这正是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最广大的普通人民的生存权利,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些“有价值的东西”的肯定,对那些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失去生存权利、造成悲剧结局的封建统治阶级、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这些“无价值的东西”最彻底的揭露、批判和否定。

二、精神上的悲剧
鲁迅的悲剧创作,从悲剧主角和悲剧内容情节来看,是写的平凡人的悲剧,而从悲剧立意构思和描写重心来看,则着重揭示人物在心灵上所受到的创伤和摧
残,通过对主人公精神状态的透视,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字,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6可见鲁迅创作小说,是出于改造民族灵魂的目的,竭力想探索人们的灵魂,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祝福》里的祥林嫂,是被鲁迅作为中国劳动人民最悲惨的典型来塑造的。

她在丈夫死后,便决心守寡,因不愿再嫁而出逃到鲁镇。

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希望以自己诚实的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

但不久便被婆家绑回去,逼嫁到山村里去。

当她第二次在鲁四老爷家里出现,那是第二个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叼走之后。

因她再嫁再寡,镇上的人便嘲笑她,鲁四老爷把她看成不祥之物,暗暗嘱咐妻子不许她沾手祭品。

另一个佣人柳妈又以阴间的锯刑来告诫她,要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当作赎罪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

她听信了柳妈的话,感到了阴间地狱的威胁,以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满以为自己是个干净人了,可以坦然地去摆福礼的时候,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手的呵斥。

祥林嫂是这样善良、勤劳、坚毅和安分,她对生活的希望是最低微的,只要能用辛勤的劳动来换取最起码的生活,她就感到满足,这个希望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可是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就连这个微薄的希望也终于破灭。

她默默地忍受,捐了门槛,也依然无效,主人还是不许她摆设祭品。

她可以忍受物质的困乏和剥削,但却无法抵挡精神上的被侮辱与被威胁、被剥夺。

在重重压迫下的中国劳动妇女,尤其是寡妇,甚至尤其是再嫁的寡妇、失子的寡妇,在社会上已没有了生存的权力,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通过社会各阶层的人有效地完成着他们践踏、侮辱和伤害的任务。

祥林嫂在人死了以后有没有灵魂、阴间有没有地狱的疑惑中倒毙在祝福之夜的雪地里。

她至死也不明白她因何而死。

而活着的人就有明白的吗?祥林嫂到处向人倾诉她的痛苦,人们反应如何呢?“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7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只是供人们消遣的故事。

她们中又何尝没有如祥林嫂一般的受压迫者,这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的麻木、混沌,实际上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祥林嫂悲剧的深刻性表现在:她不仅在经济上、肉体上受尽了压榨和摧残,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尽了人们的嘲笑和虐杀;不仅生前哀
哀无告,还须怀着恐惧走向死亡——死亡在她的心目中,不是悲惨生活的结束,而是另一种最大的恐怖的开始。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一个因具有新思想而不被人们理解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他接受过西方文化的洗礼,具备了一套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不大一样的文化,成为中国较早一代觉醒的现代知识分子。

他对旧中国的社会黑暗强烈不满,曾有挣扎和反抗的一面,他在生活上陷入极度困境时,还一再宣称:“我还得活几天”,“我也还得赶紧寻点事情做”。

当旧社会煎迫得他几乎乞讨时,他顽强地要活下去。

这支持他活下去的动力是他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自己还想对旧社会作最后的抗争,但是,正当他顽强地要活下去时,压迫和失望以更大的浪头排山倒海地向他扑来。

为了反抗,他在报上“发些没有顾忌的议论”,因此招致了失业。

失业是“预料中的事”,但在魏连殳身上还有意料之外的打击:一是他一直喜欢亲近失意的人,但当这些失意者一旦得意之后,也就举翅不回地飘散了。

二是曾信仰进化论,把未来和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可是事实告诉他,有的孩子被大人教育得“儿子正如老子一般”,“都不象人”。

他对进化论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这两个意外的精神上的打击,对魏连殳来说,比失业之后受到物质生活的窘迫更加痛苦。

终于他一反常态,采取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报复,当上了杜师长的顾问,月薪现洋八十元。

对此,魏连殳这样看:“我失败了。

先前,我自以为是失败者,现在知道那并不,现在才真是失败者了。

”○8“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

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

”○9魏连殳清楚地认识到:他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保持精神的清醒,不与黑暗势力和庸众同流合污,孤独地走独异个人的精神胜利者的路。

一条是放弃精神的执著,回到尘嚣中随波逐流。

也就是向他先前所反对、所憎恶的一切投降。

但无论是哪一条路,都是死路:前者会因穷困而死,后者会因精神的堕落和死亡而导致生存的无意义、无价值。

魏连殳早就料到了自己的未来无路可走,所以在他失去唯一的亲人——继祖母时,他“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10他不仅为祖母的孤独坎坷的一世而痛哭,也为自己的孤绝的处境而痛哭,更为天下的孤独者、为没有一点希望的中国而下泣。

而他的胜利,是他以牺牲灵魂为代价,用精神堕落的复仇方式,打败了把他逼上绝路的人们。

但是他觉得生不如死。

所以,他终究只有以死来再次否定那败退的自我:“到入棺,是魏连殳很不妥帖地躺着……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地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角
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

”○11魏连殳的形象,鲜明而充分地显现出在思想启蒙的大潮退下后知识分子思想中彷徨与挣扎的形神心态。

鲁迅的悲剧作品真实而细致地表现了这些不幸者与觉醒者的悲剧,他不仅指出了命运“不幸”的人生悲剧,更指出了思想“不争”的精神悲剧,鲁迅对于国民灵魂的严峻解剖,就是要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畸形的、丑恶的、可耻的东西,人们只有从中感到羞愧、憎恶,才能奋发起来,因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2
三、悲剧性与喜剧性相交融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笑的大师,善于运用犀利的笑声去挑破丑的伪装,揭露肮脏的灵魂,撕毁一切无价值的东西,因此鲁迅常通过写出悲剧人物本身可笑的病态来否定他们身上的丑,这也就使得他的人物常常带有喜剧因素。

悲喜交融,也就成为其悲剧作品的一个显著的特色。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笑声中“表演”,最后又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死去。

孔乙己一出场,周围就发出各种各样的笑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13伤痕累累的孔乙己,非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遭到众人的讥笑。

他的伤痕也许是因为偷别人的东西被打而留下的,偷盗固然可耻,可是象孔乙己这样的人,是因为被封建制度逼迫得无法生活下去,才不得不干些小偷小摸的事,封建制度才是最主要的责任者。

可是,无知的人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以至对同样受欺压的孔乙己不但没有表示半点怜悯,反而给予百般嘲笑,实在可悲可叹!孔乙己不管走到哪里,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总免不了引出别人的笑声,给别人乐趣:“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4“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道,‘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15“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6孔乙己一系列的“表演”,把一个没有爬上统治阶级上层社会而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那种迂腐没落的可笑性格展露无遗,同时也写出了当时周围群众只会取笑孔乙己,却没有产生对封建统治者的仇恨情绪,表明他们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还没有认识,仍然处在一种麻木的状态,比作品主人公孔乙己更可悲!“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17孔乙己死了,就象路旁少了一棵不起眼的小草,没有人注意他,没有人同情他,
没有人怀念他,只有咸享酒店的老板念念不忘,那是因为孔乙己还欠他十九个酒钱。

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生命价值竟不如十九个钱,多么可悲!由此可见封建社会对穷苦人是多么的冷酷无情。

作者正是通过“笑”来贯穿全文,使孔乙己的悲剧情节在喜剧的气氛中发展,以喜写悲,从而更增添了悲剧的分量。

《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劳动者,他处在社会最下层,甚至连姓氏的资格都被以赵太爷为首的封建宗法统治者取消了,受尽了欺压、凌辱、失去了人格与尊严,以至于自我价值也在社会中丧失。

阿Q的自我消解与个体的生命存在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了。

于是,他便拼命维护他仅存的一丝“尊严”。

他头上的“瘩疮疤”是其生理缺陷,由此,“他讳说‘翻’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18他不知道自身的价值何在,只去呵护着心灵中最一钱不值的那根神经。

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所包含的喜剧因素,就在于他把污点当作光荣,把失败看作胜利,把幻想认为现实,他一穷二弱,却自诩“先前阔”,“常优胜”,使丑的事物蒙上美的外衣,造成内容和形式的矛盾,同时,他又丧失了对任何侮辱和打击的反抗性,他已经麻木不仁了,以自己的浅陋讥笑别人的浅陋,为画押画得不圆而懊恼,为示众时未博得喝彩而怅惘,这就是其精神胜利法所具有的悲剧性,所以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就是这样在阿Q 性格中不可分离地交融在一起的,这些思想和行为的喜剧色彩,不但反衬了他可悲的处境,而且突现了他的灵魂被吞噬,理性被摧残,喜剧性行动产生悲剧性后果,让笑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悲剧性。

鲁迅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悲剧特色,以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及其所产生的强烈的震撼力,把悲剧艺术推到了新的高峰。

他的悲剧小说,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妇女、知识分子的不幸和悲惨遭遇,从而挖掘出了造成悲剧的深重的社会原因和主观原因,从人物的灵魂深处来展现人吃人的黑暗现实,使他的悲剧作品在思想上比传统的英雄悲剧和性格悲剧更具有深刻性;《呐喊》《仿徨》写的虽然都是现实生活中习见常闻的小悲剧,而我们正是从这些最普通的人和最平凡的悲剧事件中看到它重大的社会意义,使人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鲁迅把自己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分析,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探索和关注,与他的创作实践结合了起来,为我国现代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释:
○1鲁迅;《鲁迅选集第二卷》《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
第59页。

○2鲁迅;《鲁迅选集第二卷》《论睁了眼看》;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88页。

○3鲁迅;《鲁迅选集第四卷》《几乎无事的悲剧》;中国青年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187页。

○4鲁迅;《鲁迅选集第二卷》《论睁了眼看》;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90页。

○5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药》;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29页。

○6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呐喊·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3页。

○7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祝福》;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144页。

○8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孤独者》;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219页。

○9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孤独者》;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220页。

○10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孤独者》;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227页。

○11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孤独者》;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226页。

○12鲁迅;《鲁迅选集第二卷》《学界的三魂》;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244页。

○13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孔乙己》;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22页。

○14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孔乙己》;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23页。

○15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孔乙己》;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23页。

○16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孔乙己》;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25页。

○17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孔乙己》;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24页。

○18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阿Q正传》;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第73页。

参考文献:
1.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8月第1版。

2.高远东;《走进鲁迅世界》;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5年5月第1版。

3.鲁迅;《鲁迅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1版。

4.鲍晶;《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年8月第1版。

5.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8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