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家刘再兴教授根据我国的实际,曾提出用“工业化结构比重系数”来衡量我国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计算公式如下:工业化结构比重系数=比重
GDP
中工业的比重
社会劳动者中工业占的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优势产业培育选择的产业结构模式的构想框架
在一个区域内,各个产业间按照一定的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特有的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的产业结构模式是一个强调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组织核心,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依据与主导产业的经济技术联系,彼此连接,形成联系紧密有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产业系统。

区域主导产业是指一般专业化部门中,能够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起引导带动作用的主导专业化部门。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组织和带动作用,处于支配地位。

主导产业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代表了区域在区际分工中的特点;二是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能组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框架体系由三原则四基准构成。

三原则是指:(1)比较优势明显,输出前景光明;(2)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快;(3)关联效应强。

四基准是指高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系数;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度。

关联产业配套是指关联产业既受主导产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是主导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一定的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相互联系和促进的发展关系。

关联产业可分为三种联系产业:前向联系产业,即直接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联系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是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后者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撑。

基础性产业配套就是要根据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引导和组织基础性产业发展,尽量为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其发展。

基础性产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消费倾向性产业,特点是产品可运输性差,只适宜在主要消费地区就近发展;二是广布性产业,特点是产品需求量大,消费地区广,布局较少受地域条件限制;三是产品不能在空间上流动的产业,如运输业。

基础性产业种类多、构成复杂,对它的发展更多的依靠市场机制调节,让其按照市场的要求合理发展。

在产业功能分类中,还可分出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地区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可能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小,不能负担起在区域分工中的作用,或在与其他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不具备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

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是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这类产业有可能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发展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区域优势产业培育的目的就是寻找这类潜导产业,并把它发展成新的主导产业。

在遵循主导产业选择三原则的前提下,我们来分析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四基准。

其中,高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和高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又叫“筱原两基准”,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是战后日本政府不断调整产业政策,发展更新主导产业,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理论依据。

(1)高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市场基准,它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最直接和最大的原动力,作为主导产业的产品不仅当前的社会需求大,而且未来的社会需求增加潜力也要大,所以,主导产业必须是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s
x 。

式中,x 是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s 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

如果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则表示产品富于弹性;;反之,则是非弹性的。

主导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应该大于1。

在这一前提下,如果一个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越大,就越有条件成为主导产业。

(2)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
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效率基准和供给基准。

供给基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会优先得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综合要素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能源生产
率等诸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加权平均。

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 = [(基期全要素生产率
报告期全要素生产率)- 1] × 100%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其技术进步的速度比较快,单位产品的生产费用也比较低,对各种资源向该产业流动的吸引力就大,该产业在技术和资源的供给就比其他产业有更多的保证,发展就比其他产业要快。

因此,应优先选择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3)高比较优势系数
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所依赖的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

对于落后地区来说,这种经济优势不是绝对优势,而是在所有产业都处于劣势的前提下,选择劣势较小的产业作为自己的比较优势。

中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每个省区都有自己的区域比较优势产业。

所以,许多不发达地区的主导产业选择了本地区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

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区域比较优势系数来测度。

比较优势系数由区域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系数、比较输出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

比较集中系数 =B
b A a 。

式中,a 是某产业的产值,A 是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b 是全国该产业的产值,B 是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

如果比较集中系数大于1,则该产业在产出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该产业在产出规模上不具备比较优势。

比较生产率系数 = Y
y X x 。

式中,x 是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X 是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y 是全国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Y 是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如果比较生产率系数大于1,则该产业具有生产率的比较优势;反之,该产业不具备生产率的比较优势。

全要素生产率也可以用劳动生产率来表示,例如,CP 定义为比较生产率系数= (Pik/Pi )/(Pk/P )。

Pik 表示i 省k 行业的劳动生产率,Pk 表示全国k 行业的劳动生产率。

Pi 表示i 省的劳动生产率,P 表示全国的劳动生产率。

通过区域某行业劳动生产率与该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与全国的同类比值进行比较,可以基本确定某行业(或产业)的效益高低。

如果区域主导产业的效益好于其他区域,说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是比较好的,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反之,则说明区域产业结构存在着缺陷。

比较输出系数 = N
n M m 。

式中,m 是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量,M 是区域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n 是全国该产业产品的区际交换量,N 是全国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一般说,主导产业的比较输出系数都大于1,其数值越大,则该产业的产品区际商品率越高。

比较利税系数= T
t 。

式中t 是某产业的产值利税率, T 是全国该产业的产
值利税率。

如果比较利税系数大于1,则区域该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全国其他区域相同产业比具有优势;反之,则区域该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全国其他区域相同产业比具有劣势。

比较优势系数是这4个系数的乘积。

区域某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的数值越大,说明其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越有条件成为主导产业,反之,比较优势系数的数值越小,区域某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越具有比较劣势。

作为地区主导产业的候选产业,其比较优势系数必须大于1,否则不应予以考虑。

当然,这5个比较优势系数,都是将某地区的某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既复杂又容易起误解。

简便而有效的判断方法是:在某地区寻找某产业的比较优势时,可以仅选择3—5个某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分别计算其比较优势系数,然后进行排队比较,以判定某地区某产业比较优势的地位和程度。

(4)高产业关联度
主导产业是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的。

如果一个产业只具有主导产业高比较优势系数,而产业关联度低,仍不能成为主导产业。

一个产业的关联度可以通过计算其感应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判断。

运用投入—产出逆阵系数表,可以计算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感应系数= a/A。

式中,a为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A为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影响力系数= b/B。

式中,b为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B 为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如果,一个产业的感应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高,则该产业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如果两个系数中一个高,另一个低,则该产业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

我国学者刘在兴先生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其具体计算法如下:
市场占有率= 区域某产业年销售额占全国该产业年销售额之比
×区域某产业人均年销售额指数
比较劳动生产率= 某产业的国民收入占区域国民收入总额之比/
某产业的劳动力占区域劳动力总数之比专门化率=区域某产业净产值占全国该产业净产值之比/区域全
部产业净产值占全国全部产业净产值之比。

产业综合波及效果= 产业影响力系数与产业感应度系数的算术
平均
依据这四个指标的计算结果,用几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汇总成一个综合指标。

然后,根据各产业的综合指标大小排序,把位居前列的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备选产业。

再综合平衡各方面的情况,从备选产业中挑选出主导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