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的把握及其应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网络舆情的把握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互联网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在网络上就校内外某些热点、焦点问题参与讨论,形成高校网络舆情。提高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是维护校园稳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1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征
1.1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舆者,舆论也;情者,情况矣。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高校网络舆情则是指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特定价值观、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1.2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是思维敏捷活跃的大学生,他们通过网络密切关注校园内外的热点事件,往往围绕这些热点问题在网络上形成巨大的舆论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舆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由于舆论发布主体的特殊性,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既有着普通网络舆情的广泛性、匿名性、突发性、分散性等基本特征,又有着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第一,主体行为的张扬性。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信息的垄断,使得普通大众也享有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权利。而“90后”大学生生活在开明自由的环境中,思想更为开放、自信、易于接受新事物,对于热点问题更加敏感,他们正处于思维和情感都十分活跃的年龄阶段,在网络舆论中表现出较之其他群体更为活跃的思维,更张扬的个性和独立的主体意识。
第二,舆论领袖的少数性。高校网络舆论一般是以校园BBS论坛、帖吧、博客、播客等为主要场所,由校内热点事件或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其他社会突发事件等引发的,当评论类信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网络舆论。其制造主体一般是由网络上的活跃分子群体或者与舆论客体有着密切关系的大学生群体组成。2003年、2004年在清华大学的两次问卷调查中显示,在校园BBS论坛上,那些最喜欢“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学生只有18.4%,“自己发文章引发讨论”的只有3.1%,而“只浏览文章”的人却占64.1%。2010年上半年在我校学生问卷调查中,喜欢上网发表言论的仅占19.7%,自己发文章引发讨论的仅有2.1%。这些数据表明在校园BBS论坛、贴吧上真正引导舆论的只占到了很少的一部分,他们往往充当了舆论领袖的角色。
第三,舆论传播的爆发性。校园网络舆论具有形成快速,思想观点分散而多元化的特点。在校大学生对网络上的消息和热点舆论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对于兴趣不大的问题只是选择性阅读,对于感兴趣的问题则会各抒己见,而且讨论会很快在校园BBS、贴吧上传播开来,再加上同学之间口口相传,会引发相当数量或相当规模的网上发帖参与讨论和相当数量的浏览者,在反复地转帖和跟帖中逐渐形成主导性意见,形成舆论。因此,在网络上一旦形成了某一观点,那么这个观点或意见将会在高校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呈发散式的爆发状态,显现出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第四,舆论的非理性、情绪化。校园网络舆论空间的开放性,使得过去在传统媒体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得以充分展现,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嬉笑怒骂,摆脱了传统道德的束缚,感性多于理性,情绪化现象明显。大学生对焦点热点的问题探讨大多停留在表面上,仅仅是沟通、交流和传播信息而已。大多数观点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且话题转化十分频繁,很难有统一的意见。语言表达上口语化、非逻辑化,批评的言论多、赞扬的言论少。
2 高校网络舆情对学生工作的影响
2.1 高校网络舆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晴雨表
舆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现象,它以意见体现的方式反映人们的思想状况,构成意见表达的渠道。因此,舆论被视为人们思想的“晴雨表”,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舆情则是学生思想的直接体现,学生思想的激进程度,对现实的批判、排斥程度,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学生思想的特点、变化、个人的需求以及价值观都会通过网络舆论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些网络舆论不仅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2.2 高校网络舆情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第一,由于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中,激情与理性、国家与民族等价值观并不成熟,往往形成激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爱国与民族情结。当这种不成熟的爱国与民族情结主导了高校网络舆论,会给校园的稳定乃至社会的稳定带来很大的冲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不理智行为往往被社会不良人员利用,2010年发生在西安、成都等大城市的大学生涉日事件便是证明。第二,网络信息庞杂,良莠不齐,既有进步的、健康的;也有反动的、迷信的、消极的。大学生甄别能力限制,使他们往往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思想的偏离甚至是错误的人生观或价值观。网络中某些不良信息在校园舆论中爆发后,甚至会导致行为效仿,特别是大学生自杀现象,极易引起连锁反应,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事关学生重大利益问题上由于透明度、公正性的缺失或决策取向的偏离,容易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极易通过校园舆论发散开来,导致学生采取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三,在互联网上不同国家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境内外的敌对势力也从未放弃这块阵地,他们利用网络对我国
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给高校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3 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
3.1 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发布警告的制度”。预警机制是指由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其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打信息安全的主动仗。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则是指防范、遏制各种网络舆论问题产生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它是针对网络舆论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苗头进行预先防范和警示的一种机制,其目的是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或者做好提前预防,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舆论问题带来的损失。主要包括:
(1)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制度。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是网络舆情预警制度的基础。学校应成立从校级到院(系)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小组,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网络信息管理、突发事件上报制度。信息收集小组可以由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在学生活动相对集中的贴吧、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上广泛收集信息,力求真实和全面。在节假日和敏感日子要有针对性地布置网络信息收集的重点、内容和任务,及时跟踪网络舆情。将网络舆情中可能影响安全稳定的潜在性、苗头性信息和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报告给学校分管学生工作领导、学生工作部等相关部门。
(2)网络舆情研判制度。网络舆情研判是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对信息的研判主要是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及时识别不良言论和敏感信息,分析其倾向性和发展趋势。要把从各方面获得的零散、孤立的网络信息分门别类进行加工处理。要整理存储分析处理过的信息,把各种网络舆情信息按一定的主题分类,判断舆情发展趋势,制定预警方案。
(3)网络舆情的处理。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启动预警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引导舆情方向,避免事态扩大。在校园网外的贴吧、论坛、QQ 群等网络平台上出现与学校相关的负面信息时,要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在校内网页上出现负面信息时,要进行技术干预,必要时屏蔽相关信息,分类别、分对象、分轻重缓急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信息处理工作,特别是要积极疏导负面情绪,防止由个体情绪发展为群体情绪。要充分借助校园宣传阵地的渗透力,进行主流话语的发布,引导舆论,化解矛盾。
(4)网络舆情的跟踪反馈。对网络舆情要持续跟踪关注,随时了解舆情的新情况、新动态,掌握舆情的预警、处理情况和效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纠正。要做好舆情的反馈工作,把对舆情的处理意见、处理理由以及整改措施等反馈给学生,有效化解学生们存在的疑惑与困惑。
3.2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舆论中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