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新中国建立以来科技事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谈新中国建立以来科技事业的发展
历史文化学院2013211638 范小菲
历史对民族的生存是有考验的。任何一个能够自立于世界的民族,都曾经经历了种种严酷的生存考验。无论大河民族、山地民族、岛屿民族、草原民族,只要她能够稳定的占据一定的生存空间并持续发展一定的时间阶段,她就获得了自立的根基。
新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在种种考验中能够勇敢的胜利就表明了这点。在国际上,新中国的成立,得到苏联、东欧与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国家以及一些民族独立国家的承认、同情和支持,这有利于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不但坚持敌视和拒不承认新中国的立场,还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我国,阻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企图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我国并支持国民党残余势力进行破坏和捣乱,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这是新中国来自外部的主要威胁。说起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她在之后的在各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谁也无法不佩服她的伟大,我更觉得她那么神速的发展很神奇。从一个其他国家都不愿意建立外交关系甚至不承认的国家,在短短时间里就取得了那么大的发展。建国的时候实力相当弱的一个国家,在短短几年里就在各方面取得了世界排名前几的佳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
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谈到华罗庚教授,很佩服他,不是因为他的成就,而是因为饱受艰苦的日子里也能对数学那么热情,初中毕业以后就自学数学,自学成才,也最佩服他的爱国心,当他要回国时没有因为中国能给与他的待遇而犹豫,对美国的留学生还写了公开信,号召大家回国为祖国效力。他并没有因为曾经在中国很艰苦而放弃回国,而是为了祖国的发展放弃了待遇优裕的美国。因为有了他们的爱国心,中国当时的发展才会这样迅速。因为他们不仅是带着自己的知识而工作,我认为他们更是带着使命感在为祖国拼命。
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献。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同时,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科研机构。在短短的时期里,中
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
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此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于1962年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在提前完成此计划的基础上,中国又制定了《十年规划》。中国政府在1958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历史条件,我国的科学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中国科学体制建立起了以中科院为中心,以政府各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为辅助的科技新体制。
但随后,五年计划开始,经济建设与科技活动大规模展开,中科院为领导机构兼学术中心的弊端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统筹协调不力;培养科学干部和团结科学家不力;理论联系实际不力;学术领导不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科学体制问题,以中科院为领导机构兼学
术中心的科学体制,无法进行全面的统筹协调,并且领导方法明显的行政化倾向,忽视学术领导。
为了克服诸多缺陷,进一步完善科学体制,中央政府与中科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
1954年9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规定政府不再设立科学院。11月,国务院通知,中科院不再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分(原属政务院),并且突出其作为国家最高学术领导机构的含义,对全国的科学研究负有领导责任。
为了加强学术领导,1955年,中国科学院举行学部成立大会。学部的建立,主要是为加强中国科技发展的计划性,是在中国科技体制中贯彻“依靠科学家办科学”思想的重要步骤之一。各学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中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是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转换,这一转换的实质上是淡化科学院在国家科技事务中的行政管理职能,而强化它的学术中心职能。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国科学院的学术领导,而且对于最终形成中国新的科学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仅仅以科学规划委员会作为科学技术的领导机构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1月,国家技术委员会和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它是负责全国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的职能机构。科委共设立16个厅,局。同时,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地方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也相继建立起来。
至此,以国家科委、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为主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家科研领导体制。中国式集中形的“大科学”体制形成了。这一体制全面展现了科学建制国家化和科技国家主义的思想,即国家是科技活动的唯一主体、投资者与受益者,国家意志支配着科技活动的过程和方向,科学技术成为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
所谓“大科学”体制,指的是建立在“规划科学”思想基础上的现代科研体制。2O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依赖性的加强,各国政府也都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的规划和控制,确立了大科学的科研体制,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来规划、来控制与本国经济和防务息息相关的大科学项目。其典型特点就是科学事业计划性,科学研究规模大,科学家人数急剧增多,科研工作以集体合作的形式完成,科学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社会与国家的力量支持,同时国家也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定期制定科研项目指南,资助科学研究项目,来引导科学家的科研方向。其中“曼哈顿计划”就是此科学体制下的产物。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体制国家化的“大科学”体制的典型代表国家是苏联。它也是我国新中国科技体制的模仿对象,以至其成为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直至70年代中期起着主导作用的科技体制。在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与赶超型科技发展的背景之下,实行科学建制国家化、建立新型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大科学”体制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创造出诸如两弹一星,石油会战这样的伟大成就,大大推动了社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