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批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批评
一、何为道德?
道德是根据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
道德具有民族性、时代性,是变化的。
二、中国文论中关于文学与道德关系的讨论
孔子:非常重视诗歌和音乐在塑造心灵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儒家的“诗教”传统:《礼记》云:“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者也。”
因此,中国传统上论文学时多不以艺术独立而求其美,而是偏重精神的修养和伦理的教化。
周敦颐:文以载道。
近代后,文学道德论取得了新的形态,将变革社会、革新道德与文学相联系。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里写道,“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必新小说,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三、西方文论中关于文学与道德关系的讨论
柏拉图:是西方最早以道德教育的效果作为文艺评价标准的人。他要求文学要有道德教育意义,“我们必须寻找到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亚理士多德:艺术的三种功能:教育、娱乐、操修心灵。在《诗学》里他更是提出了悲剧的净化作用。
贺拉斯:寓教于乐。
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之记录。”“诗增强人类德性的机能,正如锻炼能增强我们的肢体。”
近代以来,随着康德提出的以无功利为中心的审美原则成为艺术评判的基本法则,西方一度纯艺术论较为流行,在文学创作和理论倡导上出现了某种非道德化、非价值化的倾向。
维多利亚批评家马休·阿诺德坚持认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必须具有“高度的严肃性”。从道德角度出发的批评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不注意形式、语言修辞和其他纯艺术性的因素,而只是将它们放在第二位加以考虑。重要的是道德或哲学教谕。
四、批评实践
人德、文德由人及文由文及人
道德批评要注意的几点:
文学中的道德判断不同于伦理学中的道德判断。这里的核心是文学的自律和独立性,所有破坏文学规律的创作,都是不道德的。
社会生活、个体的人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简单地进行是非、善恶、好坏的道德区分和臧否。安娜
道德本身具有相对性,道德批评也有相对性。
“由于伦理批评的道德内涵和道德标准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并因阶级、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伦理批评在形式上似乎是恒定的,而在内容上则是流动变化的,这使伦理批评作为一种
形态也具有多样性,即使在同一时代、统一民族、甚至同一阶级,由于道德理想的差异,伦理批评也是多样的。”《文学理论教程》
道德评判是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的,这种判断常常基于某个具体的人物和行为,当涉及到超乎日常经验的更高的更为深邃的终极关怀时,道德判断有时便显得力不从心。
道德与人性的通约性。《清凉寺的钟声》
举例:
(1)哈姆雷特
a哈姆莱特是一个敏感的理想主义者,不适合生活在一个被不公正的小人所包围的世界。
b他是一个本质上善良道德的知识型人物。虽然他意识到应当遵循绅士的准则去为父伸冤雪耻,但他的哲学和基督教良心又使他怀疑复仇的道德和逻辑性。
哈姆莱特是一个实干家,他受挫是因为遇到了实际障碍,即如何杀死一个由卫队保护森严的国王。
故事发生在19世纪40和50年代的美国边疆地区,那是一个充满暴力和流血的时代。毫无疑问,《哈克贝利·芬》的粗犷、冷酷、狂暴、甚至幽默中都带有一种边疆的色彩。
《哈克贝利·芬》中最精彩的事件和最丰富的人物,都以吐温在汉尼拔和密苏里河沿岸其他城镇所见到的真实事件和人物为基础。
(2)《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人与人之间的不人道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
《哈克贝利·芬》是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历史时期内的生动画卷。它也向人们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它的判断无论对马克·吐温的时代还是对当代都同样有效。小说在人物、情节、语言和环境方面的真实性、对个人信仰的鲜明表现、对人类本性的百科全书式刻画,以及那最雄辩的道德训诫——所有这一切都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列于伟大艺术杰作之林。
(3)王蒙《恋爱的季节》
美好的东西之所以脆弱,是因为它脱离实际缺乏免疫力,是伊甸园的童话,是君子国的寓言,经不起风吹雨打,而现实、人生却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充满着污秽、血迹、丑恶的。一切仅仅从情感、观念或书本上得来的东西,都是不堪一击的。……祝正鸿因为爱人被一个局长欺凌过而向上级检举控告,他的满身正义、满腔愤怒、满心委屈碰到那个礼貌而冷漠的纪委干部眯缝着的深不可测的目光时,他颓然地失去了应对的能力,他沉软了三分半钟。
在这个三分半钟里,他“经历了盛怒、冲动、疯狂……悲哀得一点都悲哀不起来。然后是一片茫茫,然后是茫茫一片。人生不过如此。他觉得自己有那么一点成熟了。他从此将不再是入世未深的毛头小子了”。作者在这一段关于祝正鸿走向“成熟”的浓缩且富有象征意味的叙述中,相当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制度中某些不合理的因素对于人性的扭曲和摧残。那个“半歪着脖子,半眯着眼睛”的纪检干部,是多么令人不寒而栗呵。
宋遂良:《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总是这样脆弱》
道德判断应当是一个民族最为基本的情感判断或冲动,甚至是一种本能,如果我们连这一基本的判断或冲动都没有了的话,那我们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和立足之本。
传记批评
传记批评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认识论基础,是古代先民们对德行的重视;其美学渊源,是“诗言志”。
孔子“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有道德的人,即能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养成高尚品格的人,一定会有言论著述问世;而有言论著述的人,不一定就道德高尚。于是,如此的逻辑结论也就顺理成章了:既然言论著述来自于“有德”或“不必有德”的人,而要理解和评价作品,就必须首先理解和评价其作者,对作者的理解在逻辑上先于对作品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