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台样式“以简为美”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舞台样式“以简为美”的特点

作者:崔婉星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1期

摘要:在中国文化概念下,戏曲舞台美术中蕴含着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共有的审美标准,“以简为美”逐渐成为戏曲舞台样式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戏曲;舞台美术;简约

“舞台美术”泛指在以演员为主体的演出艺术中,角色和演出空间的视觉形象的造型。(《戏曲舞台设计》)而戏曲舞台设计作为舞台设计的一个分支,其设计原则又存在着独特性。它的独特性在于严格掌握了舞台设计在戏曲表演艺术中的从属地位,绝不允许舞台美术喧宾夺主,因此“简约”成为中国戏曲舞台样式始终的主题。

“以简为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崇尚的审美标准之一。“简”,其内涵包括简洁、简约、简易等。《易传》中有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又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其中“易”指平易;“简”指简约。《易传》所论述的是《周易》的卦理,而《周易》作为“三玄”之一,乃是古代文人志士必读之书,因而《易传》中的“简易”观点必然也对世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国文学在选材、表达、遣词造句上都追求简洁,诗歌多为短制,篇幅小,体裁上追求短小精悍。古有欧阳修只用六字便记述一则故事,他的“逸马杀犬于道”也成为了经典。这些精简的诗词,为读者留下宽阔的意义空间,从而可以充分想象,体悟其中的深层含义。唐代僧人皎然在《诗式》写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正是以寥寥数笔来表达内心最深层的感悟。陆游说:“身闲诗简淡,心静梦和平。”(《幽兴》)“安时处顺,超然事外,不矜不挫,发为文辞,冲淡简远。”(《曾裘父诗集序》)人能超脱世情,达到高怀透彻的境界,自然不需矫情作态,简洁清净本色淡朴。

中国古代的画论追求简单之趣与意境的营造,这些审美取向蕴含了古人明显的尚简思想。在画法上中国画讲究惜墨如金,用笔上也反对线条繁多,笔迹周密。“画以简贵为尚”(恽格《南田画跋》)。古代梁楷、八大山人等在创作时用简笔构图的方法;北朝杨子华的画以简易取胜,如他的《北齐校书图》,画中人物其神情均极生动,用笔细劲流动,人物及衣褶的刻画简洁到位,设色简易标美;吴道子的画更是以简洁美而驰名画坛,如《维摩诘像》,画家以流利刚健的线描一气呵成,确有“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之感,即所谓“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又如徐渭的《墨葡萄图》,整个画面水墨渲染,没有一点其他的色彩,但却酣畅淋漓发挥到了极致,体现出用色之简。

在中国古代建筑思想中,“简约”也是一项重要的审美标准。著名园林美学家陈从周先生称,“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俗语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而甲天下的苏州园林正是以精简炼、自由、淡雅、写意见长。园中极少运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颜色低调不刺眼,屋瓦和檐漏均为淡灰色,墙壁则为白色,整体色调清新淡雅,给人以清静舒适的感受,门窗的图案设计也是简单却别具匠心。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可见,“以简为美”已经在无形中成为了中国人的审美共识,这一审美在戏曲艺术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举步千里,景随人移,两三句道出古今事,五六步走过万千程。如京剧《秋江》一折中,道姑陈妙常为追赶潘必正在秋江渡船,整个舞台上既没有船也没有水,仅凭老船翁手中的一只船桨及演员的表演,就把渡江的一折戏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戏曲舞台上,一堂或两堂龙套通过变换队形及排场就可以表示千军万马、烘托声势;京剧《四郎探母》中,杨延辉思母而不能团圆,心中伤感而落泪,表演者不需要涕泪满面,只要用衣袖虚掩一下面部即可;又如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与丫鬟春香游园而归,深感疲倦,悠然入梦,梦中与柳梦梅相会在牡丹亭前,演员表现睡着时不需要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只要手托腮帮假寐即可。同样,传统戏曲舞台的设计也体现了这种“以简为美”的审美要求,传统戏台采用三面临空的结构形态,背景只有一道绣帐式的守旧,它既具备了净化舞台的作用,同时又能用它演绎出千变万化的情景环境;看似简单的一桌二椅,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也能起到转化环境或改变物体形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艺术欣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戏剧导演的介入,戏曲舞台的形式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为了使戏曲艺术能够跟上潮流的发展,被现代人们所接受,“大制作”似乎变看成了使戏曲艺术成功的唯一途径。大量的资金投入、奢华的舞台布景、重量级的音响、绚丽多彩的灯光效果,往往使戏曲被引向写实,偏离了戏曲艺术的本质,也破坏了戏曲本身的美感。

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戏曲的高度写意性是西方戏剧不可比拟的,不能用评判西方戏剧的准则来评判戏曲,戏剧所追求的舞台的丰富性也不见得就适合于戏曲舞台。自古以来,戏曲表演与戏曲舞台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和谐互补的关系,如同中国画中的“知白守黑”。英国诗人劳伦斯说过“中国的艺术懂得含蓄和空寂的妙处,这是其它国度的艺术所不知道的,它运用着空白空间所具有的效能。”中国绘画极其注重黑白、虚实的变化,所谓虚能走马,密不透风。戏曲与戏曲舞台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传统戏台上的守旧就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简单质朴,衬托着演员的表演,既含蓄又灵活,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从而构成了戏曲特有的美。而戏曲舞台空间与演员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如同中国画中的构图一样,讲究和谐、平衡。如今,戏曲搬入镜框式舞台,这种和谐的模式被打破,加之一些过分的包装,破坏了戏曲“知白守黑”的意境,也使得舞台显得华而不实。

戏曲艺术的魅力不仅表现在文本及演员的表演上,同时也表现在戏曲舞台美术中。古代戏台作为戏曲的表演场所,衬托着生旦净丑,与观众、周边的环境很好地契合。戏曲含蓄而又空灵,它的美游离在实与虚、似与非似之间,是流动的。为了抓住戏曲带给观众这种特有的感受,并且尽量保持戏曲以原有的方式表演,在我本人的戏曲舞台设计中会尽量避免机械设施的运用,若是转台代替圆场,滑车代替了台步,那戏曲似乎也就变了味道。戏曲舞台应当为戏曲

营造一个情绪的空间,来迎合戏曲这种虚无缥缈、似梦非梦的感觉,尽量减少布景给演员带来的不便,达到“少而精,以少胜多,耐人寻味”,使舞台与文本、与表演更好地契合,使观众游离其中,达到舞台与戏曲的充分结合,从而升华戏曲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