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五代文论
一、隋唐五代文论的总特点
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继续发展的时期。
隋统一中国后,继承了齐梁文学的遗风,时间很短,只是一个过渡。
㈠ 扫除齐梁遗风
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唐王朝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和彻底摧毁六朝门阀世族统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政治上比较清明,经济上发展很快。从文化思想上说,初盛唐的基本特点是要扫除齐梁遗风,建立与唐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思想,唐初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正是这种新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梁文学的功过:
功——总结了魏晋以来将近四百年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初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使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艺术表现技巧渐趋成熟。
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
过——相当一部分作家中有片面追求形式美,而不注意内容充实的缺点。以至有些作品内容贫乏,情调低下,风格柔靡。
艺术上偏重辞藻、典故、声律等具体技巧,对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较为忽视。
(刘勰和钟嵘提倡“风骨”或“风力”,正是为了克服上述两方面的弊端)
㈡ 反齐梁文风中两种不同倾向
一种是对齐梁乃至整个六朝文学持根本否定的态度;
另一种是批评其过于追求形式华艳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
㈢ 诗歌革新运动和古文运动
选五家。重点掌握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司空图的三封书信,掌握皎然的《诗式》和白居易的《与元九书》,韩愈的两篇一般了解。
二、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㈠ 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1、陈子昂是一位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诗人,他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对唐代许多重要诗人都有深刻的影响。其诗文正是其文学思想的具体实践。
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的弊端,从正面提出了“兴寄
说”和“风骨说”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经过陈子昂等人从理论到创作实践的努力,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多世纪齐梁文风的余波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的创作热潮。并影响了后来的意兴论等等。
㈡ 陈子昂的主要诗歌理论
1、兴寄说
他说:“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时的一种状态,作为诗歌的本体来说,兴是指其审美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寄,指寄托,指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也就是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内容。
所以,兴寄既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也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2、风骨说
他说:“文章道蔽,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他赞扬东方虬的《咏孤桐篇》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刘勰“风骨”:“风”指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
情;“骨”指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但要合乎经意。
钟嵘“风力”: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钟嵘憧憬的是具有慷概悲壮的怨愤之情的“建安风力”。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如果说“兴寄”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的话,那么“风骨”即是与这种艺术表现方法相联系的一种诗歌的审美理想。
㈢ 陈子昂诗歌理论的意义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加上他的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齐梁余风的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他的“兴寄”、“风骨”说理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
三、皎然《诗式》
㈠ 皎然诗歌理论概述
皎然的诗歌理论,侧重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规律。而他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集中在“意境”的创造。
“意境”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第一重要的理论,是刘勰美学思想的深化。
㈡ 皎然诗歌理论的主要观点
1、“意境”说
皎然探讨了诗歌创作中“意”与“境”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诗歌创作,都是诗人的情意遭受外境的触发而开始,情意又凭籍境象的描绘来抒发。所谓“诗情缘境发”。因此,“取境”就成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他所说的“取境”,实际就是指诗歌意境的创造。这样重视“取境”的诗论,皎然是第一人。
2、“取境”说
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歌创造中存在的实际情形。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者,陆机等已有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
章“高手”。
3、具有“意境”的作品的审美品格
皎然诗论关注到了这种具有意境的作品完成后所具有的特殊审美品格,即在意、境契合的基础上,具有超出表层文字、形象的审美内涵,能激发读者无穷无尽的审美情思。(“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
旨。”“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情在言外,旨冥句中。”)即第一,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采奇于象外”)。第二,气势腾飞,具有动态之美(诗式·明势)。第三,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包括对谢灵运诗评极高。
四、白居易《与元九书》
㈠ 《与元九书》译文
(白居易44岁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
文章的起源已经很久了。天、地、人各有自己的文章:天的文章,以“三光”为首;地的文章,以“五行”为首;人的文章,以“六
经”为首。就“六经”来说,又以“诗”为首。这是为什么呢?圣人用诗来感化人心使天下天平。感化人心的,没有比感情更先,没有比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