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方言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31
一.方言在语法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地域性,在语言系统中受到社会因素影响最直接的也最能反映该语言所使用的地域、社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变迁过程的是词汇。
巴蜀汉语方言说“清早起来三道快,猴子老虎与妖怪”。
巴蜀汉语方言也不例外,迷信的人特别忌讳说凶猛的动物和鬼怪,尤其是早晨。
旧时巴蜀人尤其忌讳说老虎。
主要原因与清初巴蜀闹虎患有关。
只要沾了与“虎”同音的字,往往说成“猫儿”。
“栽秧的女婿,打谷的舅子”。
第一:巴蜀习俗:主人盛情款待栽秧人,每日吃五顿,有酒肉之类。
第二:打谷时伙食相对差些,但饭管饱,菜品较简单。
第三:因平时善待女婿,一般比款待舅子好。
固有此谚语。
二.“喂年饭”
1.旧时腊月三十晚上吃完年夜饭后给果树喂年饭,也说“挨刀饭”
2.一般是家庭主妇右手拿刀,左手端一碗汤菜饭,带上两三个小孩走进自家院子的果树,大人问:“结不结?”小孩答:“结。
”大人又问:“结好多?”小孩答:“千是千,万是万。
”大家同唱“砍两刀,抹点饭”俗以为以后果子会丰收。
三.语言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学术界早有论述,罗常培不仅指出了语言学的研究要扩大范围,要联系其他社会现象和意识,阐扬语言学的原理,而且还写作了国内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语言与文化》
四.今天在巴蜀地区汉语方言的主体是官话方言。
其中有两个主要的分支:一支分布在成都,重庆,等广大地区;另一支沿岷江而下,分布在岷江以西及以南区域。
这两支分别是:湖广话和南路话
11.13
一.巴蜀地名
1.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给自然、地理、实体、人群聚居地以及后来的行政区划所起的别称。
2.巴蜀的地名是巴蜀人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中用来为区域内某个具体地点进行指称的专有名称。
与巴蜀自然和人文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也是巴蜀历史和巴蜀地区的人们生活的忠实记录者。
3.巴蜀地名的形成:有两个主要的途径:①是历朝统治者的命名;②是巴蜀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的约定俗成。
巴蜀地名的形成和变化不仅反映了巴蜀社会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兴衰,而且更真实地记录了巴蜀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地名可以了解巴蜀的地形,地貌特征,森林植被,人口分布,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以及动物繁衍等情况。
二.巴蜀汉语方言
1.作为巴蜀地区全民通用的交际工具,巴蜀汉语方言是一个完整、自足、相对独立的体系。
2.只由巴蜀汉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诸要素构成的语言系统。
3.包括各个子系统中与共同语不同的部分,也包括其中与共同语相同的部分。
4.“盖不到脚背”
①指做事情有头无尾,要别人来收拾残局。
应与丧俗有关。
在双流、巴县等地人死后有“盖铺盖”的习俗,即闭殓前夕将亲友特制的丧被盖在上面。
被子一定要上齐胸部,下一直盖到脚趾尖处
②这是死者入殓前的最后一道程序,做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对故去者的态度及在生后辈行事的准则,份量级重;如果没有盖住脚背则对死者大不敬。
③用于骂人的话。
语意就相当重了,意思是:将或死了,寿被将脚背都盖不到。
④此同后衍生出前后矛盾之意。
今巴中、重庆方言仍存。
5.巴蜀汉语方言不仅能体现当地的风俗民情还能显示出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审
美心态、文化旨趣。
巴蜀得天独厚,江河纵横,水源充沛,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
所以发展烹饪的物质基础十分雄厚。
11.21
一.按照黄雪贞对西南官话的分区,巴蜀境内的官话主要属于西南官话的成渝片区,少数点属于灌赤片区,个别点属于贵昆片区和黔北片区。
二.贵州遵义方言和重庆两地方言之间的关系
1.贵州遵义与重庆比邻,两地方言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遵义方言不管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不得不让我们将其归入巴蜀汉语方言。
2.这应该与遵义在行政区划上曾缔属于四川同时也与遵义历史上为巴蜀等地移民南下的重要通道有关。
移民也将自己家乡的语言带到了遵义并且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3.我们在遵义县,绥阳县本地调查所获族谱墓碑铭文与方言材料即为明证。
比如“尾巴根儿”——尾巴;“棺材”——木头;“细娃儿”小孩;“遇缘”——碰巧了;“搞灯儿”——做什么。
等的用法。
表示“怎样,如何”的——“啷革,那样”等的保留则与今天川东的典型方言词汇相媲美。
三.川西成都东山客家方言岛
1.巴蜀境内最大的客家方言岛,位于成都市东、北方向的浅山和近山地带。
2.在地理上连续分布,涉及成都市龙泉驿区及其接壤的成华区,锦江区,新都区,青白江区,金堂县等地的二十六个乡镇。
3.成都的客家人的祖籍主要是粤东的王华,梅县,兴宁一带。
当地人把客家人称为“广东人”或称“土广东”。
把客家方言称为广东话,把巴蜀汉语方言称为湖广话。
四.巴蜀人有吃九大碗的习俗
1.九大碗本指宴席上的九道菜。
其做法随时代发展分为新式和旧式两种。
巴蜀人遇红喜事一般要举办九大碗,宴请客人。
2.之所以将赴宴称为“吃九大碗”,因为巴蜀民间视“九”为吉数,一、三、六都与九有关,3+6得9,3x6得18,18又是9的倍数。
3.巴蜀民间举办喜宴时菜肴的总数一般要取9或3、6、9的倍数并且宴席上的不少菜名要暗含3、6、9 。
比如“红烧三鲜”、“韭菜肉丝”。
11.28
一.巴蜀汉语方言
具有三个特征:①基于多民族共居与移民文化所开放性特征。
②基于盆地环境和农耕社会的传承性特征。
③基于地域文化、心态和审美意识的幽默,诙谐性特征。
二.五更鸡
1.因古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也称“焐羹箕”。
类似小煤油炉的小型炊具。
3.多以竹,篾,或锡制成,内制油壳加上棉线芯子点燃,以煨羹,粥,热汤药等。
三.姓氏隐语
1.巴蜀汉语方言姓氏隐语非常丰富,俗传是因为从前绿林豪杰犯了法防止官府逮捕,故意以谐音字来隐姓埋名。
2.巴蜀姓氏隐语一般带有词缀。
一类是以前缀为“老”构成的姓氏隐语,一类是带“子”,“巴”或“里”的姓氏隐语。
3.有时一个姓不止有一种隐语。
一种隐语也不止表示一个姓。
例:姓“黄”——老耙,姓“陈”“程”“成”——老漂,老浮。
四.巴蜀方言的词语的产生和流行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1.汉语方言是汉语在历史发展中的地方变种。
造成这种与共同语不同的外部条件最重要的就是地域、历史文化因素。
2.巴蜀汉语方言的词语的产生与流行与历史文化的关系紧紧相连。
3.巴蜀汉语方言词语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十分突出。
不少词语的产生和流行实际上是历史文化在语言、词汇上的沉积。
历史文化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巴蜀汉语方言词语的产生。
4.巴蜀汉语方言词语是历史上形成的,其语义系统表现出鲜明的巴蜀历史文化特征。
其演变途径和发展方向深受巴蜀文化的制约,因此联系巴蜀历史文化研究巴蜀汉语方言词语是十分必要的。
5.元、明之际长期的战乱以及自然灾害使得巴蜀的人口急剧下降,大批湖广人避乱入蜀或避兵入蜀,外省大举向巴蜀移民。
12.12.
一.巴蜀汉语方言词汇的范围
1.方言词汇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巴蜀汉语方言词汇指巴蜀汉语方言中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包括巴蜀汉语方言所使用的全部的词和固定的短语。
既包括与共同语言不同的词,也包括与共同语言相同的词。
2.狭义的巴蜀汉语方言词汇主要是指历史上传下来的方言固有词汇。
站在现代汉语共同语词汇和方言词汇的角度来分析,这类词汇大致可分为两类。
3.一类是巴蜀汉语方言词汇古已有之,从而历史上继承下来同时又与普通话说法一致的词汇;另一类是人们常常会遇到语言态度转变的问题。
二.语言态度的转变是巴蜀客家方言变化的内在动因
1.巴蜀各地的客家人基本上都操双方言,在双方言区,人们常常会遇到语言态度转变的问题。
2.长期以来,巴蜀客家人仍然恪守着“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卖了祖宗言,三代不团圆”的祖训。
至今仍保留着他们的语言和风格。
3.近年来,“不卖祖宗言”的祖训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语言态度变化的结果,是渐渐放弃了原来对本族方言的忠诚,让别的方言随意渗透,最后导致本族方言在别的方言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异。
有的甚至主动放弃了对本族方言的使用。
4.近年来,巴蜀客家人会说客家话的比例成直线下降趋势。
以前娶进门的媳妇不说客家话往往会遭到责骂,现在,大家认为无所谓。
5.于是,在一个普通的客家人的家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年人坚持讲客家话,青少年满口官话,中年人对内说客家话,对外说客家话。
由此可见,语言态度的转变是巴蜀客家方言变化的内在动因。
三.与巴蜀客家地区把客家人冠以“广东”的称谓相应,巴蜀客家方言在各地也多冠以广东省名或称为“广东话”或称为“广东腔”。
四.巴蜀汉语方言无入声区内古入声区的消失,大体上是分别整体归并到舒声中的某一调类中,巴蜀客家人读书的时候,往往使用当地官话方言,而说话是则使用客家方言。
这是一种特殊的文理土白现象。
五.丑扮灯儿
1.川北灯戏,多以丑为省美焦点。
特别是丑扮灯儿。
2.川北谚语说:“无丑不成灯儿,有丑好扮灯儿”。
3.此词此后喻指扮丑脚。
六.新词的产生
在任何时代都是词汇发展的变化的普遍现象,巴蜀汉语方言也不例外。
如民国初年将行为端正,而有些迂腐固执的人称为“方先生”——走方格格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却称为“操
正步的”。
“头戴帽子三尺高,白布衫儿身上穿,手拿一把阴阳伞,嘴含一根长烟杆”——形容抓魂二鬼。
七.川菜中蒸菜出笼上桌前有一“翻碗”习俗
1.川菜中蒸菜通常的做法是:把主菜铺在蒸碗的底部,辅料盖上,再上蒸笼蒸熟,辅料的味道便能充分的进入主菜。
2.上桌前,需有“翻碗”这个程序。
即将菜扣翻入盘中,主角便展示出来,并且外形美观。
3.如川菜中的烧白:咸烧白用上单独上不得台面的洋芋,芋头,红苕,南瓜和着不能单独上席的芽菜,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衬在上面;甜烧白则软,糯,黏,糍。
想的糯米饭和着晶莹剔透微见紫光的夹沙肉,养眼,养心。
12.19
一.巴蜀方志中的语言资料
1.利用巴蜀方言中的语言资料可以研究巴蜀方言中的历史音韵,词汇,语法,乃至巴蜀的地理环境。
2.巴蜀方志所录方言材料存在较大缺陷,缺乏精确性和系统性,许多巴蜀方言词汇和语音并不能准确描述。
3.我们在利用巴蜀方志中的语言资料研究巴蜀方言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将这些语言材料很语言学的有关理论紧密结合。
同时还要结合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认真分析,深入探究,实事求是,力求得出可靠的结论。
二.巴蜀客家人认为大地为一条巨大的鳌鱼背负着,一但鳌鱼稍有眨眼之类的细小的动作就会发生地震,因此,巴蜀客家俗话说:“鳌鱼眨眼地翻身”。
三.新词的使用导致了巴蜀汉语方言中新词语逐渐取代旧词语,并且加速旧词语的消亡。
1.《蜀语》《西蜀方言》《成都通览》以及清代民国年间巴蜀各地的方志都记录了当时巴蜀汉语方言的很多词语。
近现代作家用巴蜀汉语方言写成的文学作品《死水微澜》(李劼人)、《南巡记》(艾芜)、《在其香居茶馆里》(沙汀)、《春潮急》(克非),以及民间用书《耗子告猫》、《八字斗虫》、《盗扇骂牛》和巴蜀各地的山歌、民谣、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收入了当时的大量的方言土语、词语。
2.如果把今天的汉语方言词语同一百年以前的巴蜀汉语方言词语对比,甚至通更近一些的巴蜀乡土作家李劼人、沙汀、艾芜等的作品中的方言词语相比较,就会发现,旧词语的消亡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正在加速进行。
3.巴蜀汉语方言词汇的演变呈现想着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而各地的方言又向成都官话,重庆官话靠拢。
新词的广泛使用,导致新词语逐渐取代旧词语并加速旧词语的消亡。
四.巴蜀地区的饭店卖饭,把平平两碗饭扣在一个碗里,将这满满的一碗饭称为“帽儿头”“酿豆腐”
1.这是一道四川客家名菜,
2.做法为:将豆腐切成四方块,中间挖空,将洗净泡软的香菇,榨菜剁碎,加入调料和匀,
放入豆腐中心蒸熟淋上酱油和香油后食用。
3.这道菜在成都隆昌、仪陇的等地的客家均已不见,唯有西昌客家地区至今盛行。
五.在旧时的巴县有一句俗谚:“柑子龙,童子龙,求子人家开门迎”。
民间以为每年都有“柑子菩萨”和“童子菩萨”的生日,这一天,人们用柑子茶香扎制成龙,由无子人家挑选聪明伶俐的男孩子舞动,有“送子,得子”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