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发达国家海上救助水平的几个要素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scussion on elements of rescue level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our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试论发达国家海上救助水平的几个要素及对策
文马清波1,马中和2(1.上海海事局,上海200086;2.中国海事局,北京100736)
MA Qing-bo1,MA Zhong-he2(1.Shanghai MSA,Shanghai200086,China;2.CHINA MSA,Beijing100736,China)
摘要:文中通过分析发达国家海上搜救的四要素及我国的各要素现状,结合作者的搜救实践,指出我国海上搜救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海上搜救;要素;搜救机制
Abstrac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of SAR of our country by analyzing the4elements of the SAR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4ones in China;Authors also provid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combining their SAR practice.
Key words:maritime search and rescue;element;search and rescu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U678.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78(2009)05-0046-03
一、引言
海上搜救行动往往具有很大的社会关注度,其成功与否对政府的形象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海上搜救水平经常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是我国各级政府、各个行业的共同目标。
伴随着我国海上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如何提高我国的海上搜救水平也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
海上发生险情时,搜救力量先进,应急通信畅通,搜救计划科学,应急反应迅速是体现发达国家海上搜救水平的几个突出特征。
笔者从搜救力量、应急通信、搜救计划、搜救人才队伍等四个要素入手分析发达国家的海上搜救水平及我国的各要素现状,提出提高我国海上救助水平的对策。
二、发达国家海上搜救能力的四个要素及分析
(一)先进的海上搜救力量是实现高水平搜救的基础
海上搜救力量包括:固定翼搜救飞机、搜救直升机、专业救助船及其他可被协调的力量等。
1.固定翼飞机
具有速度快、航程远、视野广阔的特点,配备搜寻设备的固定翼搜救飞机在远海人命搜寻方面具有强大功能;固定翼飞机还具有空投供给品及救生设备、设置海上标记、引导水面船艇救助的作用。
另外,固定翼飞机还可作为直升机前哨,先行确认沿途天气是否适合直升机飞行,及按直升机救助程序提前向待救船舶发出有关指令等。
2.搜救直升机
搜救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相比,其飞行速度稍慢,飞行半径通常较小(发达国家搜救直升机的飞行半径仍然可达200-500海里),但是由于它能够在飞行半径内迅速赶到事故现场展开搜寻、提供救助和快速实现人命转移,特别是在较远的海域和船舶无法到达的水域,如浅水区、岛礁区等,直升机在搜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3.专业救助船
现代海上搜救中,专业救助船适合海上人命搜寻、短途的海上人命救助和转移以及对海上财产的救助、海上防污作业等。
在上述搜救力量中,专业救助船是海上搜救的基础力量;而数量足够、搭配比例合理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是先进的海上搜救的中坚力量。
收稿日期:2009-04-20
第一作者简介:马清波(1967-),男,山东招远人。
甲类船长,航海技术专业,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海上搜救/水上安全指挥。
46
CHINA
(二)应急通信畅通是高效协调搜救力量的前提
来自灾难事件的生存数据表明,2小时内获救通常是保证遇险人员生存的平均临界时间。
这就要求搜救中心以最短的时间对遇险报警作出反应,并快速将所需的搜救力量协调至遇险位置或搜寻区域。
《国际航空和海上搜寻救助手册》(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建议搜救设备和人员在得到通知后30分钟内出动;搜救单元应在开始行动后90分钟内到达现场。
因此,搜救协调部门能够协调搜救力量及时到达事故现场的前提是应急通信必须畅通。
1.搜救协调中心与专业救助力量之间的通信
搜救协调部门与专业救助力量之间的通信应是畅通的,当接到遇险报警时,搜救协调部门通常运用各种通信手段迅速与专业救助力量、各相关部门的搜救力量取得联系,通报险情并要求采取相应的救助行动。
2.搜救协调中心与发生险情、事故水域附近过路船之间的搜救应急通信
在专业救助力量不能及时到达的远海海域,过路船在搜救行动中可能扮演关键角色。
如:2008年7月2日,在上海以东约140海里的海面上,
“浙岱渔XXX”轮遭遇龙卷风沉没,上海海上搜救中心通过发布无线电航行警告协调过路船利比里亚籍的“TS NANJING”轮成功救起了1名落水16小时的渔民。
这就表明搜救部门需要研究与过路船进行有效联络的各种搜救应急通信手段,以便在险情发生时迅速协调附近的过路船核实险情并提供有效救助。
搜救应急通信是指海上搜救中心通过某种通信手段与远海、近海的遇险船舶或险情现场附近的过路船(以下简称“过路船”)建立应急信息联络,以便迅速核实遇险报警,及时发出搜救协调指令的信息传递全过程。
搜救应急通信体系是为实现有效的搜救应急通信而科学合理并系统使用的无线电中英文航行警告、甚高频无线电话(VHF)、数字选择性呼叫(DSC)、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INMARSAT)、极轨道搜救卫星系统(COSPAS-SARSAT)、单边带无线电话(SSB)、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中国船舶报告系统(CHISREP)等通信手段的总和。
应急通信的难点在于搜救协调部门与险情、事故水域附近的过路船之间的通信,所以它是搜救协调部门研究探索的重点。
(三)科学制定搜救计划是搜救成功的保障
搜救计划是指在确定的搜寻水域中各搜救力量(各艘/架船只、飞机等)采用的搜寻救助的方法,包括现场各搜救力量之间分工与合作的方式等。
制定的搜救计划应满足有关国际搜救手册的要求,形式上要简单易行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确定搜寻水域范围
遇险水域的艇筏、人员会因风、流等的影响在水中漂移。
发达国家根据较为准确的风、流等因素数据,通过计算
机系统推算出较准确的水中漂移位置,从而更准确地划定
搜寻水域的范围。
2.确定搜寻方式
以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国际航空和
海上搜寻救助手册》建议的搜寻方式为基础确定海上搜寻
方式。
(四)一流的搜救人才队伍是搜救事业发展的关键
对海上遇险船舶、人员的搜救是由人来管理和操作的,一流的搜救人才队伍是搜救事业发展的关键。
搜救工作人员应具备的条件:1.个性要求:愿意献身
救助事业、善于情感沟通、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能与人共事、正直诚实;2.业务素质要求:训练有素、具有丰富海上
经历和搜救现场经验、具有良好的英语工作能力;3.心理
素质要求:发生险情、海难时能保持沉着冷静,反应敏捷,
能快速制定专业的搜救行动计划。
三、我国的海上搜救各要素现状
(一)我国海上搜救飞机的现状与我国的海洋大国和
航运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
海域和1.8万公里海岸线。
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正
式登记在册的海船共18757艘、3500万总吨。
根据劳氏公
平年鉴(Lloyd's Register Fairplay)统计,我国船队总吨位
排行世界第九位,船舶数量排行世界第四位。
2007年11
月23日,我国连续第十次当选国际海事组织(IMO)A类
理事国。
我国的海上搜救力量包括:救助船、救助直升机、固定
翼搜救飞机等专业搜救力量(在我国隶属交通运输部下属
的各救助局),各相关部门的搜救力量(如海事巡逻船艇、
渔政船艇等),险情/事故附近水域的过路船只、渔船,海警船、军事船舶等。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专业搜救直升机11架,固定翼飞
机1架,分布在8个搜救航空基地。
现有的救助直升机飞
行半径经常不能满足救助的需求。
同为海洋大国、航运大
国的日本,其国土交通省下辖的海上保安厅拥有可用于巡航、搜救的固定翼飞机27架,直升机46架(截止2008年
10月),保安厅管理的13个航空基地均衡分布在日本的
大小诸岛上,确保了空中力量对搜救海域的完整覆盖。
(二)搜救应急通信手段不够完善
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VTS系统、AIS系统、
MARITIME WORKSHOP海事研究
47
CHINA
CHINA
VHF 系统、DSC 系统、无线电通信MF/HF 相关系统、船舶报告系统(CHISREP )、INMARSAT 相关地面系统、COSPAS-SARSAT 相关地面系统、中国移动/联通沿海岛屿基站等硬件设施,这些设施确保了船舶海上遇险报警的发送、
接收通道的畅通。
但是由于船舶报告系统中海上船舶的信息量不够大,船员对AIS 短信、DSC 的值守不够严谨等原因,搜救协调部门与船舶之间在遇险报警发送、接收的后续搜救应急通信的可靠性远远不够。
例如搜救协调部门收到海上船舶的DSC 报警后,通常无法直接与报警船舶建立后续通信,因而难以了解报警真实性及相关搜救要求等信息,搜救工作因而会被延误。
(三)制定搜救计划时,海上搜寻区域的确定有待进一步科学严谨
目前我国的搜救协调部门通常以海洋预报部门推算的艇筏/人员的漂移位置水域作为主要的搜寻区域。
在笔者的搜救实践中,曾有数次获救人员并不在推算的漂移区域内。
可见海洋预报部门漂移位置的推算精确度尚待提高,搜寻区域位置的准确度尚待进一步提升。
(四)搜救协调工作人员的现有培训机制不利于造就真正的搜救专家队伍
社会公众对搜救工作的成功率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搜救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就要求搜救协调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接受专业培训是提高搜救工作人员素质的主要方法。
目前我国搜救机构工作人员接受的搜救培训内容深度不够,涉及的范围不够广泛,专业培训机会也不多。
这些均不利于我国海上搜救专家队伍的建设。
四、提高我国海上搜救水平的对策
(一)加强海上搜救空中力量建设
我国应建设数量足够、比例科学、布设合理的固定翼搜救飞机、
搜救直升机力量,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数量比例应以1:2为宜,同时,在东海、南海重要的海岛上建设海上搜救航空基地,使我国的搜救责任海区能够被各航空基地的直升机飞行半径完全覆盖。
这是我国海上搜救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保障。
(二)建立、完善海上搜救应急通信体系
我们应充分发掘、利用现有的通信手段,如:AIS 、DSC 、INMARSAT 、MF/HF 、VHF 、CHISREP 、COSPAS -SARSAT 等硬件基础设施,努力探索多种切实可行的应急通信手段,建立并完善搜救应急通信体系。
进一步改善AIS 基站的信号稳定性,使其不因天气等因素而使作用距离等受影响;船员应加强对AIS 短信及DSC 的值守并以相关法规或公约等明确规定为依据不断提高值守水平;收集充实船舶资料库并开发出相关软件以便能迅速得到过路船舶的应
急联系方式;船舶AIS 基本信息中加上本船的INMARSAT 信息;主管机关采取措施鼓励船舶加入中国船舶报告系统CHISREP ;探索其他的应急搜救通信方式。
重新建立的应急搜救通信体系应是开环的、
动态的,并能不断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搜救协调部门应将运行搜救应急通信体系纳入搜救应急预案中。
(三)提高海上漂移位置推算准确度,科学确定海上搜
寻区域
海洋预报部门应通过大洋天气图等设施更准确地掌握海上即时海流/洋流、
潮流、风等诸因素的信息,并准确分析诸因素对漂流物产生的影响。
搜救协调部门应在每次搜救结束后与海洋预报部门共同对涉及的漂移位置的推算进行后评估,以改进漂移推算工作。
海上搜寻区域的确定原则是:重点搜寻推算的漂移海域;不放弃对险情、事故发生的初始位置及其附近其他海域的搜寻;若有多个搜寻单元,推算漂移海域和其他海域均分配搜救力量。
(四)创新搜救人才培训机制
我国可借鉴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专门针对海事、搜救部门的海事搜救培训学校,定期召集全国各地的海事搜救机构工作人员举行培训研讨班,对世界上新发生的各种典型的搜救案例进行研讨,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对现有的应急反应程序、搜救应急预案进行研讨、改进;强化英语培训以适应日益国际化的海上搜救。
(五)改革搜救体制
由于我国的专业搜救力量目前不受搜救协调机构管辖,搜救协调机构对专业救助力量只有协调权而无直接指挥权,这种搜救体制可能导致扯皮现象。
这与海上搜救本身的高效要求形成了矛盾。
为进一步提高海上搜救效率,我国可建立类似美国海岸警卫队、日本海上保安厅搜救协调体制中搜救协调中心对专业救助力量的直接指挥机制。
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加强空中搜救力量建设,改革搜救体制,创新海事搜救人才培训机制,建设海上搜救专家队伍,就能使我国的海上搜救快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提高海上搜救成功率,为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和谐相处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组织翻译.国际航空和海上搜寻救助手册:第一卷.组织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74.[2]马中和,马清波.建立搜救应急通信体系实现有效海上人命救助[J].中国海事,2009,(01):28-31.
[3]邓爱华.海洋科技:助推海洋大国成强国[J].科技潮,2007,(03):19.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