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音乐欣赏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音乐欣赏课感悟
这是我第一次选择音乐类的选修课,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我对音乐的了解还停留在以前小学、初中的音乐课上,或者说是现在对一些流行歌曲的一些自我感受中。对于名曲只是有耳闻,却根本不能谈欣赏。说到这门课,一开始确实不知道什么是室内音乐,直到上课开始,巴洛克、卡农、基格舞曲、G弦上的咏叹调等名词才慢慢地从隐约虚无中逐渐进入我的耳中,原来室内音乐大体是这样的。其实这些像似听过又好像没有接触过的音乐名词让我很纠结,他们到底是有怎样的背景,应该怎样去欣赏?我一点也摸不着脑门。实在地说,我对音乐一窍不通,说起唱歌也是五音不全,线谱、音符更是早忘得一去无踪,可以说我比入门者还不如,一时间这门课让我觉得我的境界好低……更别说选这门课有什么样的兴趣使然。
上了几堂课,才慢慢地有点感觉,纯粹的音乐和歌曲完全有着不同的感受。虽然以前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但那都只停留在他强烈的节奏感上,从不深究它的内在的表达。后来从一曲曲的音乐,加之老师的一些音乐背景和音乐内涵的讲授中,我才慢慢明白,音乐就如同一篇文章,有开头有结尾,有高潮又低落,时起时伏亦或平平淡淡,它也许讲述了一个故事,有时又表述一些心情,或忧伤或欢喜,说积极又难过……它的每个节奏每段旋律都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体现。
就拿《G弦上的咏叹调》来说吧,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它的名字。后来通过课堂上和网上的一些资料才真正逐渐了解它。
要欣赏一部名曲,首先我觉得应该先了解作者和背景。以下就是我对《G弦上的咏叹调》这首曲子整理出来的一些资料,和一些感受。
《G弦上的咏叹调》是一首弦乐合奏曲。原为德国作曲家巴赫所作第三管弦乐组曲中第二乐章《咏叹调》。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将第一小提琴部分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从而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者的青睐。乐曲可分为两个段落。一开始就是缓慢的充满感情色彩的四指长音,意境悠远抒情。接下来的旋律起伏平缓,如行去流水一般,经反复后进入第二段;第二段是在前面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保持了原来的意境,但起伏较大,情绪有点激动。旋律逐层上推至最高音,乐曲进入高潮,随后又趋于平缓,美妙的音乐在恬静的气氛中结束。
其作者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他的作品是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的埃森纳赫城的一个音乐世家。大约从十六世纪开始,巴赫家族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在这个家族所出的二十多代音乐家中,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成就最高。巴赫的父亲是一名中提琴手,哥哥是风琴师。他早年丧父后,便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音乐。幼年的巴赫对音乐兴趣浓厚,学起
音乐来异常刻苦,很快便掌握了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同时也开始在作曲方面暂露锋芒。他在上中学时就开始广泛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以后又在吕奈堡的教学里担任歌手。这个时期,他在吕奈堡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著名的音乐作品,大大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知识。中学毕业后,巴赫开始了自己艰苦的音乐艺术生涯。从1708年开始,他一直在魏玛、阿恩斯塔特和谬尔豪森的宫庭和教堂里担任乐师。当时他的身份和地位都很低下,生活困窘,在这种状况下,他还是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很高价值的作品。
巴赫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在这一点上,他和另一位巴洛克音乐大师亨德尔大相径庭。亨德尔一直侨居国外,其作品风格受意大利等国音乐风格的影响较深,在创作上偏重于主调音乐,
而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是一位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他对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了创新,如协奏曲、管弦乐曲和钢琴曲等等。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体裁形式也十分多样,其中有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长笛曲、康塔塔、管弦乐曲及许多宗教内容的声、器乐作品等。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六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农民
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一生对音乐艺术贡献巨大。他继承和发展了前辈曲家的创作手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小提琴协奏曲形式的完善出作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布兰登堡协奏曲》为交响音乐的产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的钢琴音乐也十分突出,为后来贝多芬钢琴音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巴赫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和优秀的教育家。他在世时生活贫困,作品无人过问。死后数十年才得到人们的重视,被推崇为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大师。1750年2月28日,巴赫在莱此锡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G弦上的咏叹调》是古典音乐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选自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弦律始终洋溢着忧伤的美丽。巴赫写了四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调第三组曲》流传最广。它由五首小曲组成,其中第二首叫《咏叹调》。《G弦上的咏叹调》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成的。
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将第一小提琴部分的曲调由D 大调改为C大调,从而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者的青睐。
音乐开始速度级缓。逐渐长音渐强,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又象在轻声咏唱。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成的,没有象一般二部曲式那样在速度与性格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而保持了原来意境,感情起浮较大,不断向上推,使乐曲在曲调上委婉动听。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