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文字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学家李滉和明伦堂
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 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 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
——张岱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为其子崇宪执柯娶刘珙之女,而奄有其身后巨 万之财。又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 偕行,谓其能修身,可乎?冢妇不夫而自孕,诸子 盗牛而宰杀,谓其能齐家,可乎?
——《传习录上》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门四句教
致良知
还有另一个关于王守仁弟子的故事。这位 弟子有一次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 说“良知”的道理。那小偷笑着问道:“请问, 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王守仁的这 个弟子请小偷脱掉外衣,随后又请他脱掉内衣, 小偷都照办了。接下去请小偷脱掉裤子时,小 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守仁的弟子便对 小偷说:“这便是你的良知!”
——《象山先生年谱》
陆九渊
理学
心学
本体论 理在万物
理在心中
认识论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
•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 于吾心。
•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传习录》
龙场悟道
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之中 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寂 ”不是无)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 时明白(“明白”是显现而不是创生)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中国佛教是中国本土思想文化浸润的宗教,不 同于印度早期佛教,“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 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 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中国佛教……僧 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 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 的称‘报国寺’。他们认为佛教为国家培养大德之 人,是大忠大孝。
——沈继祖弹劾朱熹
思考:该材料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王阳明早年对程朱理学的“格物 致知”深信不疑。他曾面对翠竹,穷 格七天七夜也没有得到其理,反而因 思虑过度而致疾。
思考:该材料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 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 宙。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 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 ——《历代三宝记》卷一二
武德七年(624),唐高祖幸国学释奠, “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 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
本伦认 体理识 论学论
道家 儒家
本体论 道
?
方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清静无为 无为而治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 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 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 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特别是释)却风靡数百 年。儒家传统中没有像佛学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 论体系。自南朝到韩愈,儒学反佛多从社会效用、 现实利害立论,进行外在的批判,真能入室操戈, 吸收改造释道哲理,进行内在批判的,则要等到宋 明理学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门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门四句教
知行合一
《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 好好色,如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 属行,只见那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 又立一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 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臭了,不是闻了后 别立一个心去恶。
——《二程遗书》卷二上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 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 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 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朱文公集》
本体论
(程颐和朱熹)认为,我们所见的宇宙,不 仅是“气”聚而生,还因为其中有它各自的 “理”;万物各从其类,因为“气”的聚结,各 依不同的“理”。花之所以成为花,是因为它的 “气”按照花的“理”而聚结,于是便生成为花; 叶所以成为叶,因为它的“气”是按照叶的“理” 聚结,因此便生成为叶了。
——朱熹《近思录》
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 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 都首重“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 标准。
理学的新发展
本伦 认 体理 识 论学 论
宋明理学……以释道的宇宙论、认识论的 理论成果为领域和材料,再建孔孟传统。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本体论—伦理学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 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 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 在里面。
——《朱子语类》
认识论
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 以格。
——《朱子语类》卷十八
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门四句教
思考:王阳明的“格物”与朱熹的“格 物”有何区别?
基督教简史
公元1世纪中叶,产生于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中间。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周敦颐
邵雍
张载
本体论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 —《张子全书·正蒙》
程颢(明道先生) 程颐(伊川先生) 朱熹(考亭先生)
本体论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 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 穷居不损。
北京一零一中学 孙淑松
宋明理学
陕西扶风县 法门寺地宫 出土的佛指 舍利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 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 义,父子之情。
——韩愈《谏迎佛骨表》
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
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 通。后来梁武帝又崇奉佛教,多次“舍 身”同泰寺,群臣只能以巨额钱财赎回, 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