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川地区羌族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四川地区羌族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特征
四川省阿坝州是四川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地。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许多关于羌人的记栽。他们善于以歌舞抒发情感,凡祭祀祈福、节日庆典、丧葬等活动都要歌舞相伴。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传承了民间日常生活、节庆、婚丧嫁娶等仪式中的诗、歌、舞三位一体的乐舞文化。本文拟以羌族音乐舞蹈的类型作为切入点,探索羌族艺术的文化特征,在认知传统民族乐舞艺术的基础之上,了解其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更深刻的理解使羌族音乐舞蹈文化所特有的风貌。
标签:羌族音乐;羌族舞蹈;文化特征
羌族歌舞艺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蕴含并承载着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羌族歌舞素有“唱什么歌,就跳什么舞,有歌有酒必有舞,歌助酒兴群起舞”的传统习俗。音乐同舞蹈是同时出现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也是延续数千年的,它伴随着羌族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是羌族人民劳动智慧创作的结晶,是直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
一、羌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羌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它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而历史悠久的羌族民歌在羌族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悠久的历史、封闭的生活环境,使羌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不少古朴、深厚、独特的民歌。这些民歌使羌族民间传统文化,以口耳相传的传承形式代代相传。羌族民间歌曲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古朴、保留了较多传统风貌,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格,因而经久不衰保存至今。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山歌,羌语称“拉那”,是山野间唱得多声部歌曲。山里人最喜爱唱山歌,歌者“兴起而歌,兴尽而至”,有较强的抒情性。羌族山歌语言简练、节拍自由、音调高亢,演唱形式多样,曲调起伏有较大强弱变化,具有典型的山歌音乐特征。如《哈依哈拉》。
(2)劳动歌,是羌族历史上最早的民歌,有耕地歌、收割歌、打场歌、撕玉米皮歌等。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特点是与劳动紧密结合,其中有的节拍规整、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接近歌舞曲;有的节拍自由、节奏舒缓,曲调悠扬,近似山歌。对于羌族来说,歌声是劳动的伴侣,劳动离不开歌声。
(3)酒歌,羌族人民性格豪勇率直,男女均善饮。无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是有客人来临,都会聚会喝酒。聚会时,摆上一整坛咂酒,在酒坛口插入几只用麦秆做得吸管,从长者或宾客开始轮流饮用。“有酒歌儿多,无酒不起歌”喝酒时多以歌助兴,其内容广泛、旋律优美流畅,歌词较长,多是表达欢迎祝贺、吉祥之意,或是叙述家史、追忆祖先的业绩。著名的酒歌有《敬酒歌》等。
(4)风俗歌,是羌族人用于祭祀祖先、葬礼安魂和婚礼祝愿时唱的反映民俗、礼仪方面的民歌。在不同场合下演出的歌曲有不同的名称,歌曲速度缓慢、情绪庄重、曲调古朴淳厚。
(5)舞歌,羌族人民热情洒脱、乐观豁达,善于舞蹈,舞蹈时必有歌相伴。歌舞音乐即为民间舞蹈中伴唱曲调。演唱形式有单声部、二声部、群体式对唱等。歌舞曲调有两个方面的来源,歌的部分来自民歌,舞的部分来自于民间舞蹈,歌舞音乐就是从民歌和民间舞蹈中吸取了音乐原料,歌曲节奏鲜明、旋律性强,具有羌族特色。
羌族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歌曲旋律朴实优美。而在羌族传统文化中,歌舞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能歌善舞的羌族人民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表现都离不开歌舞,有歌必舞、有舞必歌。在了解了羌族民歌后,让我们来感受羌族舞蹈的五彩斑斓吧!
二、羌族舞蹈的神秘色彩
羌族舞蹈在民风习俗和群众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什么样的场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礼仪要求有一定的程序。每逢年节、婚丧嫁娶、种植、收割、放牧、狩猎、盖房、治病等活动,羌族人民都要跳舞。羌族舞蹈主要分为自娱型、祭祀型、集会型三种。以下是最有代表性的几种舞蹈。
(1)“萨郎”按羌族北部方言有“唱起来、跳起来”之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自娱型舞蹈。舞蹈时,人与人围成一个圆圈跳动,动作欢快自如,优美别致,与流行于四川、藏北地区的藏族锅庄在形式上有相似的特点。该舞蹈的主要风格在于小腿的运动要快速灵活、跳跃轻盈,胯部的转动以及顶跨、甩胯等动作共同实现“s”形态的表现形式。
(2)“哟粗布”是南部羌人使用的方言,主要流行于杂谷脑河下游和岷江上游一带。意思是“酒席中跳的舞”。也叫做“席歩蹉”或“索达席”。跳动时,参与人员手臂相连,围着火堆,以弧形的队形舞动。动作特点是含胸屈膝、小臂有节奏的摆动,动律下沉,舞步沉稳。体现了舞姿古朴典雅,沉稳的情感。其中以“蹲梭歩”“拧倾侧推”等舞蹈动作最具魅力。
(3)“布兹拉”为一种祭祀舞蹈,由羌族释比主持,流行于杂谷脑河下游一带也称“莫恩纳莎”或“羊皮鼓舞”。最初“羊皮鼓舞”是释比祭祀时所实施的巫术动作,现在也演变为羌族民众自娱性的舞蹈。并在形式上有单人、双人、群体等多种表演类型。羊皮鼓舞的主要动律特点是身体稳而沉的腰部转动并结合上身倾拧做出各种动作,以及将羌族舞蹈别致的动态韵律“顺边美”贯穿始终,体现出了粗犷、豪放之感。在动作的伴随下,手执羊皮鼓边击边舞,以不同的音响节奏作为舞蹈伴奏,积累了“蹲歩跳推击鼓”“商羊腿跳击鼓”等非常有民族特色的优美舞姿。
(4)“盔甲舞”俗称“克西格拉”和“哈日”,是流行于黑水河一带的一种古老
的军事舞,以成年男性作为舞蹈者,多用于有战功的民族战士,或有功德的老人的葬礼,也称大葬舞。歌词诉说对死者的安抚及死者生前的好处,舞蹈具有肃穆、威武、雄壮气势的特点。
(5)“巴绒”是北部羌人的语言,意为“古老”“巴绒”,是羌族妇女节专用的舞蹈,也被称为“瓦尔俄足”,流传范围很小,只限于茂县的西湖寨、河曲寨。其舞蹈特点是舞蹈者组成一排,互相以双手小指头勾住两侧舞伴腰带,胸部直立、腿部的运动而出现一定起伏,双脚以急促的节奏踏动。同时,胯部很快的频率轴向转动,表达出一种古朴、端庄的舞姿和羌族女性优雅别致的气质。由于“瓦尔俄足”是羌族女性为主要角色的习俗活动,也称为羌族的“妇女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茂县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现在“瓦尔俄足”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历史悠久、愈加灿烂的羌族民族艺术文化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羌族民间歌舞的特征离不开其民族文化的滋养。在远古时期,语言不发达,人们就靠手势或动作进行交流,靠舞蹈来交流感情,表达情意。而作为没有文字的羌民族,歌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而舞蹈作为一种符号体系,一种肢体语言,也能够较好的承担文字功能。在历史变迁、岁月的磨砺下,更显其古朴、端庄、潇洒,兼具古代遗留的原始风情。
羌族人常年生活在高山峡谷间,时而隐约在云层中,所以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由于居住在高原山地、山路狭窄、行走不便、生活以农耕与牧猎为主,为防护避灾住在碉楼里。这些都是羌族歌舞文化特点形成的基础,山路狭窄走路、运动时不会大幅度自由行进,要贴着山路行进。从而使得采取同手同脚的行进方式,或是在劳作时为了省力、节约力气,以出脚送胯的行为得以解决,而形成了“一顺边”及“s”形的动态美。同时,在劳动时为了减轻疲劳,统一步调,又形成了劳动号子,如拉石头时有《拉石号子》等;而在放牛、采茶进行山间活动时,兴起而歌,又以抒情婉转、高亢嘹亮的山歌释放内心的情感。也就说羌族歌舞来源于生活,又粉饰了生活,正是这种生活环境与劳动方式决定了羌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其流传的歌舞正是高原农牧文化的展示与传承,使其歌舞渗透着该民族的独特的文化气息。
其次,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信仰万物有灵,生活中仍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活动的遗存。羌族歌舞与远古的宗教祭祀、巫文化息息相关,这种思想观念在民间歌舞的形式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在羌族民俗中的祭山、还愿、治病、除崇、合婚、生子命名、超度亡魂等活动,都离不开巫师(即释比)的主持。例如羌族祭天仪式的重要组成——“羊皮鼓舞”,是释比主持的祭祀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羌族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对羌族舞蹈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可以看出羌族释比的羊皮鼓舞从始至终都贯穿着浓厚的宗教、巫术色彩。这种原始舞蹈具有特定的社会性宗教、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已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羌族释比的羊皮鼓舞是其羌族艺术活动的重要表现,为羌族舞蹈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羌族歌舞与羌族历史一样悠久。歌舞艺术在羌族数千年的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一块耀眼的艺术瑰宝。羌族歌舞与其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