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公园的生态景观规划及管理模式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滨河公园的生态景观规划及管理模式探讨与实践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规划理念,把发挥生态环境功能与创造滨河公园文化氛围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积极探索滨河公园的管理模式,通过法制化、专业化、社会化管理的新模式,加强绿地管理,保护绿化成果,充分发挥滨河公园的绿化功能。
关键词:生态景观;规划;模式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规模不断的发展与扩大,现代化交通与居住设施的普及,必然会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空气污染、水域污染及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干岛效应、闷岛效应和混浊岛效应等“五岛效应”接踵而至,居民居住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搞好城市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滨河公园作为城市绿化建设的一部分,在设计、规划上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发挥生态环境功能与创造滨河公园文化氛围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握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脉络,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中原城市景观,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学习、工作、休闲娱乐和运动健身的场所。并在管理上,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充分发挥滨河公园绿化对于保护自然生态、改善人居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提供休闲等各方面的功能。
1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规划设计理念
在滨河公园的建设、完善和发展过程中,树立了城市绿化的新理念,即坚持生态功能优先的原则,坚持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原则,坚持突出乡土文化特色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坚持不懈、逐步完善的方针;切实做到了规划先行,充分利用河岸、湖岸、坡地、土丘等自然环境,努力营造出城市中最主要的自然景观,创造出市民最适宜的休息活动场所。
1.1领会园林的文化属性、文化内涵,坚持文化建园的方针
城市园林绿化是人类渴望自然环境、亲和自然的生物属性的文化体现,这种文化现象是围绕着自然环境来展开的。因此,园林绿化作为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扬“文化建园”精神要抓住重点。一是要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继续处理好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园林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所起到的极为重要的作用,明确园林绿化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园林绿化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要树立一个标准。即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游人的需求当成工作标准,创造园林的特色,研究园林管理的规律,提高游人的满意率。做到一草一木青枝绿叶,一砖一瓦精雕细刻,一人一事服务周到,一时一刻体现文明。三是要紧紧把握住文化定位和发挥自身特色。创造要符合文化定位,发展要保持风格和特色。四是要不断地提高园林绿化和生态保护水平。要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强花草树木的养护管理,
保持其创造的景观特色,同时创造自己的植物特色。
1.2以人为本,创造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环境
高质量绿化景观效果的获得,正确的树种选择是前提,巧妙的植物配置是关键,科学的养护管理
是保障。在重视选用优良乡土绿化树种的同时,积极引进新的、优秀的园林树种,做到绿化、美化、
彩化相结合;植物配置上要力求做到技术上的科学性、手法上的艺术性、风格上的地方性,功能上的
多样性,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1.2.1因地制宜,创建特色
众所周知,城市水资源十分紧缺,因此,在滨河公园植物配置时全面分析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植被、水源和物种等条件和特点,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特别考虑了水资源条件,把发展节水型
绿化放在首位,科学地确定绿化建设方案,多培育和种植那些耐旱、节水、涵养水源能力强的植物,
优先培育和种植区域适应性强、体现本地特色的树、花、草种类,如大叶女贞、黄山栾、法青、石楠、国槐、百日红、绛桃、月季、马尼拉草坪、麦冬、酢浆草、葱兰等乔、灌木、地被植物和草坪;积极
引进能够适应本地区生长发育的新品种园林植物,优化物种结构,如引种红檵木、红枫、深山含笑、
芭蕉、棕榈、广玉兰等南方花灌木,不片面发展草坪。在优先考虑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兼顾城市景观
效益,充分发挥绿地对美化城市的作用,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宜树则树、宜草则草,以植物造景为主,根据滨河公园中不同地段不同的游憩内容,对绿化有不同的要求的原则,使生态、游憩和审美功能在
不同场合各有侧重。
1.2.2.倡导“绿色城市”的理念,建设和谐生态环境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人居环境的空间系统,提高环境的文化及美学水准,满足现代生活的
行为需求,成为滨河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目标。在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基础上,逐步形
成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分布均匀的绿地系统,发挥着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护人类身心健康、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障人类永续生存的巨大作用。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
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目的。把“绿色城市”的理念贯穿于环境绿
化设计之中,表现于城市景观总体视觉的高度。在滨河公园的规划建设中,按照“以生态功能为基础,园林绿化为外貌,高标准、高水平”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栽植各类乔、灌木百余种,6万余株,草坪22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以常绿植物为主,乔、灌、地被、草坪相结合,立体种植,突出层次,以不同树种的形态、叶色、花期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特色,并结合金水河的人文历史,创造出独
具特色的园林景观”的建设目标。滨河公园达到了净、绿、亮、美的效果,实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
然共生的生态环境。
1.2.3统一布局,分类设计,精心打造重点工程景点
在景区改造工作中,遵循“突出窗口,打造精品,全力为民”的方针,全力打造高品位景区。首
先对隋河宋肆景区的重点改造设计独特,立意新颖。改造地形,卵石铺路,增加水景,水池内放养观
赏鱼等,使隋河宋肆景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腿色,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增加水面2000平方米,丰富水面景观,增加景区的观赏性和游人的参与性,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达到了改善环境、提高
品位和服务游人的目的。第二.对燕庄桥至未来大道景区全面改造,首次在河坡铺设嵌草砖进行硬化和绿化,是郑州市河渠绿化、美化的新突破。改造后的景区与光大广场有机地融为一体,改善了东入市
口的环境,成为东区的一个靓丽景点,被誉为“民心工程”。第三.在重点桥头景区创意设计,利用月季、金叶女贞、小叶女贞、瓜子黄杨、洒金柏、葱兰、酢浆草等花灌木、地被植物种植模纹图案,达
到时令鲜花交替开放,实现绿化、美化、彩化的效果。第四.沿河设计园林建筑小品,安装彩灯工程,夜幕降临时,数千只五彩灯流光溢彩,形成市区一大美景,成为人们休息享受的好去处。第五.在人民路桥西北、东明路桥东南广场修建了大型绿色健身园,满足了广大市民休闲健身的需要。
2积极探索滨河公园的管理模式,保护绿化成果
绿化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根据社会需求,绿化工作的管理内容和工作标准不断得到完
善和提高,特别是滨河公园建成开园以来,管理工作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通过不断
实践和探索,认真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结合滨河公园的特点,提出了法制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管理
的新模式,逐步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围绕园林绿化、环境卫生、水质保护、城市防汛、基础
设施管养以及河道监察等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制度,实现了由粗放管理到细化管理,由软任务到硬指标,由简单循环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成效显著。
2.1依靠科学技术推进绿化建设,走专业化管理的道路
滨河公园一直重视绿化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视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加强园林
植物引进培育实验,进行了红檵木、红枫、深山含笑、芭蕉等南方名贵品种的引种试验。同时,大力
推广城市绿化科技成果,利用黑光灯、注射器等技术措施加强了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使用生根粉、
抗蒸腾剂等新技术提高城市绿地植物的存活率。凭借滨河公园文化内涵较为充实、园林资源丰富、生
态环境良好的自然优势,以滨河公园为基地,以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为依托,开展了科研和科普工作,并先后完成了《适应郑州地区冷季型草坪的选择与推广应用》、《冷地型草坪养护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综
合技术研究》《金水河滨河公园垂直绿化模式研究与推广》、《金水河水质研究》等研究课题。
2.1.1注重提高城市绿化设计水平
在绿化工程和园林设计中,不仅注重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更重视植物造景、亭台楼阁、
房屋道路的和谐配置,还充分考虑到了物种、色彩、季节的变换更迭,力求实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造型丰富、四季常青。致力设计和创造一批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于一体绿化精品工程。
2.1.2强化素质培训,提高绿化管理水平
成立了基层绿化技术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培养出了一批专业管理人才,促进科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