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区郝堂村概况

平桥区郝堂村概况
平桥区郝堂村概况

郝堂村概况

郝堂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东南部,西边紧邻浉河区,

南边与罗山县接壤。郝堂村是豫南山区的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面积约20.7

平方公里,是平桥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共有18个村民组,620户,2300人。

2011年,平桥区委、区政府将郝堂村列为可持续发展实验村,探索新农村

建设。2013年,郝堂村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

名单,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

当我们频繁地用“宽阔的马路、明亮的路灯、高高的楼房”来描绘今天的

新农村时,在河南信阳平桥区,有这样一个小山村,既保留了村庄诞生至今的

痕迹原貌,又把环保、通讯等现代设施自然地融入其中,这就是河南省信阳市

的郝堂村。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沿着蜿蜒平整的石板路进村,豫南古村落特有的屋前坑塘映入眼帘,盛开

的荷花在蒲草芦苇间格外鲜艳。路边女贞、枫杨、香樟树冠各异,树下矮篱笆

里开满五颜六色的杂花,散发着野生的蓬勃之气。在村内民居中穿行,狗头门楼、马头墙、柴扉墙、小布瓦,带着浓重岁月痕迹的建筑元素随处可见。一条

鹅卵石铺陈的小溪穿村而过,随意走进溪畔一处土坯外墙的小院,院内石磨当

桌板凳落座,几束风干莲蓬和一串串金黄玉米,不经意地挂在土墙上。

“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这是平桥区区委书记王继军在新农村建设中

的基本理念。为了实现这一设想,平桥区把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村庄肌理和尊

重群众意愿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且把郝堂作为一个样本。

王继军话语里带着固执:“村里的一山一水一树一木都承载着村民的记忆,此山非彼山,彼树非此树。不砍树、不填塘、不扒房是最基本也是最绝对的要求。”

村里做过木匠的张厚健是最早答应房屋改建的村民,中国乡建院的孙君教

授为他家重新设计了房子:旱厕改水冲了,厨房有自来水排风系统了,屋顶芦

苇席杂木条下密布着家用电线、宽带设备,院子内的小花园实际是一个生态污

水处理池,所有生活废水经过花园底下的碎石和周围水槽,净化以后才用来浇

灌或排出,净化美化兼而有之。

这样的房子谁不喜爱,平桥区根据每户村民量身定制,一户一图,效果非

同一般:“很多外地人过来说后悔了,他们的村子不该拆,说我们郝堂是一幅

画卷。”

“这幅画卷是郝堂农民世世代代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绘制形成的,它就是中

国农村的成长肌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脉,郝堂作出的是大贡献!”郑州大

学升达艺术学院教授田志这样评价。

年轻人逐渐回归

郝堂村改建的初衷只是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随着

村子改建日渐完善,无心插柳地吸引了来自附近地市甚至全国各地的游客,日

接待游客量少则几千,多则几万。

村里原来的留守孩子空巢老人,面对接踵而至的客人心有余而力不足,于

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逐渐回归。村边一家叫作“乡里乡味”饭馆的主人,是郝

堂村改建后最早回家创业的周大姐,她说以前在外地也是开饭馆,一年下来能

挣个十几万,可是除掉房租和在外花销、回家路费等,所剩无几。现在房子是

自家的,改建有专家设计,花费还有补贴,亲戚朋友都能来帮忙,成本大大下降,还开了10间客房,又多了一笔收入,算下来每年能收入20多万元。她淡

季还去上山采茶,下水种田,挣钱生活两不误,非常满足。

像周大姐这样回乡发展人数的增加,也可以从村小学学生连年回升看出来:4年前,村里小学只有41名学生,今年全校共237名学生。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农村现存问题,在这里自然解决,整个村子其乐融融,和谐美好。

知识开路,智慧决策

2014年,郝堂村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荣获“2014年度河

南十佳美丽乡村”荣誉称号。这么多的荣誉落在一个大山深处的村子里,与平

桥区的决策者区委书记王继军密不可分。

知识开路,智慧决策,是王继军从省直到信阳平桥工作的基本特色。为了

转变干部理念,他10年前就设立了“平桥讲堂”,在深山就能听国内一流专家讲课。从2010年3月查山乡公共图书馆破土动工,到2011年3月五里店办事

处公共图书馆交付验收,他用一年时间建成18个乡镇公共图书馆,并当年实现对农民群众免费开放,创造全国率先建立标准化乡镇图书馆和卫生室之最。以

乡镇公共图书馆为平台,他又开设了“平图讲坛”和“乡村大讲堂”。

“专家意见与领导意见不一致时,以专家意见为主;专家意见与群众意见

不一致时,以群众意见为主;群众意见与农户意见不一致时,以农户意见为主。”常年积累的平桥“三为主”,使得在推行美丽郝堂建设中,顺力而为之,顺势而行之。

“实践证明,我们用顺其自然的理念来建设农村,保护自然,尊重村庄,

才能真正使村庄变美,村民变富变得文明。”王继军说这是他最欣慰的事。

从谢英俊的建筑实践看乡村营建

从谢英俊的建筑实践看乡村营建 发表时间:2019-07-19T13:51:17.0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周剑晖[导读] 南京大学 在当下火热的乡村建设中,有着各样参与的人群,他们以各自理解和方式来塑造着今日乡村的实体。谢英俊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出色实践者,他以轻钢建筑的方式来介入乡村营建,在河北、河南、四川、安徽等多地建造了新型的乡村建筑。结合笔者跟随谢英俊团队实习的经历,通过对于这次实践经历的回顾和整理,来反思当下的乡村营建。一是以营建方式的视角出发,对比谢英俊在乡村的营建方式和乡村自身的营建方式;二是以建造的视角出发,观察谢英俊的“开放建筑、简化构法”在实际乡村建造过程中的反馈。 一、以营建方式的视角 “协力造屋,互为主体”是谢英俊老师所提出的的营建理念,不同于当下普遍的施工队模式,它强调房屋的主人和周围的社区也参与到房屋的建造当中,营建房屋的过程同时是凝聚社区力量的过程。这一理念的代表案例就是谢英俊在1999年台湾921地震后邵族部落灾后重建。当时地震之后,邵族传统部落有80%的房屋倒塌,通过“协力造屋,互为主体”的营建方式,部落的所有人都参与到灾后重建当中,并通过共同建造重聚了部落意识。 2012年,带着“协力造屋,互为主体”这一理念,谢英俊团队来到了河南信阳郝堂村。郝堂村是一个普通的豫南小村,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验计划。当地政府希望以郝堂村为试点,建设生态友好的新农村,这正好与生态低碳的轻钢建筑契合,准备建造的有三个项目:茶室、桥和厕所。但这时候,协力造屋的方式在郝堂村无法找到落脚点,转而变成和当地施工队合作的方式进行。 以茶室为例,茶室的业主是郝堂村村委会,建成后将由村委会管理和村民共同使用,村委会找的当地的施工队作为施工方,谢英俊团队则作为技术指导协助茶室的建造。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的角色上随即升成为了主体,从设计到施工,几乎每个环节都是在建筑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施工队只起配合施工的作用,而村民也基本不关心茶室的建造。茶室虽然比较特别,不是一般的农民家自己的住屋,但同样在信阳肖王乡的四套示范农居也是这种建筑师主导的局面,施工队十分地被动,业主也没有参与到建造过程中。 在中国传统乡村营建体系中,有三个主体:业主、风水师、工匠。他们都是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形成自主性营建体系。建造活动不仅仅是居者有其屋,更是传统聚落生活的一部分,是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使得地域文化得以延续。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的当下,乡村依旧保持着以家庭为中心,基于地缘、血缘关系而建立的自主营建的方式。乡村的施工队是这种营建体系的主导,由包工头和工匠们组成,他们大多来自本村或者是附近乡村的村民,与业主对于住屋的建造有着共同的意向,适应乡村灵活多变的建造。这使得乡村住屋一直保持着小规模、分散的更新,这也是乡村保有地域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保证。 谢英俊老师的所倡导的营建方式本意是一个开放的状态,能够吸引不同的角色在当中发货作用。邵族部落重建和汶川地震后杨柳村的重建都是优秀的实践案例。但要从灾区的特殊模式中走出,在中国的乡村推广轻钢建筑,面对乡村自主的营建方式,作为一个外来陌生的结构体系,“互为主体”的理想便大打折扣。如何更好地适应乡村自主的营建方式,是轻钢建筑在乡村推行前进道路上的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不适应”的背后所反映的,是当下建筑师如何面对和介入乡村营建的问题。从营建方式的角度思考,在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建筑师如何面对乡村的工匠和包工头。他们是联系农村和城市、地方与外界、传统与现代的中间媒介,他们的水准直接体现在乡村的实际营建当中。建筑师与乡村的工匠和包工头的真正地实现互为主体,才能使乡村建设迎来更好的局面。 二、以建造的视角 2.1 开放建筑 轻钢体系对于乡村来说完全是一个全新的外来物,如何才能适应当地建造体系?谢英俊老师提出了“开放建筑、简化构法”。开放建筑其目的一方面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建造,另一方面则使得建筑能够有更强的适应性,以适应不同的环境要求。具体到设计中,整个结构系统的设计是骨与皮分离的。骨就是用轻钢龙骨来建造建筑的主体结构部分,而皮则可以根据当地的各种材料来填充,以适应不同地方的材料特点。 郝堂村的三个项目,主体结构是在成都工厂预制完成的,填充部分则在当地寻找材料。以茶室为例,在茶室的顶棚就使用了当地盛产的芦苇帘。而茶室入口缺没有实现设计者的意图,设计者希望用轻钢和木板来做,村民们则用砖砌抹灰的独立入口代替了原来的设计,显然村民对于自己常熟的砖砌更有信心。 乡村有着自己的建造方式,新技术的引入必然产生和原有方式的冲突。建筑师介入乡村往往带有一种自上而下的专业角度而“过度自信”,面对乡村原有的建造方式需要建筑师更加谦虚地来应对。如何与当地工匠的技艺和常用建造方式更好地结合是一个需要建筑师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的问题。 2.2 材料的选择 永续建筑是台湾对于可持续建筑的称呼,也是谢英俊老师所倡导的。它主张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废弃物的考虑和建筑反应不同地域状态和特点的多样性。在谢英俊设计的轻钢结构体系中,轻钢作为结构主体材料,是公认的低碳环保的建材,围护结构除了砖之外多使用土、木、石等一些当地的生态的材料。然而在信阳肖王乡的四套示范农居的实践中,却没有延续这一低碳生态的永续建筑理念。 信阳当地政府想要在肖王乡建设“省级生态乡镇”和“省级文明村镇”,因此引进轻钢建筑作为农村的新农居,计划先试建四套。农居的主体结构轻钢是在成都生产加工,按照图纸标号后运到现场进行现场搭建。在外部墙体的材料选择上,最终决定采用以自攻螺丝将有筋网(钢网)与轻钢直接进行固定,中间不牢固处采用钢丝绑扎,然后用细石混凝土填充的方式来进行,楼板地面的做法也采用相似的工序,以钢网固定再进行浇灌。楼板只能选择混凝土,但墙体的填充材料也选择了混凝土,这与永续建筑是矛盾的。这一选择反应出生态原则给经济原则让位,让对于生态建筑抱有期待的人们多了一丝怀疑。 混凝土填充墙体应该是团队基于工期紧迫需要快速施工,保证房屋的建造质量,控制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过的。但在乡村营建上不仅要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舒适性、生态性、地方性、视觉性等。乡村最为宝贵的东西就在于它的自然生态和乡土气息,这也是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人们所向往的原因。

信阳市详细介绍及郝堂村的发展成绩和历程

信阳市详细介绍及郝堂村的发展成绩和历 程 一、信阳市情简介 信阳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接处,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全市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0万,辖八县二区,六个管理区、开发区。 信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一座“古”城。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西周时期,信阳是申伯的封邑地,秦时设义阳乡,北宋改称信阳。信阳有豫楚交融的地域文化,商周、春秋、战国以后,细腻浪漫的楚文化与绵密柔美的中原文化在此交融、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淮河文化。信阳是姓氏之根,当今汉姓100个大姓中,有黄、赖、罗、蒋等13个源于信阳或有一支源头在信阳。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都在信阳,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也发生在信阳。从这里出土的战国编钟极负盛名。 信阳红军摇篮,将星璀璨,是一座“红”城。信阳是土地革命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是红军摇篮、将军故乡,革命战争时期,培育出了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红四方面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百余名信阳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信阳是中央确定的全国十二个红色旅游区之一。

信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一座“要”城。信阳是全国44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北距郑州300公里,南距武汉200公里,东距合肥340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信阳成为三大城市之间最具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潜力的地区。京广、京九、宁西三条国铁,京港澳、大广、沪陕三条高速,106、107、312三条国道在信阳境内形成多个十字交叉。全市铁路、公路、调整公路通车总里程、通车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甚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不逊色。特别是京广高铁建成通车,信阳已经融入郑州、武汉一小时经济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信阳山川秀美,生态良好,是一座“绿”城。信阳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山绕绿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飞虹”正是信阳市容的真实写照,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境内有530多种野生动物和2000多种植物,居全省之冠,森林覆盖率32.2%,分别高出全国、全省13.8、12.4个百分点。信阳到处是青山绿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著名的鸡公山是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和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城中公园南湾湖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中原第一湖之称,是水天一色、绿岛如荫的绝佳休闲处。信阳还是著名的绿茶之乡,“信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被誉为绿茶之王。置身信阳,茶园遍布,茶叶飘香。目前,信阳人民正在充分发掘茶优势,发展茶文化,倾力打

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摘要: 关键词: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1.导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与此同时,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经济增长与环境、生态的关系的认识更加清晰,特别是更加关注和提倡保护环境。它要求既要关注当代人的需求,更要满足后代发展需要,使经济增长与环境、生态、资源相协调。对消费者而言,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质量,然而,随着世界范围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这都给城市发展和城市旅游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旅游方式。人们回归自然、田园的欲望与日俱增。而乡村地区以其自然、朴素、生态的特点,备受人们的向往,尤其是城市人群纷纷涌向乡村,感受与城市不一样的环境、节奏与文化,人们将目光转向自然环境优美、民俗风情保存完好的乡村地区。乡村地区空间开阔、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乡土文化丰富,可以满足城市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城市游客的青睐。 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对指导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全面审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总体而言,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社区广泛参与,社会资本融入开发,“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一产、二产、三产)相融合,创造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同时,行业管理日益规范化、制度化,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品牌意识得到加强,打造许多乡村旅游精品,成为人们旅游的热点和亮点,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14年8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

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89041412.html, 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作者:朱洪恩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3期 [提要] 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从业人 员素质偏低、旅游设施落后等问题。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应当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加强对乡村从业人员的培训。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12日 一、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与安徽、湖北两省交接,辖平桥区、浉河区、新县、商城 县、罗山县、淮滨县、光山县、息县、潢川县七县二区和固始县,大部分地区属于大别山脉,位于中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上,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优美,是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 信阳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大部分地区地处大别山区,生态环境良 好,而且这里生活节奏较慢,人们喜欢休闲养生,因此适宜发展乡村旅游。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不但有位于信阳市城郊的郝堂村、胡店乡石榴园、十三里桥草莓园、北湖葡萄园等乡村旅游景点,而且各区县也有一些小有名气的乡村旅游景点,如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香如故植物园、董寨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江淮岭生态园区等。这些乡村旅游景点既是人们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也是科学考察、修学旅游的好场所。但是,信阳市的乡村旅游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信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信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发展过程中,不免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该市 大部分地区属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地形崎岖复杂,交通不便,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全市人均收入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特别是地处大别山深处的商城、新县、固始县等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更为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既影响了对乡村旅游的投资开发,也影响了本地客源的增长,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平桥区郝堂村概况

郝堂村概况 郝堂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东南部,西边紧邻浉河区, 南边与罗山县接壤。郝堂村是豫南山区的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面积约20.7 平方公里,是平桥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共有18个村民组,620户,2300人。 2011年,平桥区委、区政府将郝堂村列为可持续发展实验村,探索新农村 建设。2013年,郝堂村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 名单,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 当我们频繁地用“宽阔的马路、明亮的路灯、高高的楼房”来描绘今天的 新农村时,在河南信阳平桥区,有这样一个小山村,既保留了村庄诞生至今的 痕迹原貌,又把环保、通讯等现代设施自然地融入其中,这就是河南省信阳市 的郝堂村。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沿着蜿蜒平整的石板路进村,豫南古村落特有的屋前坑塘映入眼帘,盛开 的荷花在蒲草芦苇间格外鲜艳。路边女贞、枫杨、香樟树冠各异,树下矮篱笆 里开满五颜六色的杂花,散发着野生的蓬勃之气。在村内民居中穿行,狗头门楼、马头墙、柴扉墙、小布瓦,带着浓重岁月痕迹的建筑元素随处可见。一条 鹅卵石铺陈的小溪穿村而过,随意走进溪畔一处土坯外墙的小院,院内石磨当 桌板凳落座,几束风干莲蓬和一串串金黄玉米,不经意地挂在土墙上。 “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这是平桥区区委书记王继军在新农村建设中 的基本理念。为了实现这一设想,平桥区把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村庄肌理和尊 重群众意愿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且把郝堂作为一个样本。 王继军话语里带着固执:“村里的一山一水一树一木都承载着村民的记忆,此山非彼山,彼树非此树。不砍树、不填塘、不扒房是最基本也是最绝对的要求。” 村里做过木匠的张厚健是最早答应房屋改建的村民,中国乡建院的孙君教 授为他家重新设计了房子:旱厕改水冲了,厨房有自来水排风系统了,屋顶芦 苇席杂木条下密布着家用电线、宽带设备,院子内的小花园实际是一个生态污 水处理池,所有生活废水经过花园底下的碎石和周围水槽,净化以后才用来浇 灌或排出,净化美化兼而有之。 这样的房子谁不喜爱,平桥区根据每户村民量身定制,一户一图,效果非 同一般:“很多外地人过来说后悔了,他们的村子不该拆,说我们郝堂是一幅 画卷。” “这幅画卷是郝堂农民世世代代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绘制形成的,它就是中 国农村的成长肌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脉,郝堂作出的是大贡献!”郑州大 学升达艺术学院教授田志这样评价。 年轻人逐渐回归

【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

【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 今年夏天,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参观、游览的人就没断过。最多的时候,1000多辆车在村道上排起了长龙。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几个生人的村民一下子缓不过神儿来,“城里人门口的大公园多好啊,为啥跑到这里?”后来连问带琢磨,终于悟出点门道来:原来这些城里人是来找感觉的。“啥感觉?农村的感觉。” 在野花和溪水的簇拥下,沿着通往村子的柏油路走,当绕过大片大片“接天莲叶”时,郝堂村的品貌便渐次映入眼帘:依水的小桥,如盖的大树,轻掩的柴扉,狗头门楼、清水墙、小布瓦构筑的豫南民居,精心修葺的土坯房,还有新小学、新礼堂、文化广场、养老中心……整个村庄透着一股不俗的田园气质,让人仿佛回到记忆中的故园。也许没人会想到,这里原来和很多凋敝的村庄一样,贫穷、闭塞,青年外出、孩子留守、老人无依,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不少田地荒芜,甚至板栗熟了也无人收打,几十年没出过一个像样的大学生。如今,几十名年轻人回村创业就业,100多位村民悄悄把户口重新迁回郝堂,住在村里甚至成为许多城里人的梦想。从“想逃离”到“不想走”,变化皆源于三年前启动的一场以村民为主体的村庄建设试验。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让人们看到农村有价值,农民有尊严,农业有前途

“以前满脑子想的,都是咋能逃离农村。”9月中旬,正忙着采收莲蓬的32岁青年周群,抬眼望了望端坐在荷塘中央的白色观音像说,“前几天浙江纺织厂的老板又来电话了,说工资涨到4000块,可我不想再像这浮萍一样漂了。”周群是新生代农民工中的普通一员。他家四世同堂10口人,8口都在省外打工,只留爷爷奶奶劳守田园。“在农村看不到希望”的他本打算在平桥区里买房,却又担心找不到稳定的工作,正犹豫的当口,接到了村委会主任胡静打来的长途电话。“胡主任说村里要搞建设,希望年轻人回来搭把手。家里人商量后,决定让我先回村看看。”回村后,周群当上了“文化协管员”,还成为回乡青年创业合作社社员。眼见着村里一天一个样,他的父母、妻子、弟弟、弟媳带着孩子陆续回村,平时只有过年才能团聚的大家庭,终于又生活在一起。胡静的一个电话,改变了周群一家人的生活。而平桥区的一个决定,则改变了郝堂村的发展轨迹。信阳是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承载着为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探路的使命。而摸索一条农村可持续发展新路,则摆上了平桥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日程。“我们要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房子、庭院、道路、水系、田园要体现乡村文明,金融、产业、农民组织要充满活力,突出‘产业、文化、环保、稳定’等农村可持续发展要素。”在2010年底的村庄建设讨论会上,时任区长、现任区委书记王继军就坚定地认为,“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