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作业能力和作业疲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局部性疲劳:在个别器官或肢体参与紧张活动时,在身体局 部产生疲劳,一般不影响其他部位的功能。
例如:抄写、打字,计算机操作所带来的手臂、视觉疲劳等。
2.全身性的疲劳:全身参加繁重体力劳动引起的疲劳。表现为 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疲乏、不愿动等主观疲倦感和客观 的工作能力下降、误操作增加,反应迟钝、打瞌睡等。
① 生物节律破坏; ②晚班作业在白天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长此下去,作业者的健康、家庭、社会生活等带来障碍。
换班制度受生物节律的影响。
(3)措施 尽量取消不必要的换班,若要必须换班,应适当改善作业
和生活条件,采用“四班三转”或“五班四转” ,逐步过渡, 减少工人的不适应性。
3. 休息日制度
一般对于轻度、中等劳动,作业1天后,第二天可以 恢复,而重体力劳动连续工作5~6天,需休息1~2天才 能恢复,因此必须安排休息日制度。
以脑力劳动和神经紧张型为主的作业不表现上述 规律。
劳动生产过程


2

1
3


12
3 4
3
0 1 234
0123 4
工作小时
劳动生产率的典型曲线
1:入门期; 2:稳定期; 3:疲劳期; 4:终末激发期
6.2 劳动强度及其分级
劳动强度是指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体力消耗及紧 张程度。 劳动强度的大小可以用耗氧量、能消耗量、能量 代谢率及劳动强度指数等加以衡量。 为了区分强度的大小,划分成等级是必要的。
提高作业能力及降低疲劳的措施
一、改进操作方法、合理应用体力
1.合理选择作业姿势和体位 (1)尽量避免和减少静态作业,采用随意姿势。
例如:搬运重物时的氧耗量比较:肩挑100%(基准), 一肩扛110%,两手提114%,头顶重物132%,一手 提140%。
提高作业能力及降低疲劳的措施
一、改进操作方法、合理应用体力
第5部分 作业能力与作业疲劳
1. 基础代谢量
基础代谢量,是人在绝对安静下(平卧状态)维持生命所
必须消耗的能量。
基础代谢率(BMR,basal metabolic rate)是指人在进
餐12h后,在清晨清醒地静卧于18oC~25oC环境中,并保持 神经松弛,体位安定,各种生理活动维持在较低水平下的 代谢率。














若劳动强度较大,氧需超过氧上限,机体处于供氧不足的状态下工 作,肌肉内的贮能物质 (糖原)迅速消耗,作业就不能持久,
偿清氧债:非乳酸氧债(恢复ATP、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筹所需的氧) 可在2一3min内得到补偿; 而乳酸氧债则需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完全补 偿,恢复期一般需10min左右,也可长达lh以上 .
(3)作业时能耗不多,但容易精神疲劳。
6.克服单调感的措施
(1)操作再设计 将若干操作时间短的工序合为一个长工序,作业内容丰富,克
服了单调感,提高了作业效率。
1.急性疲劳:由于短时间过重的活动所引起的疲劳。这种疲 劳只要及时减轻或消除活动负荷,适当休息,即可恢复。
2.慢性疲劳:由于长时间活动累积成的疲劳。这种疲 劳恢复较慢,要进行长期的治疗和休养,如果得 不到妥当的处理,就会积劳成疾。
3. 姿势疲劳:由于某一姿势活动持续较久,又没有注意合理 调节,从而引起某些器官的疲劳。这种疲劳的产生过程较 长,未能引起操作者本人的注意,如长期伏案写字引起胸 痛、颈椎腰椎疲劳、肩部不适,时间久了会引起疾病。
b) a)
作业时氧消耗动态(一)














在作业开始2一3min内,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尚不能满 足氧需;肌肉活动所需的能量是在缺氧条件下产生的。
其后,当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逐渐加强,氧的供应得到 满足,即进人稳定状态下工作,这样作业一般能维持较长 的时间。
b) a)
作业时氧消耗动态(二)
油漆工 邮递员 木工、石工
全身作业,全身用力 10 ~ 20min 需休息 1 次
炼钢、炼铁 土建工人
E级 极重劳动

>7.0 (7.0~11)
9090 ~ 10840
14650 ~ 16330
全身快速用力作业呼吸急促、 困难, 2 ~ 5min 即 需休息
伐木工 (手工) 大锤工
作业疲劳及其测定
平均能耗不能超过16.75KJ/min(耐力水平)。
二、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
明确两点: ①工间休息是必要的,不是工人偷赖,而是生理上的需要。
例如:工人有时通过擦擦汗、挪动一下位置等,掩盖一下 所需的工间休息,试图表明这是技术上的需要,而实际上是生 理需要。
明确两点: ②实际生产中,尤其是流水线作业,自动化程度高,工人心理
9290 ~ 10670 8040 ~ 9300 10670 ~ 12770 9300 ~ 10970 12770 ~ 14650 10970 ~ 29800
作业特点
工种
手指作业,脑力劳动,坐位姿 势多变,立位重心不动
电话员 电报员 制图 修理仪表
长时间连续上肢作业
司机、车工 打字员
立位工作,身体水平移动,步 行速度,上肢用力作业, 可持续作业
例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游泳运动。
3.脑力疲劳:由于长时间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而引起的第二信号 系统机能减退,表现为头昏脑胀、全身乏力、失眠或瞌睡等。
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参加各种考试。
4.技术性疲劳:主要出现脑力和体力劳动均有的、神经系统高度 集中作业中,疲劳表现为头昏脑胀、全身乏力、瞌睡等。
例如:汽车、飞机驾驶、收发电报、电话接线员等。
日本对劳动强度的分级
劳动强度分级
R.M.R
性别
耗能量( KJ )
8 小时
全天
A级 极轻劳动
0 ~ 1.0
男 2300 ~ 3850 女 1925 ~ 3015
7750 ~ 9200 6900 ~ 8040
B级 轻劳动
C级 中等劳动
D级 重劳动
1.0~2.0 2.0~6.0 6.0~7.0
男 3850 ~ 5230 女 3015 ~ 4270 男 5230 ~ 7330 女 4270 ~ 5940 男 7300 ~ 9090 女 5940 ~ 7450
例如:流水线作业。 单调工作不仅指短期高度重复的工作,还指长年累月 干同样的工作。
2.单调感的特点 (1)作业节奏发生变化,工作质量下降,工作不能坚持下去。
(2)作业能力动态曲线发生变化,稳定期变成为疲劳期。 例如:早上1小时以后,下午0.5小时以后出现疲劳,仿
佛工作时间延长了。上午班结束时,以为该完成工作量,有时 出现终末激发现象。
紧张,单调感增加,容易形成心理疲劳;高温、强辐射、噪 声等环境也会产生精神疲劳。因此适当安排工间休息对恢复、 缓解疲劳有好处。 休息次数和时间应视作业类型及强度大小而定。
2. 换班制度
(1)背景 生产的需要,作业者可能要换班,即有上午班、下午班、晚班等,
这样人体的生物钟紊乱,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2)主要原因
(4)利用人体动作的最经济原则。 ①动作自然: 利用最适合运动的肌肉群,符合自然位置的关节参与动 作,否则耗能较大。 ②动作对称: 保证用力后,不破坏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③动作有节奏: 使能量不至于因肢体过度减速而浪费。 ④肌群换着工作。
(5)降低动作能级 用手能完成的不用手臂动作,用手臂完成的不
本不变,否则,氧耗量剧增。并非负重越轻,能耗越少。
(2)按生物力学原理,将力用于完成某一操作动作的做功上 去。
例1:挑扁担利用生物力学原理,扁担软较好。
2.合理设计作业中的用力方法
(3)利用人体活动特点获得力量和准确性。 例:大肌肉关节弯曲时产生大的爆发力(适宜立姿操作)。 对抗肌肉群可获得准确性,如手臂操作(坐姿)。
2.安静代谢量
安静代谢量是指机体为了保持各部位的平衡及某 种姿势所消耗的能量。 安静代谢量包括基础代谢量和为维持体位平衡及 某种姿势所增加的代谢量两部分。 安静代谢量= RSt=1.2BSt 一般在工作前或后进行测定。
3.活动代谢量
活动代谢量指人体进行作业或运动时所消耗的总能量。 活动代谢量包括基础代谢量,维持体位增加的代谢量和作业时 增加的代谢量三部分。
(4)适宜采用坐姿操作的作业: ①持续时间较长的作业; ②精确而又细致的作业,如手表、钟表等装配; ③需要手和脚并用的作业,如缝纫机操作。
注意:坐姿操作时,要有合适的座椅、工作台、容膝空间、搁脚板等。
2.合理设计作业中的用力方法
(1)合理安排负荷。 例如:负重步行时,当负荷小于体重的40%时,氧耗量基
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工作类型 工作方法 工作姿势 工作率 工具设计
不同工作能量消耗
工作方法
作业能力的动态分析
作业者的作业能力可以用一天内的作业能力来反 映,而一天内作业能力的变化规律,又可以用一 天内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规律间接反映。
一天内的典型劳动生产率变化规律一般呈现三个 阶段:入门期、稳定期和疲劳期,还有一个终未 激发现象。
对于不同的工作性质,休息时间也不同,如钢铁 工人可能要休息3天/周,采矿、采煤等野外工作人 员,休息半年、工作半年。
采用休息日制度不仅是从作业需要上进行补偿, 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一种补偿。
三.改善工作内容,克服单调感
1. 什么是单调工作? 内容单一,短暂而动作高度重复的作业,限制作业
者创造力发挥的作业都是单调乏味的,使人产生不愉快的 情绪。
能量代谢量=MSt
女性运动前后身体基础代谢降低值的变化 男性运动前后身体基础代谢降低值的变化
3.活动代谢量
最紧张的脑力劳动的能量代谢量不会超过安静代谢量的10%, 而肌肉活动的能耗量却可高出基础代谢的10~25倍。它和体力 劳动强度直接相关,对研究劳动管理(工资、定额、制度等) 和劳动卫生学都是极为重要的。
用全身动作。 (6)充分考虑不同体位的用力特点。
二、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
1、实际劳动生产率的确定
基本假设:由德国学者提出, ①一般人不休息连续作业时的最大能耗界限为16.75KJ/min,
若作业时超过此水平,就必须动用机体的能量储备。 ②机体的标准能量储备为100.47KJ。
劳动生产率计算原则: 为了避免累积疲劳,一般要求工作时间加上休息时间的
心理疲劳常常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 指标变化的反映。
心理疲劳的产生与工作特征和操作者个体因素均有关系 , 主观上,操作者对工作的态度、动机、期望以及操作者的情 绪状态等对心理疲劳的产生和积累程度也有重大影响。
连续色名呼叫法:识别颜色 。
疲劳愈严重——回答速度越慢(反应迟钝),出 错率越高。
4.缺氧疲劳:由于长期营养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所造成 的疲劳。这种疲劳表现为乏力无劲,有的会造成疾 病。如睡眠时间太长,就会引起缺氧疲劳,这在医 学上称为久卧伤身。
5.病理疲劳:指由于疾病造成的疲劳。如感冒发烧或 肝炎病人在发病期和恢复期,都会感到四肢酸痛、 浑身乏力。
2.心理疲劳
劳动强度不大,但由于神经系统过于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 调、厌烦的工作而使操作者表现出较强的疲劳症状,如感觉体 力不支、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并 往往伴随着工作效率低下、错误率上升等现象,这种现象属于 心理疲劳的症状。
作业疲劳及其测定
一. 作业疲劳 在作业过程中,作业者的作业机能衰退、
作业能力明显下降,有时伴随有疲倦感等主观 症状的现象,称为作业疲劳。
三. 疲劳的类型
1. 生理疲劳
(1)根据产生疲劳的部位分类
体力疲劳 脑力疲劳
局部性疲劳 全身性疲劳
技术性疲劳
(2)根据引起疲劳的原因和状态分类
急性疲劳 慢性疲劳 姿势疲劳 缺氧疲劳 病理疲劳
(2)避免不良体位: 消耗能量大,易疲劳。 ①静止不动,②长期反复弯腰,③身体左右扭曲, ④单侧负重,⑤长期双(单)手前伸。
(3)适宜采用立位姿势操作的作业: ①需经常改变体位的操作,如钳工、车工、装配工等。 ②工作地控制装置分散,需手脚活动幅度较大的作业; 如锻打。 ③在无容膝空间的机台旁操作。 ④用力较大的作业。 ⑤单调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