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哲学论文] 康德的道德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道德哲学论文] 康德的道德哲学
要理解“道德情感”概念,首先须对康德道德哲学作为自律道德哲学这一核心特征有清晰
把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道德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德道
德哲学论文篇一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道德情感概念
摘要:对“道德情感”概念的理解关系到能否透彻把握康德的道德哲学。本文将致力于梳
理康德道德哲学中“道德情感”概念的发展变化,并将重心放在“道德情感”与“道德法则”的关
系上,以期对康德道德哲学获得透彻清晰的把握。
关键词:自律 他律 立法 道德情感 敬重 经验
中图分类号:B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04-0000-01
一、自律道德哲学
要理解“道德情感”概念,首先须对康德道德哲学作为自律道德哲学这一核心特征有清晰
把握。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世界一分为二,即“物自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相应
的人也被赋予两种身份,作为物自体的人与作为现象的人。现象世界为自然法则所支配,而
物自体世界却只能思考而无法认识。这一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为防止理论理性越界的划分,
对于理论理性是消极的,但对于实践理性确是积极的。恰恰由于我们无法认识物自体世界,
从而才可以设想自由的可能性,而人也可以以物自体的身份成为立法者,制定道德法则,从
而自己立法,自己遵守。这即是“自律”概念的基本内涵。
康德进而指出意志自律性是道德最高原则,意志他律性是道德的一切非真正原则的源
泉。意志自律性,是意志由之成为自身规律的属性,而不管意志对象的属性是什么。所以自
律原则就是:在同一意愿中,除非所选择的准则同时也被理解为普遍规律,就不要做出选择。
这一实践规则是个命令式,也就是说,任何有理性的东西的意志,都必然地受到它的约束。
对于意志他律性,康德指出“如若意志在它准则与自身普遍立法的适应性之外,从而,
走出自身,而在某一对象的属性中去寻找规定它的规律,就总要产生他律性…例如,前一种
人说,为了保持信誉,我不应说谎。后一种人则说,尽管于己毫无不利之处,我也不应该说
谎。从而,自律的人应该摆脱一切对象,使对象不能左右意志,所以,实践理性、意志,就
用不着忙于管束异己的关切,而只是证明自己的威信就是最高的立法。”
二、第一种“道德情感”概念
在对意志自律性与意志他律性进行了区分之后,并指出只有自律性才是道德的唯一原
则。康德着手进行以他律基本概念为依据的一切可能道德原则的分类,而也引出了第一种“道
德情感”概念。
康德认为他律原则有两类,一类是经验的,一类是理性的。经验的他律原则所追求的永
远是幸福。理性的他律原则永远是以追求完善为原则,或者是以我们自身意志所达到的完善,
或者被设定为已经存在于把某种事业加于我们意志的神的意志之中的完善。
显然,康德把“道德情感”纳入了经验的他律原则。康德特别指出“我把道德感原则也算
作幸福情感,因为任何一种实践上的关切,都通过事物所提供的满足而增加人的舒适,不管
这种关切是直接的不计利得,还是考虑到利得而发生。我们也必须与赫奇森一样,把对他人
幸福的同感原则,也算作他所认为的道德感。”
康德首先驳斥了经验的他律原则作为道德规律基础的可能性。“如果道德规律立足于人
性的特殊结构,或者立足于人之所处的偶然环境,它们就不会有对一切有理性的东西都有效
的普遍性,也不会由此给予有理性的东西以实践必然性。”
紧接着,康德特别给出了道德感不能作为道德法则基础的原因,“在程度上天然有无限
差别的情感,是难于给善和恶提供统一标准的,而且一个人感情用事,也不会对别人做出可
靠评价。”
综上所述,纳入他律的经验原则的道德情感是指我们因遵从道德法则而在心中感受到的
一种“满足”之情,这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种“道德情感”概念。而在《道德形而上学》中的“道
德情感”概念也是指的这一种。
三、第二种“道德情感”概念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第二种“道德情感”概念。康德指出,道德法则作为
意志的规定根据,造成了两种情感。
第一种是痛苦的情感,“由道德法则对意志所作的一切规定的本质就是:意志作为自由
的意志,因而并不仅仅是没有感性冲动的参与,而且是甚至拒绝一切感性冲动,并在一切偏
好可能违背那个法则时就中止这些偏好,这意志是仅仅由法则来规定的。所以就此而言,道
德法则作为动机的作用仅仅是否定的,而且作为这样的动机,这动机是能够被先天认识的。
因为一切偏好以及任何感性冲动都是基于情感的,而对情感的否定作用本身也是情感。所以
我们可以先天的看出,道德法则作为意志的规定根据,由于它损害我们的一切偏好,就必定
会造成一种可以被称为痛苦的情感,而且在这里我们就有了第一个实例,也许还是唯一的实
例,在其中我们有可能从概念出发先天地规定一种知识与愉快或者不快的情感的关系。”
第二种则是肯定的情感,“但既然这个法则毕竟还是某种就自身而言肯定的东西,也就
是一种理智的因果性的形式,亦即自由的形式,所以,由于它与主观上的对立物,亦即我们
心中的偏好相反在削弱自大,它同时就是敬重的一个对象,而且由于它甚至击毁自大,亦即
使之谦卑,它就是最大的敬重对象,因而也是一种肯定的情感的根据,这种情感没有经验性
的起源,是被先天地认识的。因此,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是一种通过一个理智根据造成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是唯一我们能够完全先天地认识,我们能够看出其必然性的情感。”
基于以上两点,康德引出了第二种道德情感的概念,“对情感的否定性的作用,如同对
情感的一切影响以及如同任何一般情感一样,是病理学的。但作为道德法则的意识的作用,
因而在于一种理知原因,亦即作为至上立法者的纯粹实践理性的主体关系中,一个有理性的
被偏好所刺激的主体的这种情感虽然叫做谦卑,但在与这种谦卑的肯定的根据亦即法则的关
系中,同时又叫做对法则的敬重,对于这种法则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情感发生,而是在理性的
判断中,由于扫清了道路上的阻力,对一个障碍的清除就被等同于对这因果性的一种肯定的
促进。因此,这种情感也可以被称为对道德法则的一种敬重的情感,而共同出自这两个理由,
它也可以被称为一种道德情感。”简言之,康德的第二种道德情感即对道德法则的一种敬重
的情感。
康德对这种道德情感的特征做了进一步的描述,指出“敬重”作为一种感情属于感性,但
其原因却在纯粹实践理性里面,即仅仅由理性造成的,它不是道德法则的根据,而是仅仅用
作动机,以使道德法则在自身中成为准则。
最后,康德特别强调,恰恰是道德强迫才产生出这种道德情感,简言之,康德的思路为
因为强迫所以敬重,因为敬重所以遵从道德法则。
恰恰是出于上述道德强迫,康德展开了对“道德的狂热”的批判。概括说来,依康德之见,
我们必须是出于由道德强迫产生的对道德法则的敬重遵从道德法则才是道德,出自任何其它
情感,即使结果是合乎道德法则的,但仍不能视为道德行为。康德如此是为强调人的有限性,
即否定我们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这恰恰是康德道德哲学的局限所在,从而引发了
对其道德哲学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