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总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变动是点燃 式发动机燃烧过程的 一大特征。
产生循环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1)火花塞附近混合气的成分波动:致使着火落后期 的长短、火花点火后形成的火焰中心的轨迹在各循环 变动。 (2)气体运动状态波动:燃烧室内的气体流场即湍流 性质、程度在各循环均有变动,致使火焰的初始生长 速率、其后火焰的发展进程在各循环变动。 这种循环间的燃烧变动使汽油机空燃比和点火提 前角调整对每一循环都不可能处于最佳状态,因而油 耗上升,功率下降,不正常燃烧倾向增加,使汽油机 性能下降。
汽油喷射:进气管喷射(气门口的多点喷射和进气总管中的单点喷 射);缸内直接喷射。 缸内直喷系统:兼有汽油机均质混合气和柴油机非均质混合气形成 的双重特点 。 目前的汽油喷射大都是电子控制,机械喷射用得很少。
第一节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
一、正常燃烧过程
(一)正常燃烧过程进行情况
通常测取燃烧过程的展开示功图研究燃烧过程。 在燃烧压力线上,1点为火花塞跳火点,2点为出现 火焰中心,3为最高压力点。
湍流较弱
湍流强烈
2)混合气成分:混合气成分不同,火焰传播 速度也明显不同,如图所示为实验所得火焰 传播速度与过量空气系数的关系。
当Φa=0.850-0.95 时, 火焰传播速度最大,燃烧 速度最快,功率也最大, 称为功率混合比。 当Φa=1.03-1.1 时,火 焰传播速度较大,氧气又 充足,燃烧完全,称为经 济混合比。
(二) 各缸之间的燃烧差异(各缸工作不均匀)
各缸之间的燃烧差异主要是由于各缸进气充量不均、混合 气成分不均匀造成的。 影响因素:与进气系统所有零件的设计和安装位置都有关
系,任何不对称和流动阻力不同的情况都会破坏均匀分配,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进气管的设计。 各缸工作不均匀的存在,使 得难以找到对各缸都是最佳的
着火延迟期的长短与以下因素有关:
(1)混合气成分:混合气过量空气φa=0.8-0.9时,
着火落后期最短。 (2)开始点火时的缸内气体温度和压力:开始点 火时缸内气体温度和压力越高,着火落后期越短 (3)缸内气体流动:加强紊流运动,会加快混合
气的氧化反应速度,着火落后期缩短。
(4)火花能量:加大火花能量,着火落后期缩短。 ( 5)残余废气量:残余废气对燃烧反应起阻碍作 用,使着火落后期变长,所以应尽量减少残余废气。
对各循环之间的燃烧变动的现象的机理至今还不 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 (1)Φa=0.8-1.0时循环燃烧变动最小,混合气加浓 或减稀变动均增加。因此,为了减少排气中的CO而运 用稀混合气时,即使在较高负荷也容易发生循环变动, 成为用稀混合气的障碍。 (2)在中等负荷以上变动较小,低负荷(残余废气 量相对增多)、低转速(湍流程度会降低)时,变动 更为明显。 (3)适当提高气流运动速度和湍流程度可改善混合 气的均匀性,有助于改善循环变动;因此转速增加, 一般变动减小。 (4)加大点火能量,采用多点点火,优化放电方式、 采用大的火花塞间隙,循环波动情况有所改善。 (5)点火时刻和点火位置对燃烧变动很敏感。
二、汽油机的不规则燃烧 定义:指在稳定正常运转情况下,各 循环之间的燃烧变动(循环变动)和各缸 之间的燃烧差异(各缸工作不均匀)。
(一)各循环之
间的燃烧变动
表现为循环的压力 波动、火焰传播情况及 发动机功率输出均不相 同。 当采用稀薄燃烧时 Biblioteka Baidu循环的变动加剧,故 循环变动是汽油机实施
稀薄燃烧的难点所在。
(三) 爆燃的危害
1、机件过载 强烈爆燃时的冲击波能使缸壁、缸盖、活塞、连杆、曲轴等机 件的机械负荷增加,使机件变形甚至损坏。 2、机件烧损 汽油机燃烧终了时的温度可达到2000℃-2500℃, 而活塞顶、 燃烧室壁及缸壁的温度仅为200℃-300℃,除了冷却水的作用外, 能够维持如此低温度的原因,还包括在这些壁面上形成了气体的附 面层,它起到隔热的作用。而强烈爆燃时的冲击波会破坏这一附面 层,使机件直接与高温燃气接触。而严重爆燃时,局部燃气温度可 高达4000℃以上,这样会使活塞头部和气门等机件烧损。同时热量 传给冷却水引起发动机过热。 3、性能指标下降 严重爆燃时局部高温及强烈的压力冲击波,破坏了附面层,气 体向缸壁的传热量大大增加,使热效率下降,功率降低,油耗增加。
2、末端混合气的压力和温度 末端混合气的压力和温度增高,则爆燃倾 向增大。例如:提高压缩比,则气缸内压力、 温度升高,爆燃易发生;气缸盖、活塞的材料 使用轻金属,由于其导热性好,末端混合气压 力、温度低,爆燃倾向小,可提高压缩比0.40.7单位。 3、火焰前锋传到末端混合气的时间 提高火焰传播速度、缩短火焰传播距离, 都会减少火焰前锋传到末端混合气的时间,有 利于避免爆燃。例如,气缸直径大时,火焰传 播距离增加,爆燃倾向增大,所以没有很大缸 径的汽油机。
2、火焰前锋面积FT 利用燃烧室几何形状及其与火花塞位置的 配合,可以改变不同时期火焰前锋扫过的面积, 以调整燃烧速度。它直接影响到明显燃烧期相 当曲轴转角的位置及燃烧速度变化的情况,与 压力上升密切相关。
3、可燃混合气密度ρm
增大未燃混合气密度,可以提高燃烧 速度,因此增大压缩比和进气压力等, 均可加大燃烧速度。
点火提前角和过量空气系数。
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等 整机指标难以优化,振动及
噪声也会增加。
三、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
定义:是指设计或控制不当,汽油机偏离正常
点火的时间及地点,由此引起燃烧速率急剧上升 ,压力急剧增大等异常现象。
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主要是爆燃和表面点火。
一、爆燃 是汽油机最主要的一种不正 常燃烧现象,常在压缩比比 较高时出现。 (一)爆燃的外部特征 气缸内发出特别尖锐的金 属敲击声,亦称为敲缸。 轻微敲缸时:发动机功率 上升,油耗下降; 严重敲缸时:会产生冷却 水过热,功率下降,油耗上 升,发动机磨损加剧,排放 污染增加(主要是排气冒黑 烟)。
二、表面点火
在汽油机中,凡是不靠电火花点火而由燃烧室内炽热表面(如 排气门头部、火花塞绝缘体或零件表面炽热的沉积物等)点燃混合 气的现象,统称表面点火。 它的点火时刻是不可控制的,多发生在ε=9以上的强化汽油机 上。
炽 热 表 面
1、后火 表面点火出现在火花塞跳火后,并 且形成的火焰前锋仍以正常的火焰传播 速度向未燃气体推进,称为后火。 可在发动机断火后发现,出现这种 现象时,发动机仍像有电火花一样,继 续运转,直到炽热点温度下降到不能点 燃混合气为止,发动机才停转。后火对 发动机影响不大。
(四)影响爆燃的因素
发动机工作是否有爆燃现象,一方面取决于所用 燃料,另一方面取决于发动机的运转条件和燃烧室的 设计。 1、燃料的性质 辛烷值高的燃料抗爆燃能力强。四乙铅添加剂能 有效地提高燃料的抗爆燃能力,但这会排出有毒的含 铅颗粒,污染大气并影响催化剂的使用,因此近年来 各国都对含铅汽油的使用加以限制。 可用醇类燃料作为添加剂提高汽油的辛烷值。
(2)贴附在缸壁熄火区未燃混合气层的部分燃烧。
( 3 )高温分解的燃烧产物( H2 、 O2 、 CO 等)重新氧
化。燃烧产物 CO2 、 H2O 中,有少部分在高温的作用下
,分解成 H2 、 O2 、 CO 等产物,在膨胀过程中,因工质 温度下降,热分解产物又继续燃烧、放热。 这种燃烧已远离上止点,为保证循环热效率和循 环功,应尽量减少后燃期时间。
(二)爆燃产生的原因
正常燃烧:有明显的火焰前锋,且逐层向外 传播,直至燃烧完毕。 爆燃:火焰前锋未到,未燃混合气的温度达 到其自燃温度而着火燃烧,形成新的火焰中心 ,产生新的火焰传播。
正常燃烧与爆燃的不同:
正常燃烧的火焰传播速度为50-80m/s,无压力波, 压力升高率在200-400 kpa/(º)的范围内。 爆燃的火焰传播速度:轻微爆燃时,火焰传播速度 约 为 100m/s-300m/s , 强 烈 爆 燃 时 可 高 达 800m/s1000m/s。使未燃混合气瞬时燃烧完毕,局部压力、温 度很高,形成强烈的压力冲击波。冲击波反复撞击燃烧 室壁,发出尖锐的敲缸声。
第六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第一节 第二节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 汽油机的燃烧室
第三节
汽油机电控汽油喷射系统
对汽油机燃烧过程的要求: (1)完全:燃烧完全,才能充分利用燃油的热能; 同时影响排出废气的成分。 (2)及时:在上止点附近燃烧(即在上止点后 12°-15°CA燃烧完毕),循环功最多。 (3)正常:正常燃烧,才能保证发动机稳定、可 靠的工作。
在均值混合气中,当火焰中心形成后,火焰 向四周传播,形成一个近似球面的火焰层,即火 焰前锋,从火焰中心开始层层向四周未燃混合气 传播,直到连续不断的火焰前锋扫过整个燃烧室。
p 常用平均压力升高率λp〔kPa/(º)〕表征压力变化 的急剧程度。
p p
式中:△p——明显燃烧期始点和终点的气体压力差(kPa); △ ——明显燃烧期始点和终点相对于上止点的曲轴 转角差(CAº)。 汽油机的λp在200-400 kpa/(º)的范围内。
1)燃烧室中气体的紊流运动;
2)混合气成分;
3)混合气初始温度、压力等。
火焰传播速度:
火焰前锋相对于未燃混合气向前推进的速度。
1 )湍流运动:湍流运动是由一定运动方向的 涡流和无规则的气体脉动所组成。湍流运动可 使火焰前锋表面扭曲,甚至分隔成许多火焰中 心,使火焰前锋燃烧区加厚,火焰传播速度加 快,如图所示。提高混合气的湍流程度是改善 汽油机燃烧的有效手段。
4、发动机磨损加剧 由于传热损失增加,使冷却水和润滑油温度增加,使润滑油润 滑效果变差,零件磨损加剧。实验表明,严重爆燃时磨损比正常燃 烧时大27倍。 5、排气冒黑烟,补燃增加,排气温度增加 爆燃时局部高温引起热分解现象严重,使燃烧产物分解为HC、 H2、O2、NO及游离碳的现象增多,排气冒烟严重。 HC、H2、O2等在膨胀过程中重新燃烧又使补燃增加,排气温度 增高。 爆燃产生的炭粒形成积炭,破坏活塞环、火花塞、气门等零件 的正常工作,使发动机可靠性下降。
明显燃烧期是汽油机燃烧的主要时期:
明显燃烧期愈短,愈靠近上止点,汽 油机经济性、动力性愈好,但可能导致压 力升高率值过高,工作粗暴,使燃烧噪声 和振动增加,对排污亦不利。
(c)后燃期 从最高压力点开始到燃料基本燃烧为止 称为补燃期(后燃期)。
在后燃期参加燃烧的燃料主要有: (1)火焰前锋后未完全燃烧掉的燃料再燃烧。
火焰传播下限:Φa> 1.3-1.4时,火焰传播速度降 低,甚至不能传播。 火焰传播上限:Φa< 0.4-0.5时,混合气过浓,也 使火焰不能传播。
为了保证可靠的工作, 汽油机的Φa在0.6-1.2范围, 即空燃比A/F=9-18。
3)混合气初始温度、压力等:混合气初始温度、压 力越高,火焰传播速度增加。
着火延迟期在不同循环有变化,最大 值可达最小值的数倍。为了提高效率,希 望尽量缩短着火落后期,为了发动机运转 稳定,希望着火落后期稳定。
点火提前角: 是指从火花塞跳火到上止点间的曲轴转 角。可用其表示点火时刻。
(b)明显燃烧期(2-3段)(火焰传播阶段) 从形成火焰中心到火焰烧遍整个燃烧
室、最高压力出现。
为了保证汽油机工作柔和、动力性良好,一 般使明显燃烧期起点 2 在上止点前 12º-15º 曲轴转 角,燃烧最高压力 3 点出现在上止点后 12º-15º 曲 轴转角,λp=175-250kpa/(º) 为宜。整个燃烧持 续期约占曲轴转角40º-60º。
(二)燃烧速率 燃烧速率是指单位时间燃烧的混合气量。 可以表达为
dm m T FT dt
式中 ρm—未燃混合气密度;
μT—火焰传播速度,
F T—火焰前锋面积。
控制燃烧速率就能控制明显燃烧期的 长短及其相对曲轴转角的位置。
影响燃烧速率的因素有:
1、火焰传播速度μT
火焰传播速度是决定明显燃烧期长短的主 要因素。现代汽油机的μT 可高达50-80m/s。 影响μT的主要因素是:
将燃烧过程分为三 个阶段: (a)着火落后期;
(b)明显燃烧期;
(c)后燃期。
(a)着火落后期(1-2段) 从火花塞跳火到形成 火焰中心时的时间或曲轴 转角。 特点: (1)火花放电时两极电 压达10-35kV,局部温度 可达3000K,加快了混合 气的氧化反应速度。 (2)此阶段缸内压力无 明显升高。
产生循环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1)火花塞附近混合气的成分波动:致使着火落后期 的长短、火花点火后形成的火焰中心的轨迹在各循环 变动。 (2)气体运动状态波动:燃烧室内的气体流场即湍流 性质、程度在各循环均有变动,致使火焰的初始生长 速率、其后火焰的发展进程在各循环变动。 这种循环间的燃烧变动使汽油机空燃比和点火提 前角调整对每一循环都不可能处于最佳状态,因而油 耗上升,功率下降,不正常燃烧倾向增加,使汽油机 性能下降。
汽油喷射:进气管喷射(气门口的多点喷射和进气总管中的单点喷 射);缸内直接喷射。 缸内直喷系统:兼有汽油机均质混合气和柴油机非均质混合气形成 的双重特点 。 目前的汽油喷射大都是电子控制,机械喷射用得很少。
第一节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
一、正常燃烧过程
(一)正常燃烧过程进行情况
通常测取燃烧过程的展开示功图研究燃烧过程。 在燃烧压力线上,1点为火花塞跳火点,2点为出现 火焰中心,3为最高压力点。
湍流较弱
湍流强烈
2)混合气成分:混合气成分不同,火焰传播 速度也明显不同,如图所示为实验所得火焰 传播速度与过量空气系数的关系。
当Φa=0.850-0.95 时, 火焰传播速度最大,燃烧 速度最快,功率也最大, 称为功率混合比。 当Φa=1.03-1.1 时,火 焰传播速度较大,氧气又 充足,燃烧完全,称为经 济混合比。
(二) 各缸之间的燃烧差异(各缸工作不均匀)
各缸之间的燃烧差异主要是由于各缸进气充量不均、混合 气成分不均匀造成的。 影响因素:与进气系统所有零件的设计和安装位置都有关
系,任何不对称和流动阻力不同的情况都会破坏均匀分配,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进气管的设计。 各缸工作不均匀的存在,使 得难以找到对各缸都是最佳的
着火延迟期的长短与以下因素有关:
(1)混合气成分:混合气过量空气φa=0.8-0.9时,
着火落后期最短。 (2)开始点火时的缸内气体温度和压力:开始点 火时缸内气体温度和压力越高,着火落后期越短 (3)缸内气体流动:加强紊流运动,会加快混合
气的氧化反应速度,着火落后期缩短。
(4)火花能量:加大火花能量,着火落后期缩短。 ( 5)残余废气量:残余废气对燃烧反应起阻碍作 用,使着火落后期变长,所以应尽量减少残余废气。
对各循环之间的燃烧变动的现象的机理至今还不 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 (1)Φa=0.8-1.0时循环燃烧变动最小,混合气加浓 或减稀变动均增加。因此,为了减少排气中的CO而运 用稀混合气时,即使在较高负荷也容易发生循环变动, 成为用稀混合气的障碍。 (2)在中等负荷以上变动较小,低负荷(残余废气 量相对增多)、低转速(湍流程度会降低)时,变动 更为明显。 (3)适当提高气流运动速度和湍流程度可改善混合 气的均匀性,有助于改善循环变动;因此转速增加, 一般变动减小。 (4)加大点火能量,采用多点点火,优化放电方式、 采用大的火花塞间隙,循环波动情况有所改善。 (5)点火时刻和点火位置对燃烧变动很敏感。
二、汽油机的不规则燃烧 定义:指在稳定正常运转情况下,各 循环之间的燃烧变动(循环变动)和各缸 之间的燃烧差异(各缸工作不均匀)。
(一)各循环之
间的燃烧变动
表现为循环的压力 波动、火焰传播情况及 发动机功率输出均不相 同。 当采用稀薄燃烧时 Biblioteka Baidu循环的变动加剧,故 循环变动是汽油机实施
稀薄燃烧的难点所在。
(三) 爆燃的危害
1、机件过载 强烈爆燃时的冲击波能使缸壁、缸盖、活塞、连杆、曲轴等机 件的机械负荷增加,使机件变形甚至损坏。 2、机件烧损 汽油机燃烧终了时的温度可达到2000℃-2500℃, 而活塞顶、 燃烧室壁及缸壁的温度仅为200℃-300℃,除了冷却水的作用外, 能够维持如此低温度的原因,还包括在这些壁面上形成了气体的附 面层,它起到隔热的作用。而强烈爆燃时的冲击波会破坏这一附面 层,使机件直接与高温燃气接触。而严重爆燃时,局部燃气温度可 高达4000℃以上,这样会使活塞头部和气门等机件烧损。同时热量 传给冷却水引起发动机过热。 3、性能指标下降 严重爆燃时局部高温及强烈的压力冲击波,破坏了附面层,气 体向缸壁的传热量大大增加,使热效率下降,功率降低,油耗增加。
2、末端混合气的压力和温度 末端混合气的压力和温度增高,则爆燃倾 向增大。例如:提高压缩比,则气缸内压力、 温度升高,爆燃易发生;气缸盖、活塞的材料 使用轻金属,由于其导热性好,末端混合气压 力、温度低,爆燃倾向小,可提高压缩比0.40.7单位。 3、火焰前锋传到末端混合气的时间 提高火焰传播速度、缩短火焰传播距离, 都会减少火焰前锋传到末端混合气的时间,有 利于避免爆燃。例如,气缸直径大时,火焰传 播距离增加,爆燃倾向增大,所以没有很大缸 径的汽油机。
2、火焰前锋面积FT 利用燃烧室几何形状及其与火花塞位置的 配合,可以改变不同时期火焰前锋扫过的面积, 以调整燃烧速度。它直接影响到明显燃烧期相 当曲轴转角的位置及燃烧速度变化的情况,与 压力上升密切相关。
3、可燃混合气密度ρm
增大未燃混合气密度,可以提高燃烧 速度,因此增大压缩比和进气压力等, 均可加大燃烧速度。
点火提前角和过量空气系数。
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等 整机指标难以优化,振动及
噪声也会增加。
三、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
定义:是指设计或控制不当,汽油机偏离正常
点火的时间及地点,由此引起燃烧速率急剧上升 ,压力急剧增大等异常现象。
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主要是爆燃和表面点火。
一、爆燃 是汽油机最主要的一种不正 常燃烧现象,常在压缩比比 较高时出现。 (一)爆燃的外部特征 气缸内发出特别尖锐的金 属敲击声,亦称为敲缸。 轻微敲缸时:发动机功率 上升,油耗下降; 严重敲缸时:会产生冷却 水过热,功率下降,油耗上 升,发动机磨损加剧,排放 污染增加(主要是排气冒黑 烟)。
二、表面点火
在汽油机中,凡是不靠电火花点火而由燃烧室内炽热表面(如 排气门头部、火花塞绝缘体或零件表面炽热的沉积物等)点燃混合 气的现象,统称表面点火。 它的点火时刻是不可控制的,多发生在ε=9以上的强化汽油机 上。
炽 热 表 面
1、后火 表面点火出现在火花塞跳火后,并 且形成的火焰前锋仍以正常的火焰传播 速度向未燃气体推进,称为后火。 可在发动机断火后发现,出现这种 现象时,发动机仍像有电火花一样,继 续运转,直到炽热点温度下降到不能点 燃混合气为止,发动机才停转。后火对 发动机影响不大。
(四)影响爆燃的因素
发动机工作是否有爆燃现象,一方面取决于所用 燃料,另一方面取决于发动机的运转条件和燃烧室的 设计。 1、燃料的性质 辛烷值高的燃料抗爆燃能力强。四乙铅添加剂能 有效地提高燃料的抗爆燃能力,但这会排出有毒的含 铅颗粒,污染大气并影响催化剂的使用,因此近年来 各国都对含铅汽油的使用加以限制。 可用醇类燃料作为添加剂提高汽油的辛烷值。
(2)贴附在缸壁熄火区未燃混合气层的部分燃烧。
( 3 )高温分解的燃烧产物( H2 、 O2 、 CO 等)重新氧
化。燃烧产物 CO2 、 H2O 中,有少部分在高温的作用下
,分解成 H2 、 O2 、 CO 等产物,在膨胀过程中,因工质 温度下降,热分解产物又继续燃烧、放热。 这种燃烧已远离上止点,为保证循环热效率和循 环功,应尽量减少后燃期时间。
(二)爆燃产生的原因
正常燃烧:有明显的火焰前锋,且逐层向外 传播,直至燃烧完毕。 爆燃:火焰前锋未到,未燃混合气的温度达 到其自燃温度而着火燃烧,形成新的火焰中心 ,产生新的火焰传播。
正常燃烧与爆燃的不同:
正常燃烧的火焰传播速度为50-80m/s,无压力波, 压力升高率在200-400 kpa/(º)的范围内。 爆燃的火焰传播速度:轻微爆燃时,火焰传播速度 约 为 100m/s-300m/s , 强 烈 爆 燃 时 可 高 达 800m/s1000m/s。使未燃混合气瞬时燃烧完毕,局部压力、温 度很高,形成强烈的压力冲击波。冲击波反复撞击燃烧 室壁,发出尖锐的敲缸声。
第六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第一节 第二节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 汽油机的燃烧室
第三节
汽油机电控汽油喷射系统
对汽油机燃烧过程的要求: (1)完全:燃烧完全,才能充分利用燃油的热能; 同时影响排出废气的成分。 (2)及时:在上止点附近燃烧(即在上止点后 12°-15°CA燃烧完毕),循环功最多。 (3)正常:正常燃烧,才能保证发动机稳定、可 靠的工作。
在均值混合气中,当火焰中心形成后,火焰 向四周传播,形成一个近似球面的火焰层,即火 焰前锋,从火焰中心开始层层向四周未燃混合气 传播,直到连续不断的火焰前锋扫过整个燃烧室。
p 常用平均压力升高率λp〔kPa/(º)〕表征压力变化 的急剧程度。
p p
式中:△p——明显燃烧期始点和终点的气体压力差(kPa); △ ——明显燃烧期始点和终点相对于上止点的曲轴 转角差(CAº)。 汽油机的λp在200-400 kpa/(º)的范围内。
1)燃烧室中气体的紊流运动;
2)混合气成分;
3)混合气初始温度、压力等。
火焰传播速度:
火焰前锋相对于未燃混合气向前推进的速度。
1 )湍流运动:湍流运动是由一定运动方向的 涡流和无规则的气体脉动所组成。湍流运动可 使火焰前锋表面扭曲,甚至分隔成许多火焰中 心,使火焰前锋燃烧区加厚,火焰传播速度加 快,如图所示。提高混合气的湍流程度是改善 汽油机燃烧的有效手段。
4、发动机磨损加剧 由于传热损失增加,使冷却水和润滑油温度增加,使润滑油润 滑效果变差,零件磨损加剧。实验表明,严重爆燃时磨损比正常燃 烧时大27倍。 5、排气冒黑烟,补燃增加,排气温度增加 爆燃时局部高温引起热分解现象严重,使燃烧产物分解为HC、 H2、O2、NO及游离碳的现象增多,排气冒烟严重。 HC、H2、O2等在膨胀过程中重新燃烧又使补燃增加,排气温度 增高。 爆燃产生的炭粒形成积炭,破坏活塞环、火花塞、气门等零件 的正常工作,使发动机可靠性下降。
明显燃烧期是汽油机燃烧的主要时期:
明显燃烧期愈短,愈靠近上止点,汽 油机经济性、动力性愈好,但可能导致压 力升高率值过高,工作粗暴,使燃烧噪声 和振动增加,对排污亦不利。
(c)后燃期 从最高压力点开始到燃料基本燃烧为止 称为补燃期(后燃期)。
在后燃期参加燃烧的燃料主要有: (1)火焰前锋后未完全燃烧掉的燃料再燃烧。
火焰传播下限:Φa> 1.3-1.4时,火焰传播速度降 低,甚至不能传播。 火焰传播上限:Φa< 0.4-0.5时,混合气过浓,也 使火焰不能传播。
为了保证可靠的工作, 汽油机的Φa在0.6-1.2范围, 即空燃比A/F=9-18。
3)混合气初始温度、压力等:混合气初始温度、压 力越高,火焰传播速度增加。
着火延迟期在不同循环有变化,最大 值可达最小值的数倍。为了提高效率,希 望尽量缩短着火落后期,为了发动机运转 稳定,希望着火落后期稳定。
点火提前角: 是指从火花塞跳火到上止点间的曲轴转 角。可用其表示点火时刻。
(b)明显燃烧期(2-3段)(火焰传播阶段) 从形成火焰中心到火焰烧遍整个燃烧
室、最高压力出现。
为了保证汽油机工作柔和、动力性良好,一 般使明显燃烧期起点 2 在上止点前 12º-15º 曲轴转 角,燃烧最高压力 3 点出现在上止点后 12º-15º 曲 轴转角,λp=175-250kpa/(º) 为宜。整个燃烧持 续期约占曲轴转角40º-60º。
(二)燃烧速率 燃烧速率是指单位时间燃烧的混合气量。 可以表达为
dm m T FT dt
式中 ρm—未燃混合气密度;
μT—火焰传播速度,
F T—火焰前锋面积。
控制燃烧速率就能控制明显燃烧期的 长短及其相对曲轴转角的位置。
影响燃烧速率的因素有:
1、火焰传播速度μT
火焰传播速度是决定明显燃烧期长短的主 要因素。现代汽油机的μT 可高达50-80m/s。 影响μT的主要因素是:
将燃烧过程分为三 个阶段: (a)着火落后期;
(b)明显燃烧期;
(c)后燃期。
(a)着火落后期(1-2段) 从火花塞跳火到形成 火焰中心时的时间或曲轴 转角。 特点: (1)火花放电时两极电 压达10-35kV,局部温度 可达3000K,加快了混合 气的氧化反应速度。 (2)此阶段缸内压力无 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