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作者:李岩
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10期
摘要:根据2012年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研究,分析说明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进步,但是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相关知识普及度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少等问题显著。

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20-02
导言
21世纪初,我国开始着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尤其是在文化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大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发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深刻反思当代社会发展状况下作出的重要的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体现出社会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程度,也能发挥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在文化安全视角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描述与分析能够反映十几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同时可以发现在保护工作中不足之处。

“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调动和传承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构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也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1]。

为了充分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笔者从文化安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景泰蓝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根据客观数据撰写报告。

希望能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帮助。

一、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动态有较深刻的认识,掌握了该领域专业性的知识并确定了研究的方向。

研究主要采取问卷与访谈的方式进行。

调查总体是我国居民,调查的样本是从全国各地选取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居民。

除此之外,还进一步评估样本质量来确保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后期进行数据处理时,将采集到的数据录入到计算机后,采用了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交叉式统计。

研究分析整理阶段,以文字、图表等多种行式展现成果。

二、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选取了北京市、保定市、衡水市安平县三地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88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8%。

其中年龄在19岁~30岁的占受访者人数的69.4%,年龄在31岁~40岁的占受访者人数的22.4%,年龄在41岁~50岁的占受访者人数的8.2%。

在受访者的职业信息中,学生占40.8%,专业技术人员占10.2%,农民工占14.3%,商业、服务业人员占10.2%,军人占8.2%,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占
10.2%,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6.1%。

在受访者目前所在地区中,农村占16.3%,新型城镇占46.9%,文化城镇占36.7%。

三、研究结果
(一)文化安全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文化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导致文化遗产资源严重流失。

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继承者、保护者,增强全民的文化安全意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我国文化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但是文化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的局面没有改变。

在对“文化安全了解”一题中,多数受访者表示“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其中选择“不太了解”的占46.9%,选择“完全不了解”的占26.5%。

体现出了人们对文化安全的认识不足。

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喜爱程度已经超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

有59.2%的受访者在“对外来文化的喜爱程度”一题中选择了“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

但是,只有49.0%的受访者在“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一题中选择了“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

数据表明威胁我国文化安全的因素较多,如外来低俗文化的传播、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文化遗产遭到掠夺、文化遗产遭到忽视、价值观扭曲、文化产业落后等。

从问卷所得数据中发现,选择文化遗产遭到忽视的比率最高,占受访者的67.3%。

各地区对保护我国文化安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所采取的措施仍旧以“宣传教育”为主,然而采取“加强立法工作”、“发展文化产业”、“文化走出国门”等其他措施的并不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众多问题
1.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度较低
很多人仅仅听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真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的却少之又少。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程度”一题中,有61.9%的受访者表示“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只有4.8%的受访者选择了“非常了解”。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一题中,正确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五个方面(口头传统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的受访者较少,尤其是“口头传说和表达”一项仅有35.7%的受访者选择。

造成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普及度较低的因素有很多,不可否认的是这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

2.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的人员较少
生活中很少有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工作。

在“您周围的人,有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吗”一题中有92.9%的受访者选择“没有”或“不清楚”。

由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较低,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或宣传工作人员的责任就越发重要。

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从事该方面的工作,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有65.3%的受访者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够”,有61.9%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有38.1%的受访者认为“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有59.5%的受访者认为“缺乏资金”,有52.4%的受访者认为“传承人老龄化”,有47.6%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

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诸多其他问题
在“您所在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有哪些”一题中,选择“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健全档案资料”、“加强立法工作”的比率没有超过半数,尤其是“加强立法工作”比率只有
7.7%。

数据表明,一方面我国各地立法工作在数量和质量上较为落后,另一方面,对于已制定出有关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法律和法规没有做好宣传与落实工作。

在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宣传方式方面“发放各种资料比如宣传册、海报”,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宣传方式。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不同职业的人群选择的宣传方式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要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措施。

以“学校开设课程组织学习”方式为例,针对学生、军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等职业的人群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商业、服务人员、农民、农民工等职业的人群只有少数人赞同这种方式。

四、讨论
(一)增强人们的文化安全意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一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却与我们的民族智慧和灵魂血脉相连、保留着我们最纯粹最古老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的精神财富正迅速离我们远去”[2]。

这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造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

涂成林和史啸虎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正遭遇严重的集体失忆”[3]。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会导致一部分人产生相反的错误认识。

他们误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数不胜数、不需要重视的,文化安全意识和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有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因为缺乏保护濒临消失,如果这些语言消失了那么这些民族也不在存在了。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其地位并加以保护。

(二)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持。

通过调查发现资金投入不足是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政府投入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基金会或合理引入市场机制来拓宽资金来源,缓解政府部门在
资金投入这方面的压力。

再者,我们要重视培养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人才,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学习相关专业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通过培养专门人才,让他们走到社区、家庭中去普及关于非物质文化的知识。

同时我们应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机制。

不可否认,当代青少年因为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正逐渐消失。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是对其最有效的保护”[4]。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是以人为载体的,采取口耳相传的形式继承下来。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失现象与缺乏传承人有关。

目前很多掌握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已经八十多岁,呈现老龄化特点。

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群众基础,通过各种方式让各种职业的人群去了解、接受并喜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保护机制
研究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方面采取措施的力度不够,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应该多举行传统音乐交流会或原生态民歌比赛,借助现代传媒工具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了解、喜爱传统音乐文化”[5]。

在学校可以开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供广大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对该方面的兴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部分地区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未有得到重视。

上级下达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没有贯彻实施;全面深入的普查、宣传、保护工作没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不健全,部分地区只是临时负责小组在做相关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不配套,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保护,等等。

要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民群众喜爱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我们必须重视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吴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J].前沿,2011,(21).
[2]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涂成林,史啸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刘淑娟.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学,2011,(31).
[5]何惠新,唐云.河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人培养现状调查报告[J].大舞台,20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