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 |

的预算内外支出之和占 GDP的比重来衡量,不需调整,据此可以得到我国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3.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大 121径的财政支出规模指的是政府全部支出占GDP的比重,按我国统计口径,大口径财政支出包括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财政收入退库支出、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和非合规性的制度外支出。由于非合规性的制度外支出无账可查,因此对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只能采取估算,这就导致目前我国对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在30%以上,有的认为在35%以上,有的认为在40%以上(张木生,2001)。但是对既没有在预算内支出反映也没有在预算外支出反映的非合规性的政府支出,一般认为相当于预算外支出水平,据此认为,目前我国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在30%以上应该是没有高估的。但由于非合规性的政府支出开始形成于1990年代,在此之前非合规性政府支出较少,因此20世纪80年代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可以用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代替。这样我国大口径的政府财政支出即综合财政支出规模在1978—2002年间基本上维持在30%左右,没有大的变化。

(二)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合理性的判断

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合理性的判断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以瓦格纳提出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作为依据,认为1978— 1996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财政支出规模应该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而实际上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下降,因而是不合理的(赵志耘,1998);另一种观点以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认为1978—1996年间,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支出实际增长比GDP实际增长速度慢,财政支出规模不断下降,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开始摆脱对财政支出增长的依赖,开始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推动,因而财政支出规模不断下降是合理的(赵杰,1999)。

我们认为,由于我国财政制度的不规范,从而导致三种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存在,因此,必须结合三种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判断:1.小121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在1978—1995年间不断下降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下降太快;又有其不合理性的一面,1996年不断上升是合理回归。这是因为1978年开始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大。市场机制的突出作用体现在国有经济之外的非国有经济(包括私营、个体、联营、外商投资经济等)的快速发展,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承担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本应由财政承担的一部分职责,从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财政承担职责

2009-12-11 14:38:12 119.85.171.*

关键词:财政性教育支出;GDP;4%;原因;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受到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低于事业发展规模需要的制约.为了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的物质基础和制约的"瓶颈" 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四条中提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00年要逐年达到占GDP4%的要求等.但是,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一直未达到4%的要求.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我国近十年来的中国教育财政性支出的现状.据《中国教育经费年度发展报告》统计,1989年国家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17%,1990年为3.10%.1999年全国教育经费达3349亿元,是1995年1878亿元的1.8倍.其中1999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2287亿元,是1995年1412亿元的1.6倍.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1816亿元,是1995年1028亿元的1.8倍."九五"期间,教育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5.56%."九五"期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由1995年的2.41%增长到1999年的2.79%.[1] 为什么我国教育经费有了较大的增长,而多年来仍未达到占GDP4%的要求?

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写.GDP 与国民生产总值CNP(Gross National Product)一样,是世界范围内所通用的,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指标之一.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家所有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它即包括生产部门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不包括所消耗的原材料价值),又包括非生产部门(如金融、保险、社会服务、娱乐、文化事业等)和居民服务行业提供的非生产性服务,以及国家机关人员和家庭佣工等提供的劳务等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GDP)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加国内常住居民投在外国的资本和服务的收入,减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服务收入.使用GDP比GNP更能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客观的经济实力. 由于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都是本国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公共教育经费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教育的基本条件.衡量教育投入水平,通常用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考察.1995年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以色列为7.0%,挪威为6.8%,瑞典和芬兰为6.6%,许多发达国家都在5.0%以上.发展中国家,巴西为5.0%,马来西亚为4.9%,墨西哥为4.6%,韩国为3.6%,与日本持平.中国为2.41%.[2]

二、GDP4%的总量与教育

经费需求的平衡关系

教育经费来源于GDP.按照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为87000亿元,财政性教育支出达到占GDP4%的要求,应为3480亿元.略高于 199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额3349亿元.与1999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2287亿元相比,则缺额达1193亿元.应该说教育经费支出达到GDP4%是与教育事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与目前教育经费总

量基本吻合.但财政性教育经费缺口较大,差额约为1/3.其原因是什么呢?

为了进一步说明情况,下面讨论三个问题.

1.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预算内的教育经费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要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的要求,首先要使财政收入在 GDP中达到合适的比例.按1999年我国GDP为82978亿元计算,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加一个百分点,约为829亿元.1999年我国GDP为 82978亿元,财政收入为11368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3.7%.湖北省1999年GDP为3858亿元,财政收入为325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8.4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低,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占地方GDP的比重过低,技现行财政体制,地方教育经费支出与国家级教育经费支出相比,比重较大,要求教育支出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占GDP4%的要求显然是难以实现的.

2.教育发展和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也受到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制约.一是教育体制改革,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把基础教育发展的责任落实在县市人民政府.二是财政体制改革,按照分税制要求,划分财权和事权,这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和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加上上级财政的定额补助有限,除保证发放工资外(有些地方连工资都无法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无法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一方面是基础教育必须发展,一方面是地方财力不足,这是地方基础教育发展与财政体制、教育体制之间的矛盾,也是经济落后地区发展教育的难题.在经济贫困地区,地方政府普及基础教育的任务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要重的多.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国家从宏观上总体考虑政策支持和经济扶持.

3.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来源和支出的不同口径.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教育经费的来源包括征收个人专项税收.通常,在计算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中,世界各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包含了我国现行教育经费中的杂费和教材费,这两项在我国是由家长支付的,而世界各国通常是由政府支付的.如同口径计算,我们在支出口径中应加上杂费和教材费.1999年我国小学在校生为13548万人,初中在校生为5812万人,假定小学生每生每年杂费加教材费为200元,中学生每生每年杂费加教材费为400元计,约需503.44亿元,占当年GDP的0.6%.

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国家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占GDP 总值4%的指标的构成.根据教育经费现行统计口径,国家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主要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财政性教育经费之和.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指未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但仍具有国家财政性特点的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它与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一起,构成国家教育经费.包括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全民所有制企业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在企业营业外或自有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