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老子测试卷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孔子和老子学案

一、孔子

(一)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热点链接孔子的身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四世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其后代开始以孔为氏。后宋国太宰华父督作乱,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到鲁国,卿位丧失,下降为士。孔子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孔子在其兄弟中排行老二。

★要点点拨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概念解析1.司空、司寇:司空也叫司工,是管理生产和建筑的官员。司寇是主管刑狱的官员。据《尚书》《左

传》记载,在周武王、周公时,司寇已是王朝的高官。春秋时,周王室和鲁、宋、晋、齐等诸侯国都设置这一官职,其职责是驱捕盗贼和诛戮不法大臣等。

2.子、夫子:商周时,“子”原为天子所属卿的尊称。春秋时,诸侯所属卿也称子;后,大夫一级也互称“子”。春秋战国之际,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的学者和教师,被学生尊称为“子”。战国时期,“子”就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子”还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同时,先秦诸子的著作也称“子”。

“夫子”西周时是用称呼军官的。春秋时成为卿大夫的尊称。春秋战国之际,“夫子”也演变成了对学者、教师的尊称。

(二)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1.思想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1)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热点链接仁:中国儒家党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其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对“仁”解释很宽泛,他自己从没有对“仁”这一概念进行过任何规定和界说,后人只能通过《论语》的

行加以体验,大体意会其基本内涵。孔子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又说:“巧言令色,鲜于仁”,是不仁。后孟子、董仲舒、二程,近代的谭嗣同等对“仁”做过多种解释,不过其中许多观点已经不同于孔子关于仁的学说的本意了。

(2)孔子讲的“克已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概念解析礼:作为典制度,礼是宗法贵族等级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宗法贵族及统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指出“克己复礼曰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传统的“礼”越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要点点拨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

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他的这一保守的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

2.政治主张

①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②在强调以“礼”治国的同时,不反对逐步改良政治。

★要点点拨孔子政治主张的现实意义: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理论,对于今天的政治明建设、对国家或社会的管理与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民主法制是近代社会的政治明,这一点与孔子“礼”的观念有相通之处。孔子的“德治”思想是古代政治明的最高表现。孔子“德治”思想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教育为先、利民富民、取信于民、举贤用贤、身正令行的主张以及反对暴政,反对苛政的思想。孔子的“德治”就是主张通过教育,提高民众的化知识和认识水平,实行自律化的管理,以达到社会的治理。“德治”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3.对鬼神的态度

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解决和探讨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要点点拨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基于对自然现象认识的不足,对鬼神存有敬畏思想;一是强调关注现实社会,把处理现实问题放在第

一位。

(三)教育思想

1.主张“有教无类”。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他招收学生,不分贵贱,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

2.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

3.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

4.强调“温故而知新”,主张学习要反复温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

5.主张“当仁不让于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6.主张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阅读提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为政》。准确认识这一名言,首先必须理解“罔”和“殆”两个字的含义。“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此处应为第一种含义。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我们阅读这一引言,不仅要理解其含义,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用它指导自己的学习活动。

二、老子

(一)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阅读提示注意教材对老子的评价,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不是“道教”的创始人。不要把“道家学派”和“道教”混为一谈。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派别,道教是形成于东汉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传统宗教。

(二)思想内容:

1.哲学思想

老子的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德经》之中。《道德经》又称《老子》,总计约5000字,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

(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

★热点链接《道德经》对“道”的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