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作者:周光良专业:林业硕士班级:林业硕士2014级1班学号:S2******* 指导老师:郝建锋

摘要:近年来,化感作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化感现象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对生态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有关化感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主要化感物质的生物和化学鉴定方面,在化感作用的机理以及应用仍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究。笔者综述了化感作用的定义,并从化感物质种类、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化感物质产生和释放的因素详细的介绍了化感的研究进展,同时还综述了化感作用的应用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化感作用;种类;释放途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Allelopathy research status

Author: Zhouguang Liang Major: Forestry Master Class: Master of Forestry 2014 1 class

student number: S2******* Instructor: Hao Jianfe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llelopathy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llelopathic phenomenon widespread in the plant kingdom. Allelopathic effects on ecosystems between plants would have a negligible impact, but research on allelopathy has just started, still remain in terms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in allelochemicals in allelopathy mechanism and the application is still need further exploration. Factors author reviews the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definition and released from the way allelochemicals species, allelochemicals, mechanisms and influence of allelochemicals allelopathic substances produced and released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ense, but also Allelopathy application reviewed and made outlook.

Keywords: allelopathy; species; release pathways; mechanism; Advances

1 引言

化感作用(Allelopathy)的概念由Molish在1937年提出[1],不同的学者因为研究侧重点的不同,给出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异。目前,普遍性的定义是Rice[2]提出的,其具体内容是:植物或微生物(供体)向环境释放某些化学物质而影响自身或其它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受体)生长发育的化学生态学现象。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近年来,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再次成为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个初步总结,以便对化感作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2 植物化感物质

2.1 植物化感物质种类

目前已知的植物化感物质都是次生代谢物质[2,3],具有分子量小、结构简单的特点。化感物质所包含的化合物数量十分庞大,研究者一般将其归为数个大类。Rice曾提出将化感物质分为简单的水溶性有机酸、直链醇、脂肪族醛和酮,简单的不饱和内酯,长链脂肪酸和多炔,醌类,简单酚、苯甲酸及其衍生物,肉桂酸及其衍生物,香豆素类,类黄酮,丹宁,类萜和

甾类化合物,氨基酸和多肽,生物碱和氰醇,硫化物和芥予油苷,以及嘌呤和核苷等14类[4]。

近年来有研究将化感物质分为4类:酚类、萜类、糖和糖苷类、生物碱和非蛋白氨基酸[5,6]。不同的植物种类一般含有不同的化感物质,这是“次生物质”的必然要求,而对于同一植物而言,其生长环境的差异影响到其体内化感物质种类和含量[7],但是综合大量的文献来看,酚类、萜类及有机酸是公认的高等植物的主要化感物质种类[8,9]。

2.2 植物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2.2.1 挥发

许多陆生植物可以合成并释放特定的次生物质,这些次生物质可以通过空气和土壤两种载体进行信息传递[10],其中的化感组分也就可能影响到邻近植物的生长。这条途径可能在富含精油的植物上较易发生,如刘小香[11]等研究发现,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叶片自然挥发物可抑制萝卜(Raphanus sativus)、水稻(Oryza sativa)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2.2.2 淋溶

鲜叶中的水溶性组分可经雨、雾浸提溶解后降落到土壤中,富集并作用于受体植物。叶片凋落到地面亦可继续受到淋溶而释放化感物质。需要指出的是,淋溶的虽然主要是水溶性组分,但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挥发性组分也可能与水溶性组分一起发生共溶[8]。

2.2.3 根系分泌

与其他化感途径不同,根泌仅由植物活体产生。多项研究表明,植物根系是化感物质的重要载体。崔翠[12]等通过活体收集核桃(Juglans regia)根系分泌物,发现对萝卜生长有影响;董小艳[13]等则观察到百合(Lilium brownii)根泌物对四种观赏植物的化感作用。除挥发外,化感作用的初始位点应该在根系,而邻近植物间由于资源竞争,彼此根系交错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一点上说,根泌在各化感途径中显得更加及时而有效。

2.2.4 植物残体分解后释放

植物叶片自然衰老后凋落至土壤,便开始了其矿化过程。在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中,一方面水淋溶浸提出简单的糖、有机酸、氨基酸等物质,另一方面土壤动物、人类活动参与凋落物的破碎、搬运,其中的含N、含P和含S组分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成相应的氨基酸、羧酸或醇类化合物[14]。植物残体分解是养分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过程,同时该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化感作用途径,这已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15]、棉花(Gossypium hirsutum)[16]和辣椒(Capsicum annuum)[17]残体腐解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并被认为是连作障碍的原因及自毒作用的基础。残体分解过程中化感物质的产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张学文等[8]曾将植物残体腐解产生化感物质的来源分以下4种:(1)残体自身分解释放内含化感物质;(2)微生物分解残体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化感物质;(3)化感物质经过复杂的土壤学过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