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学评价】尿液有形成分的染色方 法以Sternheimer-Malbin(S-M)染色法、 Sternheimer(S)染色法最常用。另外,还 有其他特殊染色方法,不同染色方法学评价 见表5-35。常用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方 法及评价见表5-36。
(四)1h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 【检测原理】在患者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准确 采集3h内的全部尿液。混匀尿液离心后,取混匀尿 沉渣充入牛鲍血细胞计数板内。计数10个大方格的 细胞、计数20个大方格的管型,然后换算成1h尿液 中细胞和管型的数量。
盂上皮细胞。有时亦可来
自输尿管及膀胱颈部。肾
盂、输尿管和膀胱颈部有
炎症时可成片出现尾形上
皮细胞。
图5-10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
(3)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形态较圆,与肾 小管上皮细胞统称为小圆上皮细胞。但两者有 差别,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较大,而胞核较 小。肾小管上皮细胞体积较小,而胞核较大。
3.鳞状上皮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来自尿道外口和阴道的
【方法学评价】
1.本方法采集尿液时间短,不需限制饮食(但不能大量饮 水),标本中也不必加防腐剂,对有形成分影响小,适用于门 诊及住院患者连续检查。
2.如有尿酸盐结晶析出,可将尿液标本置于37℃下温育使 结晶溶解。
3.有磷酸盐结晶析出时,可加1%的乙酸1~2滴,调节尿液 pH为5,使磷酸盐结晶消失。但加酸不能过多,以免破坏红细 胞及管型。
胞转运能力,在上皮细胞内沉积,细胞脱落随尿排出,
形成含铁血黄素尿,提示血管内溶血所致的血红 蛋白尿、肾慢性出血、肾
梗死等。如肾小管上皮细
胞内脂肪颗粒或含铁血黄
素颗粒较多,甚至覆盖于
核上,又称复粒细胞。
Baidu Nhomakorabea
图5-12含铁血黄素颗粒(肾小管上皮细 胞也有蓝色颗粒)
2.移形上皮细胞 移形上皮细胞增多提示相 应部位的病变,如膀胱炎时可见大量大圆上皮细胞。 肾盂肾炎时可见大量尾形上皮细胞。
(3)混合性血尿:提示出血可能不是起源于一 个部位,有肾小球性,也可伴有非肾小球性。引起 混合性血尿的疾病不多,IgA肾病居首位。
2.血尿来源鉴别 通过观察和分析尿液中红细 胞形态特征,可以帮助鉴别血尿的来源(表5-38)。
(二)白细胞
健康成人尿液中的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也可出现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
一、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方法 (一)未离心未染色显微镜检查法 【检测原理】 1. 混匀一滴尿法(直接涂片法) 2. 改良牛鲍血细胞计数板定量检查法 【方法学评价】未离心未染色显微镜检查 法的方法学评价见表5-29。
(二)离心未染色显微镜检查法
【检测原理】 1. 标准化沉渣定量计数板法 FAST-READ10尿
液标准化沉渣定量计数板是由经过高温、高压处理,清晰度极
高的光学硬质塑料制成(图5-1)。
2. 离心尿液直接涂片法
【方法学评价】离心未染色显微镜检查法的方法学评价见表5-
30。 图5-1 FASTREAD10尿液 标准化沉渣定 量计数板
【报告方式】 (1)定性或半定量法 细胞:最低~最高个数/高倍视野(HP)或平 均值/HP。 管型:最低~最高个数/低倍视野(LP)或平 均值/LP。 结晶、细菌、真菌、原虫、寄生虫虫卵:报告 方式见表5-31。
则圆形,胞核较小,常居中。器
官收缩时, 则胞体较小,约为白
细胞的2~3倍,形态较圆(图5-
9)。健康人尿液中偶见,膀胱炎
时可大量成片脱落。
图5-9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
(2)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
锤形或带尾形,胞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图5-10),又称
尾形上皮细胞或纺锤状上皮细胞。因多来自肾盂,故又称为肾
尿液检验
医学检验技术教研室
杨邱杰
第三节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 学习要求
1.掌握尿液沉渣检查的各种方法 。 2.掌握尿液中各种细胞和管型形态及其临床意
义。
3.掌握尿液沉渣中各种结晶的形态。 4.掌握尿液分析仪的操作方法及其工作原理。
第三节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液有形成分是指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并能在显微镜下检查 到的成分。目前,标准化尿液显微镜检查法是尿液有形成分检 查的“金标准”。 尿液显微镜检查的适应证见表5-29-0。
表层。鳞状上皮细胞为尿液中最大的上皮细胞, 扁平似鱼鳞
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曲,胞核很小,呈圆形或
卵圆形,有时可有2个以 上小核,完全角化者核
更小,甚至不见(图511),又称扁平上皮细 胞。
图5-11 鳞状上皮细胞(未染色)
【参考区间】无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偶见。鳞状上 皮细胞:男性偶见/HP,女性0~5个/HP。
Sternheimer-Malbin(S-M)染色法对尿液有形成分的 染色结果判断见表5-33。
2.Sternheimer(S)染色法 Sternheimer (S)染液的主要染料是阿利新蓝(alcian blue) 和派若宁(pyronin)。经染色后,细胞核及管型 基质可被阿利新蓝染成蓝色,胞质及核糖核酸 (RNA)可被派洛宁染成红色,在红与蓝的明显 反差下,易于对比观察,细胞成分更清楚,特别 是病理成分更容易辨认。Sternheimer(S)染色 法对尿液有形成分的染色结果判断见表5-34。
【参考区间】 尿液细胞检查的参考区间见表5-32。
【临床意义】 1.不同类型血尿的临床意义 (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以红细胞增 多为主,而尿蛋白不增多或增多不明显。 均一性红细胞血的原因与评价见表538-1。
(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常伴有尿蛋白增多 和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见 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红斑狼 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图5-2 Fuchs-Rosenthal血细胞计数板
【方法学评价】该方法是自动化尿液颗粒计 数的参考方法,采用不离心的新鲜尿液。
为了达到颗粒计数的统计学精度,管型和鳞 状上皮细胞至少计数50个,白细胞、红细胞至少计 数200个,以验证自动化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并提 供仪器校准靶值,可用于评价尿液颗粒分析的自动 化仪器。
【参考区间】红细胞:男性<3×104/h, 女性<4×104/h。白细胞:男性<7×104/h, 女性<14×104/h。管型:<3400个/h。
【临床意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肾炎 等,白细胞增多常见于肾盂肾炎等。
(五)尿液颗粒计数参考方法 【检测原理】将新鲜尿液混匀后充入Fuchs-Rosenthal 血细胞计数板内(图5-2),然后用高倍镜(10×40)计数 颗粒数量,大型颗粒如管型和鳞状上皮细胞等可在低倍镜 下观察并计数,以“个/μl” 形式报告。为了提高检测的 准确性,推荐使用相差显微 镜和Sternheimer活体染色法。
(2)定量计数板法:报告尿液中细 胞和管型数/μl,尿液结晶、细菌、真菌、 寄生虫虫卵等以半定量的形式报告。
【参考区间】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 参考区间见表5-32。
(三)离心染色显微镜检查法 【检测原理】
1. Sternheimer-Malbin(S-M)染色法 S-M染液的主 要染料有结晶紫和沙黄。由于尿沉渣中的各类细胞、管型 等成分的化学性质不同,导致其对染料的物理吸附与化学 亲和程度不同,经染色后呈现特定的颜色,且形态清晰、 易于识别。
尿液中性粒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0~14µm,较红细胞大,
不染色时细胞核较模糊,胞
质内颗粒清晰可见,无明显
退变,常分散存在,外形完
整(图5-5)。
图5-5 尿液中白细胞(未染色)
脓细胞是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 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 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脓细胞与白细胞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两者常相伴增多,而其数量多少更为重要。尿液白细胞大于5 个/HP,称镜下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 出现块状,称为肉眼脓尿。
图5-4 非均一性血尿红细胞(未染色)
引起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的因素有:①肾小球基底膜病 理性改变对红细胞的挤压损伤。②各段肾小管内不断变化的 pH、渗透压、介质张力、代谢产物(如脂肪酸、溶血磷脂酰 胆碱、胆酸等)对红细胞的作用。
3. 混合性血尿 尿液中出现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种红细 胞时称为混合性血尿,依据某类红细胞超过50%,又可分为 均一性和非均一性红细胞为主型血尿。
【参考区间】无吞噬细胞。 【临床意义】尿液吞噬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 急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且常伴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脓细胞和细菌。尿液吞 噬细胞数量常与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
(四)上皮细胞
1.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其形态与白细胞相似,
但较中性粒细胞大1.5倍,一般不超过15μm,有1个较大的圆
1.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非肾小球性血
尿,大部分红细胞(>70%)为正常红细胞或单一形态
红细胞。红细胞外形及大小正
常,呈双凹圆盘形,细胞膜完
整(图5-3)。偶见影形红细
胞或棘形红细胞,但异常形态
种类不超过2种。
图5-3 均一性血尿红细胞(未染色)
2.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肾小球 性血尿(图5-4),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尿液中畸形红细胞 (>70%)的类型在2种以上。表现为红细胞大小改变、形态 异常和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及含量变化。红细胞体积可相差 3~4倍,可见大红细胞、小 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 锯齿形红细胞、影形红细胞、 半月形红细胞、颗粒形红细 胞等,其血红蛋白含量不一。
在不同的渗透压和pH条件下,白细胞的形态可发生改变 (表5-38-0)。
【参考区间】尿液细胞检查的参考区间见表5-32。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大量增多 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也可 见于肾肿瘤。“闪光细胞”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中性 粒细胞增多也见于尿液被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分泌物污染。 2.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 见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应用抗生素及抗癌药物等。尿液中淋 巴细胞增多,还可见于病毒感染。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 胞也可减少或消失。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见于间质性肾炎、变态反应性 泌尿系统炎症。
(三)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的2~3倍,一般为圆形 或椭圆形,边缘不整;胞核呈肾形或类圆形,结构细 致,稍偏位;胞质丰富,胞质中吞噬的物体很多(图 5-6,图5-7)。有时胞质还可见空泡及伸出阿米巴样 伪足,新鲜尿液中还可见到伪足的活动。
图5-6 尿液中巨噬细胞(未染色) 图5-7 尿液中巨噬细胞(Sternheimer染色)
(2)含铁血黄素颗粒:含铁血黄素颗粒是一 种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物,含铁质的棕色色素。血 管内溶血产生过多的游离血红蛋白由肾脏排出,产 生血红蛋白尿,其中一部分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 收并降解,生成含铁血黄素颗粒,普鲁士蓝反应染 色为蓝色颗粒(即Rouse试验阳性)。
含铁血黄素颗粒(图5-12)若超过肾小管上皮细
【临床意义】 1.肾小管上皮细胞 尿液中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多见于肾小管 病变。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急性坏死性病变。肾移植术后大约1 周,尿液内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 当发生排斥反应时尿液中可再度大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并可见 上皮细胞管型。 (1)脂肪颗粒细胞:慢性肾炎、肾梗死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可 发生脂肪变性,胞质内有较多的脂肪颗粒,称脂肪颗粒细胞。
形细胞核,核膜厚,胞质中有小空泡、颗粒或脂肪小滴颗粒
分布不规则,多少不定,
有时较多,甚至看不清细胞核。
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尿液中易变形,
故又称多边细胞(图5-8)
或小圆上皮细胞。
图5-8 肾小管上皮细胞(未染色)
2.移行上皮细胞
(1)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因胞体较大又称大圆上皮细胞,
器官充盈时,脱落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的4~5倍,多呈不规
二、尿液细胞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 未染色的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形,淡黄 色,直径约7~8μm。尿液红细胞形态变化受 渗透压、pH及在体外放置的时间等因素的影 响(表5-37-1)。 尿液异常形态红细胞见表5-37。
新鲜尿液中红细胞形态对于鉴别肾小球 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有重要价值。 检查时不仅要注意红细胞数量,还必须注意 其形态的改变。如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 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称为镜下血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