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_卡夫卡概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卡主要作品为4 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 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 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 未写完。 1924年,他 默默无闻地病死于维也 纳近郊的疗养院。
卡夫卡是曾经活在世 上的人中,最纯粹的 写作者,他只为自己 的内心写作,他在逝 世前最后遗言是,要 求把自己的全部东西 烧掉。幸运的是,没 有人这样做,幸运的 是,人们终于渐渐发 现,卡夫卡是20世纪 绝无仅有的写作天才。
“最孤独的作家”
•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 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 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 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 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 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就作家来 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 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 陌生’” 。
《城堡》
《城堡》问世以来,有许多种不同 的解释。 神学家认为“城堡”是神和神的 恩典的象征; 心理学家认为城堡并不存在,它 是K自我意识的折射; 存在主义认为,城堡是荒诞世界 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一种 危机; 社会学家则认为城堡代表着崩溃 前夕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 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 治的预感;
• “我写的和我说的不同, 我说的和我想的不同, 如此下去,则是无底的 黑洞。” • “城堡”成了一个失却 谜底的谜语;或许“城 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 谜底。 • “城堡”寓义的复杂性、 多义性,最后走向神秘、 走向虚无、走向荒诞。
《变形记》
《变形记》原版封面
• 《变形记》中写的是人变成虫的荒诞离奇故事。 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一 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长有许多 细腿的大甲虫。从此厄运降临。丢失了工作,遭 家人厌恶。他有人性,有人的思维能力和心理, 恐惧感与灾难感缠绕着他。逐渐地又具有了虫性, 喜欢爬行,吃霉变腐烂食物。格里高尔不能继续 赚钱,家境每况愈下。尽管全家人都勤快工作, 也无法维持生活。大家视格里高尔为累赘,怪物。 格里高尔终于在孤独、寂寞与自惭形秽中悄然死 去。家人如释重负,心情愉悦地来到城外郊游, 谈起了新的梦想和美好的前途。
变成甲虫 成为累赘
• 卡夫卡目的显然不在于仅仅描写父子冲突,更在 于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生存在怎样一种权威和 凌辱之下,卡夫卡父亲的可怕而又受到崇敬的形 象间接或直接地渗透在作品中。 • 《判决》在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审父”意识的 同时,也表现了对家长制的奥匈帝国统治者的不 满。与此同时,卡夫卡还通过这个奇特的故事揭 示了西方社会中现实生活的荒谬性和非理性。
在卡夫卡的长篇 小说的创作中, 被称为“孤独三 步曲”的《美 国》、《审判》 和《城堡》是三 部未完成的杰作。
《审判》(又译《诉讼》)
• 一部关于“审判”的 小说: • 对无罪的审判; • 对有罪的审判; • 对“审判”的审判。
• 长篇小说《审判》(1918年写成),作品讲述的 是银行助理约瑟夫· K无故受审判并被处死的故事。 约瑟夫· K在30岁生日的那天早晨醒来按铃声吃早 餐时,进来的不是女仆而是两个官差,宣告他被 捕,并被法庭审判有罪,他虽被捕却仍能自由生 活,照常工作。他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有罪, 认为一定是法院搞错了,坚信自己无罪。约瑟 夫· K不愿屈就命运,他同这场明知毫无希望的诉 讼展开了一生的交战,公然向不公正的法庭挑战。
弗兰茨· 卡夫卡(1883~1924)
“无所归属的世界性作家”
卡夫卡恐怕是现代世界最孤 独的作家,他害怕孤独,但 更害怕失去孤独。 卡夫卡是生活上最无作为者, 也是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卡夫卡的一生,单纯而又复 杂,平常又极易引起争论。
•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 产阶级家庭,父亲是 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 专横、粗暴,是家庭 的“暴君”。 • 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 后在一家保险公司工 作。
卡夫卡铜像
《卡夫卡文集》: 卡夫卡曾说:陀斯妥耶夫斯基 是一个流血的童话。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形容他 自己,唯一不同的是,也许卡夫卡的伤口更深。 他的那些童话或者寓言,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 如《城堡》、《变形记》、《地洞》等等,无一 不在昭示着苦痛、绝望和孤独的命题,这些东西 被卡夫卡从人类几乎不可能到达的深处挖了出来, 很多年以后,人们被卡夫卡的发现震惊了。
• “谁诬告了约瑟夫· K,谁说有人诬告了约瑟 夫·K”? • 这是怎样一种诬告? • 卡夫卡曾说,《审判》中的一切“皆出于 我表达个人内心生活的欲望。” • 自我控告 • 社会控告 • 宗教控告
小说《城堡》——表现主义经典
• 写Hale Waihona Puke Baidu人公K想进入城 堡去办事,城堡近在 眼前,然而就是无法 进入。小说以此揭示 官僚机构的腐败和黑 暗及其在强大势力控 制下的小人物孤独悲 惨的人生命运。
卡夫卡的父亲
《判决》(1912年)
• 这是卡夫卡第一个成功的短篇小 说。 • 这是一篇“父子冲突”的寓言。 • 卡夫卡在表现“父子冲突”时, 也着重表现父子之间的共存与联 系,面对父亲的权威,陷入两难 境地:想冲破束缚,又不得不乞 求帮助;既恐惧又依赖;既憎恨 又敬爱。
• 这个貌似荒诞的故事是卡夫卡负罪心态的 生动描述,父亲的判决也是卡夫卡对自己 的判决。 主人公临死前的低声辩白:“亲 爱的父母亲,我可是一直爱你们的”,是 卡夫卡最隐秘心曲的吐露。这种故事的框 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内心深处的 负罪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
• 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强暴的父亲的阴影之 下,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形成了孤 独优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 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 婚约。
卡夫卡的爱情
• 卡夫卡一生主要与三位女性有过较为亲密 的交往,她们是菲利斯、密伦娜、朵拉— —菲利斯用头脑理性地理解卡夫卡,她离 卡夫卡似乎最远;朵拉用心灵接近、温暖 卡夫卡,她离他最近;密伦娜用头脑去理 解作为作家的卡夫卡,又用心灵去接近作 为独特“个人”的卡夫卡,因此她同他保 持不远不近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