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第十章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第十章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第十章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一、计算机的发明和“人工智能”的产生

1、“图灵机”的概念:

图灵所说的“机器”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物理对象,而是一台数学上理想化的机器,它可以通过不同的物理形式实现自己。“图灵机”是一种抽象的计算机模型。

(1)图灵机的构成:

●一条一维的带子(“磁带”),它被分为许多方格;

●一个扫描器/打印器,它在任何时候总是指向一个方格;

●一有限的内在状态:q0……qn;

●一有限的字母表。

(2)图灵机构成的“前提条件”:

一个并且只有一个符号出现在每个方格中。

(3)图灵机的运作机制:

(A)、在每一时刻,机器一定处于某一内在状态q;它的扫描器/打印器同时扫描带子上的某一方格。

(B)、在一给定时间t,机器所做的事情完全由它在t的内在状态和它的扫描器/打印器正在扫描的那个符号所决定。

(C)、在内在状态和被扫描的符号的决定作用下,机器做三件事情:

●它的扫描器/打印器用字母表中的一个符号取代另一个符号。这两个符号也可能是相同的

(即意味着:它擦去了正被扫描的那个符号并打印一个新符号,这个新符号可以和被擦去的符号相同);

●机器的扫描器/打印器逐格地移向左边或右边;

●机器进入一个新的内在状态。

见下图表:

机器的内在状态:

q0 q1 q2

机器字母表

符号:

1 1Rq0 2R q1 +Halt

+ 1Lq1 1L q2

例如,输入指令1Rq0 ,意思是:

如果扫描器扫描到符号1并且在状态q0的话,用1取代1(实际上保持不变);向右移动一格;进入状态q0 (实际上保持不变)。

●其特点:

◆对图灵机工作的描述是一种抽象的描述,它涉及的只是计算机的逻辑状态(或功能状

态)

◆这种抽象的逻辑状态可以由几乎无数不同的具体方式来实现,即可以与几乎无数不同

的结构状态(“硬件”)相对应。

2 、“人工智能”的产生:

1956年的达特茅斯(Dartmouth)“夏季人工智能研究计划”,是计算机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目标是思维的形式模型,最终是要制造和编程一种智能的、思维的机器。

二、“功能主义”的心理哲学

1、“机器思维”问题的提出:

1950年,图灵在《MIND》上发表《计算的机器与智能》,提出“模仿游戏”的思维实验,现今成为众所周知的“图灵测验”(Turing Test)

2、“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Putnam: “人类心理状态就是大脑的计算状态。要理解它们,就必须对神经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抽象,就像我们在编程序或使用计算机时通常要对‘硬件’进行抽象一样,并且完全以所涉及到的那些计算的术语来描述心理状态。因此,心理状态就像是软件。”

简言之,心理之于大脑如同计算机软件之于硬件。

三、心理学和语言学:反叛行为主义的“认知革命”

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是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范式——“符号加工模型”——的最早表达。

2、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1)语言的模块性:

●Ch omsky:“我们可以把心理想象成一个‘心理器官’的系统,而语言能力是其中之一。这些

器官中每一个都有它的特殊的结构和功能”。

●像语法的基本成分,就是“普遍语法这一模块系统中的各种子系统的参数,而普遍语法本身

又是人类心理的一个子系统,是人类所独有的。”

●大量语言现象“说明语言官能结构内部呈模块性(modularity),而总的认知结构系统也量

模块性。我想,对后一个假设其实不该有太多分歧。随着我们对各个认知系统的认识的提高,会越来越显得有根据,而且不勉强,很自然。”

(2)“普遍语法”:

●语言知识可以用“生成语法”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来,生成语法是一个由规则和原则组成的系

统,可以对各个语言单位作结构描写。

●人脑都具有某种天赋的、全人类共同的心理状态。进而可以提出一种标志着人脑“初始状

态”的特征图式。“我们把这种图式叫做‘普遍语法’。我们实际上可以把普遍语法看成遗传的程序,看成决定可能的人类语言可能实现的范围之图式。每一种这样的可能的实现,是一种可能的最终稳定状态,是某一特殊语言的语法。普遍语法是一种在初始状态中遗传地决定的系统,它在经验所树立的条件下被具体化、提炼、整理、加工,从而产生在达到稳定状态时所表达出来的特殊语法。”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经典范式:“物理符号系统假设”(PSSH)

●PSSH也称“符号系统范式”,其相关术语有:

◆心理学领域:physical symbolic system hypothesi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mbolic

processing models; serial processing formalisms; doctrine of symbol systems.

◆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领域:symbolic AI; Good Old-Fashion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OFAI);

◆心理哲学领域:cognitivism;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the mind.

●PSSH的实质性观点是:MIND 内部具有对世界的“表征”,并根据“规则”操作或操纵

这些表征。一句话:“认知即计算”。

一、“PSSH”及附带推论:

1、“物理符号系统”:

(1)“物理符号”:

西蒙说:“所谓符号就是模式(pattern),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与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如:

●可以是物理的符号(如书写的文字、光波和声波等)

●可以是头脑中的抽象的符号(如语言、表象等);

●可以是计算机中的电子运动模式;

●可以是头脑中神经元的某种运动方式。

所谓对符号进行“操作”,就是对符号进行比较,即找出哪几个是相同的符号,哪几个是不同的符号。换言之,就是按一定的“规则”对符号进行转换。

正是在符号能够进行物理操作的意义上,便在“符号系统”前加上“物理的”这一形容词。

●物理符号系统有两个重要特点:

◆它遵从物理规律,它是可以由任何可能的物理基体(人脑或机器)来实现的系统;

◆它不局限于人的符号系统,任何可以为认知器官或认知功能所分辨的有意义的模式都

可以归入符号这一范畴。

PSSH是关于一切可能的形式的智能的一个假设。

(2)、物理符号系统的6大功能:

(A)输入符号(input);

(B)输出符号(Output):

(C)存储符号(Store):

(D)复制符号(Copy):

(E)建立符号结构(Structure of symbol):通过找到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在符号系统中形成符号结构。

(F)条件性迁移(Conditional transfer):

●根据原来存储的信息加上当前输入而进行一系列活动。换言之,就是依赖已掌握的符号而

继续完成行为。

●亦称“产生式系统”:“是指计算机所能执行的一组活动,它的基本原理是一个条件能产

生一个活动,即C—A(condition-act).”

2、物理符号系统假设的三个“附带推论”:

●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个物理符号系统。

●既然计算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它就一定能表现出智能,这是人工智能的基本条件。

●既然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那么我们就能用计算机来模

拟人的活动。

二、“PSSH”的理论优势和应用前景:

1、“信息处理”基础假定的合理性:

●智能只有通过物理符号系统才可获得;

●计算机因编制程序而进行思维;

●人脑(至少)是物理符号系统;

●认知或思维是根据“规则”而进行的符号操作;

●第五,“硬件的确无关紧要”(hardware did not matter): 心理之于大脑,犹如软件之于硬

件。

2、符号系统范式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西蒙:“现在的计算机基本上是串行处理。计算机也可以模拟人的并行处理过程。这是用

分时(time-sharing)或时间切割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按串行处理原理设计的计算机既能模拟人的并行处理过程,也能模拟串行处理过程。”

3、PSSH与“联结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吗?

●J.Searle 的“中文屋论证”(Chinese Room Argument)对PSSH或“机器思维”的挑战。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联结主义

一、联结主义模型的基本特征:

●联结主义是探讨MIND的一种新科学方法。其核心概念是“并行分布处理”的概念,即认

知或智能是从大量单一处理单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相近或相关的术语有:PDP(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Connectionism、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Neural Computation、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1、人工神经网络发展简况:

(1)1943年麦卡洛克和皮兹发表《神经活动中内在观念的逻辑运算》一文,系最早尝试。(2)罗森布拉特发明的“感知器”系开创性网络研究。但1969年明斯基和佩伯特发表《感知器——计算几何学引论》使网络研究转入低潮。

(3)1982年霍普菲尔德提出“Hopfield net”,使网络研究复兴。其特点是:第一,是一个自反馈的简单网络;第二,使用“赫布律”来调节联结的强度(联结权重);第三,整个网络的“记忆”是分布式的。

(4)1986年,拉梅哈特、麦克莱兰德主编的《并行分布处理:认知的微观结构探索》,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新范式的形成。

2、“联结主义系统”的构成和主要特点:

(1)联结主义的核心思想:

●认知或智能是从大量单一处理单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联结主义致力于“认知的微观结构”:神经元的单元及其联结的网络就构成了“知识”,

而联结权重的变化就可以说明身体运动、感觉及认知过程。

●以冯. 诺伊曼构架为基础的常规计算机(或“图灵机”),具有根本上不同于我们神经系

统的结构。

●联结主义的目的不再是用“符号”和“符号操作”来模拟认知过程,而是模拟发生在神经

系统中的过程。

(2)“联结主义系统”的构成:

(A )一组处理单元:或称为“节点”(nodes),它呈现某种水平的激活。有3种单元: 输入单元:外部刺激据此进入该系统;

输出单元:

隐单元:不是与环境而是只与其他单元相互作用的内部单元。

(B )激活的状态:即在每一时间t,每一单元有某种激活a(t)。

(C)联结的模式或“网络的构架”:它决定一个单元通过加权输入对其他单元产生的影响(该加权可以被比作人脑的突触)。

●“正性加权”对单元的激活产生兴奋性影响(兴奋性联结);“负性加权”则产生抑制性影

响(抑制性联结)。

(D)节点的激活规则:这是指在时间t+ i 中计算新的激活水平的规则,即a(t+i)。

(E)节点的输出功能:把激活映射到节点的输出上即为“输出函数”。

(F)学习规则:

学习规则是造成联结的模型发生变化的原因。即是说,通过改变权重,被表征在该网络中的知识就被改变了。

“无教师学习”:没有外界输入的指导信息;对任何联结的改变只依赖于网络内部的局部状态(“赫布规则”)

“有教师学习”:从外部向网络提供关于网络执行状况的指导信息。

(3)联结主义系统的主要特点:

●内在并行性:一个高度并行的非线性系统。其并行性不仅体现在结构上,而且它的处理过

程也是并行的和同步的(神经计算是分布在许多处理单元上同时进行的)。

●分布式信息存储:信息并非存储在一个特定区域,而是分布式地存储在整个网络系统中的。

●容错性:当神经网络中部分单元(神经元)失效而不能工作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

改变整个系统的行为;“脑不是串行机而是并行机;不是数字机而是模拟机。”

●自适应性:指整个神经网络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表现在自组织、泛化、学习和训练方面:

?“自组织”:许多处理单元能按照一定的规则同时进行改进(如同人积累经验)。

?“泛化”(或推广):是网络对以前未曾遇见过的输入(如部分的或不完整的信息)作

出反应的能力。

?“学习”:根据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行为改变,其结果是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

新模式的建立。

?“训练”:是神经网络进行学习的途径。需要在供训练用的输入集合(“训练集”)。

二、联结主义与PSSH的论争:

1、联结主义是通往MIND的“皇家大道”?

(1)关于“表征”和“规则”的论争:

据称在联结主义系统中,不存在显性的“符号”和“规则”,其处理的构架是“脑风格”的。但是:●联结主义网络对应于脑的哪一层次的性质?

●联结主义模型也不被认为对应于思维的概念水平。所谓“亚概念的”、“亚符号的”——

比神经元层次更高,但比概念思维更低。

●FODOR认为,既然联结主义者不是对“单元”就是对“激活模型”提供了语义解释,那么

他们都是表征主义者。

(2)关于“符号系统”与“联结系统”能否相互模拟:联结主义系统中的表征是否能实现符号处理系统中的表征的基本功能?

●既然冯-诺伊曼机能模拟联结主义系统,那就说明两种系统之间有基本的相似性。FODOR

认为,就“纯粹计算”而言,能用联结主义机计算的任何函数,也能用传统的机器从事计算。如果心理过程本质上是计算的,那么它们也能被编程为串行机——就像编程为联结主义机一样。

●第二,“消解”两种系统之间的差别是不恰当的。因为在冯-诺伊曼机上所做的联结主义机

器模拟,可与计算机上飓风模拟相比拟。

2、联结主义模型是大脑模型吗?

(1)联结主义模型本身还不是大脑神经中枢的模型,因为联结主义者无意于说明神经系统的全

部细节。

(2)联结主义者辩护说,他们的模型是神经处理系统的“抽象模型”,是了解人脑的更为初级的运作方式。

智慧树知到 《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Neisser于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956 B:1967 C:1966 D:1879 正确答案:1967 2、Newell和Simon(1972)认为:信息加工就是操纵的过程。 A:符号 B:表象 C:语言 D:命题 正确答案:符号 3、任何一种心理现象同时也是认知现象或认知活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很多认知活动都是快速的、简单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注重人脑与计算机的类比,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对复杂认知任务的完成。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二章 1、组块设计的缺点之一是由于刺激不能随机化,可能会引起被试的期待反应。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为___,这些神经元的特点是顶树突较粗且排列整齐,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位形成开放电场。 A:锥体神经元 B:单极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星状神经元 正确答案:锥体神经元 3、两个半球结构对称,功能各自独立,不进行沟通联系。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过记录脑电波并叠加形成的ERP发现,注意的效应在70-150ms就可以产生影响,这是晚期注意存在的证据。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功能性磁共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三章 1、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Bruner B:Biederman C:Gibson D:Gregory 正确答案:Gibson 2、ERP研究发现,与物体相比,对面孔加工比较敏感的成份是N170。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Bruner B:Gregory C:Biederman D:Gibson

智慧树知到《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上课讲义

智慧树知到《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 Neisser于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956 B:1967 C:1966 D:1879 正确答案:1967 2、Newell和Simon(1972)认为:信息加工就是操纵的过程。 A:符号 B:表象 C:语言 D:命题 正确答案:符号 3、任何一种心理现象同时也是认知现象或认知活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很多认知活动都是快速的、简单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注重人脑与计算机的类比,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对复杂认知任务的完成。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二章 1、组块设计的缺点之一是由于刺激不能随机化,可能会引起被试的期待反应。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为___,这些神经元的特点是顶树突较粗且排列整齐,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位形成开放电场。 A:锥体神经元 B:单极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星状神经元 正确答案:锥体神经元 3、两个半球结构对称,功能各自独立,不进行沟通联系。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过记录脑电波并叠加形成的ERP发现,注意的效应在70-150ms就可以产生影响,这是晚期注意存在的证据。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功能性磁共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三章 1、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Bruner B:Biederman C:Gibson D:Gregory 正确答案:Gibson 2、ERP研究发现,与物体相比,对面孔加工比较敏感的成份是N170。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Bruner B:Gregory C:Biederman D:Gibson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测验项目一半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 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即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和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因此,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增长。 在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情况下,一种可能是,被试在发现某个记

历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历年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 2、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A、小脑 B、大脑 C、丘脑 D、网状结构 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就会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绝对感受性 5、读了《西游记》后,在头脑中出现孙悟空形象,这种想象是()。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科学幻想 6、()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尝梅止渴” B、“望梅止渴” C、“谈虎色变” D、“谈梅生津” 7、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什么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既想涉足爱情,又怕因恋爱影响学习,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0、坚定沉着、稳重忍耐,但反应缓慢呆板是()的特点。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______。 2、______和______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二种基本过程。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反射弧由、、、和五部分构成。 、有明确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三、判断正误(正确在题后括弧内打“”,错误打“×”。每 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成熟水平是与其年龄完全成正比的。 ()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解读

1.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开窗实验: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相加因素法实验(S. Sternberg, 1969)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使用相应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2.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 (1)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2)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3.启动效应的定义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加工的刺激对后来加工同样的刺激或有关联的刺激产生的促进作用。它是个体不自觉地产生的,因而具有无意识的特征,可以归入前意识信息加工的范畴。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4.注意的模式识别(特征整合理论) Treisman和Gelade(1980)提出特征整合理论,认为事物由客体和特征构成的。一个客体通常可以由多个维量构成,特征便是这些维量的特定的值,而客体则是多维量特征的结合。在认知过程中,人对特征的加工是自动进行的,以平行加工的方式进行;而对客体的辩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的参与,以系列加工的方式进行加工;集中性注意的作用类似黏胶,使一些特征得以结合为一个单一的客体。 注:(1)集中性注意是指同时向被试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而只要求对其中一个作出反应的情况。对它的研究可弄清楚人类怎样有效地选择某些输入刺激,而不是另外一些刺激,以及研究选择过程的性质和未被注意刺激的情况。 (2)分配性注意是指同时呈现至少两个刺激,且要求注意所有输入刺激,并做出反应的情况。对它的研究可提供关于个体加工局限性的有价值信息,并有助于理解注意机制以及注意容量。 5.鬼域模型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塞尔弗里奇在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识别模式有四个阶段和层次。这四个阶段分别由一群有不同功能的“映像鬼”、“特征鬼”、“认知鬼”、“决策鬼”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 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 第一章绪论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P2 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 告这些感觉。p4 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由两部分组成;p9 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P11 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P12 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P12 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P13 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PET扫描能 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P13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 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P14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 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P14 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P14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 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P14 15.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 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P15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 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 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

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 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 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以“KENC+4”为例,4个刺激字母相继呈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作出声的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来看第二个字母(E),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来。根据该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1)从被试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2)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 5、Peterson和Peterson有关遗忘进程的实验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部分答案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3“Brown-Peterson 答案:C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注意A.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答案:A .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答案:A 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 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 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 顶皮层 D.颞皮层答案:D 10 R 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 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答案:A 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 答案: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B.A.减法反应时实验开窗实验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人机交互技术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专业班级:数字媒体技术 02141401 姓名:罗钧 学号: 2014210xxx 实验日期:

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内容; (2)熟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3)熟悉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二、工具/准备工作 需要准备一台带有浏览器,能够访问因特网的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认知学的概念 (1)分析“人机界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简称HMI),又称用户界面或使用者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和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类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领域都存在着人机界面。 (2)给出“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认知心理学是最新的心理学分支之一,从1950至1960年代间才发展出来的,到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几项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Chomsky的语言理论和纽厄尔(Alan Newell)和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认知心理学”第一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1967年Ulrich Neisser的新书。而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于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在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式--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因此,思考与推理在人类大脑中的运作便像电脑软件在电脑里运作相似。认知心理学理论时常谈到输入、表征、计算或处理,以及输出等概念。 (3)给出“软件心理学”的定义。 软件心理学(software psychology)用实验心理学的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来进行软件生产的方法,即将心理学和计算机系统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 (4)为什么说“了解并遵循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是进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基础”?请简单阐述之。 人机界面设计,主要用理论来指导设计,了解认知心理学,一方面防止出错,另一方面用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认知心理学,可以使设计者对用户,即使用计算机的人,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人的心理基础要有所了解,以提高人机界面设计的水平,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第一、二章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 1.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使用 2.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或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3.认知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的心理学研究理论 4.内省: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地、小心地主义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地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5.信息加工途径:来自于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心理过程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得到更好的理解,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页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7.认知科学:是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领域,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8.认知神经科学: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9.脑损伤:涉及组织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10.PET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扫描认知活动和血流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11.MRI:磁共振成像,通过让强但无害的磁场穿过被试头部,采集来自某些分子的射线,这些分子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最终采集一系列脑图像 12.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用时更短,费用更少的细致血流图像 13.ERP:事件相关定位,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又叫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14.单细胞记录技术: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脑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15.人工智能:AI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的只和人类相联系的只能行为,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考虑两个主题,语言和问题解决 16.计算机模拟:将人的局限考虑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17.PDP途径:平行分布加工途径,认知过程从网络角度来解释,这种网络把像神经元一样的单元连结在一起 18.联结主义:平行分布加工途径又叫做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 19.平行加工:信息加工时平行和分布式的 20.系列加工:一系列离散的操作,只有一个步骤完成了,系统才会进入到下一步 21.节点:大脑皮层区域里,神经活动的部位,节点是相互联系的 思考题 1.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和了解认知心理学这门学科 答:a.认知是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认知心理学的了解,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心理学的其他一些研究领域 c.能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大脑或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 d.给我们启示,告诉我们如何改善我们的认知技能 2.试比较内省法、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与认知途径,在对高级心理过程的强调上有何区别 答:内省法是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的报告他们自己的感受,精确地辨别这些感受,并尽可能客观的报告这些感受。冯特的仔细的严格的方法,在很多方面类似今天的认知研究,不过冯特特别指出,像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这样的高级心理过程,不适合用内省技术来研究 行为主义是一种仅仅依靠客观的、可观察的反应的途径,他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

《认知心理学》实验指导

概念形成 简介: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个体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概念形成的过程。实验室中为了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常使用人工概念。 制造人工概念时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分类标准,但并不告诉被试,只是将材料交给被试,请其分类。在此过程中,反馈给被试是对还是错。通过这种方法,被试可以发现主试的分类标准,从而学会正确分类,即掌握了这个人工概念。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可以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讲,被试都是经过概括-假设-验证的循环来达到概念形成的。 叶克斯复杂选择器可用来制造人工概念。本实验模拟叶克斯复杂选择器来研究简单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共有4个人工概念,难度顺次增加,被试可以任选其中1个。 实验时,屏幕上会出现十二个圆键,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其中只有一个实心圆与声音相联系,此键出现的相对位置是有规律的,被试要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概念),找到这个键。被试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实心圆,如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表明选择错误;如果有声音呈现,同时该圆变为红色,则表明选择正确。只有选择正确,才能继续下一试次。当连续三次第一遍点击就找对了位置时,就认为被试已形成了该人工概念,实验即结束。如果被试在60个试次内不能形成正确概念,实验自动终止。 结果与讨论: 结果文件第一行是被试达到标准所用的遍数(不包括连续第一次就对的三遍)。其后的结果分三列印出:第一列是遍数;第二列为每遍中反应错的次数,如为0则表示这一遍第一次就做对了;第三列表示这一遍所用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根据结果试说明被试概念形成的过程。 交叉参考:思维策略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19-321页

认知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1]

2010/11学年认知心理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早期的注意研究所采用的流行实验范式是() A、双耳分听 B、追随程序 C、Stroop范式 D、部分报告法 2、自上而下加工又被称为() A. 概念驱动加工 B. 数据驱动加工 C. 材料驱动加工 D. 刺激驱动加工 3、下列哪个不是长时记忆的模型() A、激活扩散模型 B、网络层次模型 C、双重模型 D、集理论模型 4、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较难时,人倾向于使用() A.平行加工B.系列加工C.自动加工D.控制加工 5、在对字母“R”进行正反判断的试验中,反应时最长的顺时针倾斜角度为()(表象) A、60 B、120 C、180 D、270 6、下列哪项不是艾宾浩斯研究成果() A、节省法 B、部分报告法 C、重学法 D、遗忘曲线 7、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是() A、从头到尾的平行扫描 B、从头到尾的系列 C、自动停止的平行扫描 D、自动停止的系列扫描 8、学生对上一节课教员讲的物理定律的记忆属于()(长时记忆) A、情景记忆 B、表象记忆 C、语义记忆 D、无法确定 9、短时记忆双重模型实验中,如果情境强调放映的正确率,那么高标准和低标准会怎么变化()(短时记忆) A、高标准降低,低标准升高 B、高标准和低标准同时升高 C、高标准升高,低标准降低 D、高标准和低标准同时降低 10、McCollough的实验表明() A、颜色信息是在较低水平加工的,模式信息是在高级水平加工的 B、颜色信息和模式信息都在高级水平加工的 C、颜色信息和模式信息都在较低水平加工的 D、模式信息是在较低水平加工的,颜色信息是在高级水平加工的 二、填空(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_________的论文《神奇数字7±2》揭示了短时记忆容量。 2、注意的实质和特征有_选择性、______、_搜寻_、______、______、______。 3、部分报告法的创造者是_______________。 4、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提出一个完整的记忆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记忆可以分为:情景记忆和_________,内隐记忆和__________,陈述性记忆和__________。 6、表象的生成过程(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

《认知心理学》试题及参考

1、试述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条件并对这一心理学流派进行评价。(10分) 内部条件(4分):(1)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2)行为主义的影响;(3)格式塔学派的影响;(4)二战后心理学的发展 外部条件(3分):(1)哲学思潮及方法论的影响;(2)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影响;(3)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评价(3分):(1)进步性: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理论贡献大;(2)应用的前景十分广泛;(3)存在缺陷,受到批评。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是什么?(10分) 用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过程。(1分) (1)经验性原则:相对于哲学思辨而言,认知心理学强调以实验、统计为主,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3分) (2)分解性原则:分解实验,研究大问题中的小问题,即把复杂的心理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小的部分来研究,题目小便于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但严格的实验控制带来较低的外部效度,因此要求“分解”之后再“组装”才能形成较完整的理论。(3分) (3)过程性原则:在动态的过程中(作用、交互作用、变化)分析问题。一个过程的理论模型代表了假定的信息加工阶段。过程的研究有利于确定信息加工各阶段的顺序,有利于建立精细的理论模型。(3分) 2.以实验为例评述研究反应时的主要技术。(20分) (1)相减因素法: 理论逻辑:通常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2分)以Donders (1868)实验为例进行分析。(2分)评价:可以分解出大脑内一个完整的认知加工过程各阶段的反应时。但以系列加工为前提,研究者必须对S——R之间的阶段过程有着精确的认识,这很难;减法的观点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矛盾,某一阶段单独加工的反应时不一定等于他放在整体中所占的反应时。(2分) (2)相加因素法: 理论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2分)以Sternberg(1969)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实验为例进行分析。(2分)评价:通过严密地推理,可以间接地确定一个系列加工各阶段的存在。但仍然是一种间接测量,其系列加工假设的合理性有待检验。(2分) (3)开窗法: 一种直接测量RT的方法,在各个加工阶段的转换之际给一个外部指标(如按键),以便直接记录下每个阶段的RT。(2分)以Hamilton(1977)字母转换实验为例进行分析。(2分)评价:能够直接测量RT,但是在认知加工的后面阶段可能存在对前面阶段的复查、提取和整合等,难以区分。(2分) (4)反应时技术应注意的问题:反应速度和正确率的关系(2分) 3.以实验为例述评模式识别的三种理论模型(20分)。 (1)模板匹配理论: 基本思想:模板是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外部模式(图式)的袖珍复本,当一个外部刺激的编码和某一个模板有最佳匹配时,这个刺激就被确认为和这个模板属于同一类型,于是得到了识别。(2分)实验简析。(2分)优缺点简评。(2分) (2)原型匹配理论:

最新心理咨询师《认知心理学》笔记(第八章)

心理咨询师《认知心理学》笔记(第八章) 第八章问题 一、问题解决概述: 1.问题的特征 每个问题都包含着三个特征: ⑴初始状态,它描述了问题开始时的情境; ⑵目标状态,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人们达到目标状态; ⑶障碍,它描述了一些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迈进有困难。 2.问题解决的步骤:①问题的确定②问题的定义和表征③策略形成④信息组织⑤资源分配⑥监控⑦评估。 3.简述理解问题的二个步骤:理解问题所需的第一个步骤是注意重要的或相关的信息,而忽视无关的材料;理解问题的第二个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如何表征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途径 1、一种是算法,所谓算法是指迟早总会产生解决办法的方法。一种叫做穷尽搜索的方法,就是一种算法。使用这种方法时,人们会尝试一个问题的所有可能的答案。 2、一般来说,人们花在搜索答案上的时间,粗略地同问题空间的大小成比例。问题空间是指,对于一个问题解决者来说,所出现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通常,一个问题还可能有其它的解决办法。然而,如果问题解决者没有意识到这些解决办法,那么,这些解决办法将不

被包括在问题空间里。问题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策略是手段-目的分析和类推。 3、手段-目的策略: 手段-目的策略有两个重要成分。首先,人们把问题分解成许多亚问题或较小的问题;然后,针对每个亚问题,人们尽力缩小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手段-目的分析把问题解决者的注意集中在初始的问题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上。 小人与魔鬼问题及有关研究: Greeno研究了小人与魔鬼问题。他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会停下来计划下几步移动的策略,而不是以一个固定的步调移动小人和魔鬼。特别是第一步移动之前和另外两步关键的移动之前,人们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4.类推途径: 问题同构:在小人和魔鬼过河测试中,如果将小人和魔鬼改成不同国家的居民,问题的性质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些有着同样的根本结构和解决办法,但细节不同的问题称作问题同构。 问题解决的类推途径还有其它一些标准的术语。我们当前努力解决的问题通常称作目标问题。为了解决目标问题,我们应该参考过去我们解决过的类似的问题,即所谓的源问题。 表面特征:即问题中所使用的特定的客体和术语。 结构特征:是为了正确地解决问题所必须理解的根本核心。

认知心理学试题答案

认知心理学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双重分离现象 所谓双重分离就是一个患者在任务1上表现正常在任务2上表现异常,而另一患者在任务2上表现正常在任务1上表现异常的现象。如果出现双重分离现象,则结果就不能用任务难度不同来解释。 2、知觉分离 指人类能分辨哪些信息应该属于一个整体进而把这些信息组织成一个独立目标的能力。 3、线索依赖性遗忘 线索依赖性遗忘(cue-dependent forgetting),即记忆痕迹尚保存于记忆系统中但由于缺乏合适的线索而不能被提取出来的遗忘现象。 4、错觉关联 根据特征整合理论,在知觉中集中注意的功能是把对象的特征正确结合起来,而在集中注意缺乏的情况下出现对对象特征错误的结合即错觉关联。 5、迁移适当加工原则 Bransford等人(1979)提出迁移适当加工说,认为记忆提取效果依赖于提取时的加工过程与编码时的加工过程匹配相似程度,匹配会导致好的提取成绩,而不匹配会导致差的提取成绩。所谓迁移适当加工就是指,与编码时的加工过程相符合一致的提取加工过程才是适当的,才能有效地提取信息。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范式。 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按照对心理表征问题的回答不同可以区分为符号主义范式与联结主义范式。 符号主义范式:是传统经典的观点,基于人机类比,认为人的认知类似于数字计算机的符号计算,心理表征的单元是有一定语义成分的符号(静态表征),符号具有离散性,符号表征具有局域性(即存储于局部的节点),由符号结构构成心理表征(如命题表征),对符号的信息加工是线型的序列加工(如人的言语表达,数字计算)。 联结主义范式:模拟神经网络的集成平行加工方式,构造联结主义计算模型。此类模型认为,信息表征(如概念表征)是以神经网络的激活模式来实现的(动态表征),不同的激活模式表征不同的信息,所以同一网络可以表征和存储不同的信息;信息是以非符号的分布式方式存储于神经网络中,所以信息存储具有非局域性;信息加工就是一定模式在网络中的激活扩散,在空间上是平行分布式加工。这种网络具有学习能力:通过调整网络内部结构能够学习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联系规律,如NETalk。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 心智:心智是产生和控制知觉、注意、记忆、情绪、语言、决策、思维、推理等心理机能的成分。(认知的类型) 心智是形成客观世界表征的系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运作及其功能)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取向,角度,强调心理加工、过程。 发展 1.起源 19世纪 唐德斯:反应时测验 第一个认知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心理反应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是却可以通过行为反应进行推测。 冯特: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提出内省。 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 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艾宾浩斯:用人工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功能 重学节省法 节省:重学所花的时间短于最初学习所花的时间 威廉·詹姆斯:对心智的阐述并不建立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而是依据他对自己心智运作过程的内省。 2.20世纪 摒弃对心智的研究 华生:行为主义学派 (1)拒绝内省 (2)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格式塔心理学 托曼:认知地图 心智发展的复兴 计算机模拟:分不同阶段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过滤器理论。 pet fMRI 人脑对面孔做出反应的区域:梭状面孔区(FFA)、海马旁回空间位置、纹状身体区(EBA)、 模块化-定位-一个模块就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脑区 语言的定位 布洛卡区 威尔尼克区 大脑的分布式加工 不同的脑区对特征进行加工,并最终汇集在一起。不仅是感知加工,记忆、语言、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也都遵循分布式加工原则。 大脑如何对事物进行表征 1.在物体的影响会聚在视网膜上的几毫秒内,视网膜中感受器会将树的影像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视网膜沿视神经传递,最终到达初级视觉感受区。 2.我们对物体的感受并不是基于对物体的直接感受,而是基于大脑中动作电位对数的表征。 3.表征的形成可能涉及一种叫做特征觉察器的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能对客体的特征做出反应。 4神经编码:神经元可以对特定类型的刺激做出反应,环境中的客体可以引发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来描述我们看到的是树还是环境中的其他刺激(如鸟鸣声等),这种以神经反应模式来表征刺激的方式被称为神经编码 对初级视觉区中特征觉察器的发现是确定神经编码的第一步。

心理学实验报告经典范例

心理学实验报告经典范例 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 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 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 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 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 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 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