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诗歌
七八十年代的诗

七八十年代的诗
哎呀,说起七八十年代的诗,那可真是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繁星,照
亮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世界。
那时候的诗,不像是现在这样纷繁复杂,而是带着一种质朴和纯真。
就像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
样的句子,多么直接,多么有力!难道不像是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
虚伪和丑恶?
舒婷的,“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
自己”,这难道不是对爱情最美好的期许和表达吗?这不就像夏日里的
一阵清风,吹走了人们心头的燥热。
还有顾城,他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多
么令人震撼啊!这就仿佛是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明灯,给人们指引着
方向。
在那个年代,诗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有一次,几个诗人聚在
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诗歌的未来。
一个说:“咱们的诗要像锤子,敲醒
人们的迷茫!”另一个马上接道:“对呀,要像号角,唤起大家的斗志!”
七八十年代的诗,是时代的回响,是心灵的寄托。
它们没有华丽的
辞藻堆砌,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
视那段诗歌的黄金岁月吗?
我的观点是:七八十年代的诗,是诗歌史上的瑰宝,永远值得我们去品味和回味。
第七章 80年代 诗歌

(威海) • 2、北岛与顾城的比较
• 两人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但两人的文化素养 的形成和表现特点又有很大的差别。 • 所受的文化教养不同:北岛在思想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曾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而顾城较少受到西方现代主 义的影响。 • 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北岛虽然拒绝与现实社会合作,但始 终表现出自己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而顾城在 对现实失望后,以逃避的态度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 去创造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他所向往的美好幻境,结 果是失败了。
(威海)
第一节
朦胧诗
(三)漂泊的童话诗人——顾城 “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诗人。 顾城,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 放山东一部队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 作,1973年开始学画。 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 明斯特“国际诗歌节”,1980年初 单位解体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 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 在新西兰激流岛上自尽。
(威海)
第二节 后朦胧诗与第三代诗人
三、“第三代”诗人 以韩东、于坚、杨黎、李亚伟等为代表 ,他们否 定朦胧诗,80年代中期后,第三代诗人声称: “PASS 北岛”,也对“后朦胧”诗进行变异和 反动: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抒 情、反优美等。(解构)通过语言意识和生命意 识的变异来体现诗歌审美意识的变异。 表面上可看到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影响。但实 际上“反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反对封建理性, “反崇高”是想要恢复人的主体意识,“反优美” 是要打破规规矩矩的古典审美趣味,追求一种新 的冲突的美。
(威海)
北岛的诗歌深沉、冷静、凝重。反映了从迷 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充满对现实的怀疑、 指控。 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 “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 性,表现着冷静的理性批判精神,带着一代人特 有冷静的沉思。
80到90年代诗歌

80到90年代诗歌
80到90年代的诗歌,以北岛、舒婷等诗人为代表,展现了独特的浪漫气质和艺术个性。
北岛的《回答》中,他用“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表达了对世界的深刻反思和对自我存在的独特见解。
他以纸、绳索和身影为象征,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表达了对公正和自由的渴望。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则以饱满的热情和深沉的悲伤,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关怀。
她将个人与祖国紧密相连,通过“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我是你簇新的理想”等诗句,展现了祖国的苦难与希望。
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爱情、自由等永恒主题的独特诠释。
这些作品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其引发的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启示。
八十年代诗歌

第一节
80年代诗歌概述
一、“归来者”诗群
1、“归来诗人”的含义 指17年时期和文革中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诗坛、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复出诗坛的诗人,包括 七月诗派诗人、右派诗人、九叶诗人。
2、“归来诗人”的创作特征 (1)对历史的反思意识 (2)社会批判意识 (3)说真话抒真情
思考题
1、试论朦胧诗在思想和艺术上对传统 诗歌的反叛。 2、新生代为何称为“后新诗潮”?
四 、 诗 歌 赏 析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 思考:如何理解“你”、“我”、“云”三者之 间的位置关系?
“人远天涯近”的辩证感情方式
你看我时很远-------地近心远,咫尺天涯 你看云时很近-------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
• 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观的创造
弧 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 思考:诗歌中有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 有什么象征意义?
• 诗的表层含义(“确定性”) :
运动中划出的轨迹——一道弧线
• 诗的潜在内容(“不确定性”):
对自然“弧线”的赞美 (鸟儿、葡萄藤、 海浪) 对人为“弧线”的嘲讽(少年)
二、朦胧诗的论争
• 赞赏派:“三个崛起”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1980.5.7)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1981.3)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1983.3)
• 反对派:
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1980.8) 藏克家《关于朦胧诗》 (1981.1) 程代熙《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1981.4)
80年代诗歌

海子的诗歌创作时间不过7年, 但创作出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 品,阅读他的诗,你总能读到 麦地、大海、村庄、鲜花、天 空、太阳等这样的字眼,当他 去世的时候,有人用“农业文 明的殉葬者”来描述他,更多 的人,因为他书写麦地的篇章, 将他称为“麦地诗人”,甚至 有人把他叫做“最后的浪漫主 义乡村抒情诗人”。
• “此前的诗歌都是革命的大抒情,意象上 无非是高山,大海,太阳,钢铁等,这都 是对政治意念的图解。但北岛和芒克的作 品是一种转折和创新。”
请松一松手——献给抗暴斗争中英 勇牺牲的战友
• 请松松手,松一松手啊 • 亲爱的战友! • 交给我吧—— • 你手中的这本《毛主席语
录》。 •
• 按着滴血的伤口 • 朝着北方,你英勇地倒下
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1.归来诗人“归来者”也称作“复出的诗人”,指的是50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相关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蒙受冤屈后,其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
开始阶段,在主题和情感基调有许多共同点,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难以保持创作活力和创新精神。
主要包括三个群体:1、“右派”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昌耀、流沙河等)2、胡风案的受害者,大部分是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鲁藜等)3、五六十年代从诗界消失的“九叶”诗人(郑敏、辛笛、蔡其矫等)朦胧诗人:在文革中成长,性格有反叛性,更有成就。
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与复出诗人有很大不同。
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还有江河、芒克、方含、扬炼、严力、林莽、徐敬亚等。
朦胧诗概念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朦胧诗”指称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梁小斌等一批青年诗人创作的探索性新诗为主体的新诗潮。
其思想核心是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
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特征:诗歌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地下诗坛”(白洋淀诗群)从兴起于70年代初的北京地下文化沙龙到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一文化的潜流为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朦胧诗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朦胧诗生成谱系:食指——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民刊《今天》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一)思想内容上的特征:核心精神是对人的反思,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
80年代现代诗

80年代现代诗1.《莲的心事》——席慕蓉1.原文: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2.解释:诗的开篇将“我” 自喻为“一朵盛开的夏荷”,展现出青春美好的姿态。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描述了一种未受风雨侵袭、正值美好年华的状态。
然而,“重门却已深锁” 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封闭,即使有着美丽的外表和美好的时刻,却无人能懂自己的心事。
“无缘的你” 指的是理想中的爱人,不是相遇太早时机不对,就是相遇太迟错过了最好的时光。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青春女子对美好爱情的企盼以及爱情未得的惆怅。
2.《乡愁》——席慕蓉1.原文: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2.解释:“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将故乡的歌比作清远的笛,在有月亮的晚上这一特定情境下响起,营造出一种清幽、悠远的氛围,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说明诗人对故乡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但这种模糊感更增添了内心的惆怅。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把乡愁比喻成没有年轮的树,意味着乡愁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永远扎根在心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思念。
3.《黑眼睛》——顾城1.原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2.解释:创作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黑夜” 可以理解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或人们所经历的艰难、迷茫的时期。
“黑色的眼睛” 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拥有的,它既代表了诗人所承受的苦难,也象征着一种觉醒和对现实的洞察。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表达了诗人即使身处困境,仍然不放弃对美好、对理想、对希望的追求,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80年代诗歌4

新时期诗歌新时期是诗歌的繁荣期。
诗歌从大悲大喜的歌颂和控诉,进而转向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一、“归来者”诗群1.“归来诗人”的含义:指17年时期和文革中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诗坛、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复出诗坛的诗人,包括七月诗派诗人、右派诗人、九叶诗人。
2.“归来诗人”的创作特征(1)对历史的反思意识(2)社会批判意识(3)说真话抒真情代表诗人:艾青歌唱自由、友谊、和平构成了艾青“归来”诗歌的主旋律。
诗人对这一主题的表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取材于当下社会政治现实,具有明显现实针对性的作品,如《在浪尖上》、《迎接一个迷人的春天》等。
二是有着开阔视野或浓郁哲思的诗作,如《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以及《鱼化石》、《镜子》等。
艺术特点:1.抒情与哲理相结合,托物寓意,借物言情。
2.构思上更善于从生活现象中提炼超越现象本身的意象或体验,象征性强,内涵深厚。
3.意象选择细微、单纯、独特。
4.形式自由,语言口语化5.形成了朴素、淳厚、自然、风趣的审美特征与前期诗歌对比延续了前期的深沉风格,摒弃了忧郁气质;延续了对理想和光明的向往,增强了哲理性,扩大了内涵和意义。
加深了诗歌的审美内蕴和情感力量。
二、朦胧诗群80年代争议最多、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诗潮,是80年代中后期统领诗坛的力量。
84年前:热衷于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批判84年后:追求民族文化史诗、自然生存史诗含义: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代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为主体的具有探索性的先锋新诗潮。
它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性与意象化的表现手法,蕴含着感伤情调和反叛精神。
代表作:舒婷:《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北岛:《宣告》《回答》、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江河:《纪念碑》、杨炼:《大雁塔》、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思想内容:一、揭露黑暗和批判社会。
二、在黑暗中寻找、反思与探求,具有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80年代两类诗人:一种是“复出的诗人”一种是“崛起的诗人”“归来者”的诗概念:指由于政治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这些诗人是一个成员庞杂的创作群体。
这些诗人的共同点——是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能自觉地在创作中贯穿现实主义精神,他们被称为:“复出的诗人”“归来的诗人”“第一代诗人”。
艾青是他们的代表。
“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1980年,艾青出版诗集《归来的歌》,流沙河、梁南也分别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
诗人组成:(1)50年代的“右派”诗人。
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
(2)1955年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
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等。
(3)因与政治有关的种种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
蔡其矫、“九叶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等。
归来的诗歌的特征: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
艾青《鱼化石》。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
公刘《沉思》。
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曾卓《悬崖边的树》公刘《沉思》、《读罗立中的油画<父亲>》、《哎,大森林!——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牛汉《华南虎》昌耀《内陆高迥》艾青归来后诗歌的特点:基本主题: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长诗《在浪尖上》《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光的赞歌》。
取材和抒写方式: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由具象的描写推出象征性的意义。
《鱼化石》《镜子》。
干预生活诗群从精神废墟上崛起,以批判-反思的眼光看待被文革破坏了的社会秩序和人生规范;以独立判断现实的目光对传统进行审视和怀疑。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新诗潮朦胧诗概念:是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1980年代诗歌(一)

• 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 集《双桅船》,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 一届(1979-1982)全国新诗(诗集) 评选的“二等奖”。 • 还出版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 《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五人诗 选》(1986)等诗集。
• 至今没有人将这样叠加而成的意象关系 进行确切的分析说明,这可能就是《弧 线》所要的效果。诗人对于意象叠加的 出神入化的运用,体现了意象是情绪方 程式的意象美学特征。
• 这四种弧线是美的,表现的是一种与直 线不同的曲线美。它是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的一种美学法则的形象阐释。——它 表现的是一种形式美,是一颗童心对于 形式美的发现。
一、朦胧诗简介
(一)朦胧诗简介 指活跃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一种具有探索性的现代主义诗潮。包括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 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在文 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
(二)朦胧诗的思想主题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 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 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 这是一首献给的祖国颂歌,不同于以往 纯粹歌颂祖国的诗歌,这首诗既有诗人 对祖国的歌颂,同时带着诗人揪心的焦 虑和热切的希望。
复叠的运用: • “祖国呵”:深情的呼唤,语气逐渐加 强,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的赤子之心。
隐喻特点: • 大量使用“我是……”这样的句式,是 隐喻,也构成博喻。 • 不同于一般的“我是……”,而是把我 作为祖国不可分离的一分子这种血肉关 系来写,从而将我作为某种象征物来象 征祖国的兴衰,加深了对祖国落后的沉 痛感,对祖国未来兴旺的期盼。
中国现当代文学 zdl第9章 80年代诗歌.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 80年代诗坛更富活力的是一批崛起的新人。这 批新人以1979年为界,可以从年龄上区分为两 类: • 一类是出生于建国前,在40岁以下的青年,包 括雷抒雁、张学梦、杨牧、叶文福、叶延滨、 周涛等。 • 另有一批建国以后出生的年轻诗人,包括北岛、 江河、林莽、舒婷、杨炼、顾城、梁小斌、王 小妮、李发模、熊召政、骆耕野等,后者的大 部分诗人构成了著名的“朦胧诗”的主体。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神女峰
目录
——舒婷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盼望远天的杳鹤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上一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页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下一 页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退出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优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80年代诗歌概述与(代表作选讲不完整版)

• 1955年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
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等。 • 因其它政治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蔡其矫、“九叶诗人”辛 笛、陈敬容等。
三、归来诗人的诗歌的共同特征
•(一)个人心理情绪的坦露
艾青《鱼化石》:那条鱼,由于突然的灾难,也许是
地震,也许是火山爆发,变成了化石。
• 舒婷《双桅船》中的“船”和“岸” 是两个核心意象,船”
是抒情主体,“岸”是抒情对象,以岸和船的相依相离比喻那种 既不怕“天涯海角”,也不贪恋“朝朝夕夕”的理解与默契……
• ——(1)全诗“写意”,通过意象表达“朦胧”的情感;
•
(2)着重于表现诗人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是 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 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 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
重,时而又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 《致橡树》采用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
对话,饱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这两个意象, 超出了爱情本身。
• (二)打破了线性因果或直抒的方式
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游动来结构作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
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单向状态,多用心灵独白和倾诉的视角。
舒婷《双桅船》的抒情方式:
• 沉思中的执著或顾忌或惶惑:粱南《我不怨恨》—
—马蹄踏倒鲜花,/鲜花,/依然抱着马蹄狂吻;/就像我被抛 弃,/却始终爱着抛弃我的人。——诗人的心态?
四、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
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曾卓《悬崖边的树》
公刘《沉思》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等。朦胧诗孕育于 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
八十年代诗歌

八十年代诗歌八十年代诗歌八十年代是-文化复兴的年代,也是诗歌创作的高峰。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八十年代诗歌篇,希望大家喜欢。
八十年代诗歌篇1:坚韧不拔的小草坚韧不拔的小草一棵小草长在顽劣的环境中,不怕风吹日晒不怕山地动摇,很顽强很有生命力生长,最终活到很久很久永不停息。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野火烧不尽风也吹不到,大雨来弯著背让雨浇,雨停了抬起头站直脚,不怕风不怕雨立志要长高。
坚韧不拔的小草啊,你这样才值得我们学习啊!你这样是我们自豪啊!这样的你才是我们的灵魂啊!八十年代诗歌篇2:流向春的河岁月悠悠悠悠岁月在一天天的消磨夏去秋来花开花落那婀娜的身影仍在心中铭刻常常想起不曾忘却如涓涓的小溪蜿蜒冬的梦流向春的河八十年代诗歌篇3:世界全部送给你同行。
看月亮看星星。
追彩云追小鸟。
你说我说。
你问我问。
你担心我担心。
你开心我开心。
你想我我想你。
你亲我我亲你。
牵手风雨。
牵手阳光。
举杯共饮。
起身共舞。
种一棵树。
种一朵花。
写一首诗。
写一首歌。
打拼。
看见处处阳光。
遮挡强大风雨。
拥有一片蓝天。
找到一片大地。
一程一程相逢。
一样一样改变。
听见声声呼喊。
高高飞翔。
远远奔跑。
重重举起。
埋头思考。
弯腰耕耘。
双眼光明。
一颗心放开。
一页一页开始。
一步一步进入。
流传。
彩色芬芳一朵花。
常青雄壮一棵树。
人人记人人说。
永远蓝天。
永远大地。
征征战战。
轰轰烈烈。
依依舍舍。
思思念念。
一去不回声声流水。
天天来来望望脚步。
夜夜相伴身边明月。
双双蝴蝶飞。
双双鸳鸯水中游。
真真爱爱两颗心。
相守远方一纸誓言。
灵魂。
写生生死死一页。
亮肝肝胆胆一处。
见真真诚诚。
拿厚厚重重。
路上一去不回头。
刷洗干干净净。
长长久久埋头苦做。
一天一天日升日落。
一程一程往来。
一样一样交给。
步步向前海浪。
先人后己。
勇敢指点。
温温暖暖滋润。
无变无际胸怀。
永远相交亲人朋友。
永顺。
没有大风没有大雨。
平安健康。
今天亮亮闪闪。
明天兴兴旺旺。
相知相逢。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第一篇:80年代诗歌第七章80年代诗歌一、“四五”诗歌运动一次为纪念、缅怀周恩来,控诉“四人帮”的政治性、群众性广场诗歌运动。
再次扬起了文学启蒙的旗帜,表达了人民政治觉醒与政治参与的热情。
1976年1月,50年代以来一直担任政府总理的周恩来逝世,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更加激化。
二三月间,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郑州等城市,发生了有大批民众参与的大规模政治抗议行动。
这一浪潮,在4月初的天安门广场发展到高潮。
4月初的几天里,到广场追悼周恩来,谴责、批判后来被称为“四人帮”的民众多达数百万人次。
这一政治行动所采取的形式,有发表演说,悬挂、设置花圈和挽联,张贴标语等等。
其中,诗歌是被广泛运用的方式。
手写的诗词,贴在广场的灯柱和纪念碑的护栏上,挂在松柏枝叶间,有的当众朗读。
这些诗词,在当时被广泛抄录。
这一悼念和抗议的活动,在4月5日清明节达到高潮。
不久,天安门广场发生的事件,被宣布为“反革命政治事件”,在广场张贴、传抄的诗词被指控为“反动诗词”:“是彻头彻尾的反革命煽动”(注:《人民日报》1976年4月8日社论《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
)。
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写作、传抄、保存这些诗词的行为,受到追查,一些人为此受到迫害,被定罪、囚禁。
1976年底,在江青等“四人帮”被逮捕,“文革”宣告结束之后,童怀周(注:当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位教师的集体笔名。
)将他们搜集、保存的部分诗词誊录、张贴于天安门广场,并发出征集散失作品的倡议书。
倡议得到广泛响应。
在征集到的数以万计的诗词中,选出一千五百多篇,编成《天安门诗抄》于1978年12月出版。
《诗抄》所收录的,有的并不是诗词(如挽联、悼词、祭文等)。
诗词中,以并不严格依循格律规则的旧体诗、词、曲居多,新诗只有一小部分:这基本上反映了1976年初“天安门诗歌”中旧体诗与新诗的比例。
旧体诗词的现成格式,可被套用或翻新的比喻、典故,甚至现成的句子,对于非专业写作者而言,是简练而有所隐晦地表达其政治观点和情绪的较佳选择。
80年代诗歌[整理版]
![80年代诗歌[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50ed1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2.png)
80年代诗歌1.归来诗人“归来者”也称作“复出的诗人”,指的是50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相关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蒙受冤屈后,其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
开始阶段,在主题和情感基调有许多共同点,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难以保持创作活力和创新精神。
主要包括三个群体:1、“右派”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昌耀、流沙河等)2、胡风案的受害者,大部分是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鲁藜等)3、五六十年代从诗界消失的“九叶”诗人(郑敏、辛笛、蔡其矫等)朦胧诗人:在文革中成长,性格有反叛性,更有成就。
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与复出诗人有很大不同。
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还有江河、芒克、方含、扬炼、严力、林莽、徐敬亚等。
朦胧诗概念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朦胧诗”指称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梁小斌等一批青年诗人创作的探索性新诗为主体的新诗潮。
其思想核心是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
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特征:诗歌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地下诗坛”(白洋淀诗群)从兴起于70年代初的北京地下文化沙龙到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一文化的潜流为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朦胧诗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朦胧诗生成谱系:食指——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民刊《今天》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一)思想内容上的特征:核心精神是对人的反思,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新生代诗人及其作品
一、新生代诗(第三代诗)出现的背景是对朦胧诗的 反动,意在消解历史文化的崇高意义。 1)对建构东方现代史诗的热情及超越,强调新传统主 义,如非非主义诗歌。生活、抒情的粗鄙化、生活 化、市民化,造就了平民主义世界观。 2)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诗歌是新生代诗产生的温床。 校园诗分为两类: A、具有明显口语化的诗,刻意表现现实生活,抒情有 些苍白,有些空洞,略显平庸。 B、具叛逆思想、哲理性,对生活思考的诗。
第八章 1980年代的诗歌 概述: 诗歌发展分期:80年代有两个诗歌发展的阶段。 1、1978年之前,为诗歌的裂变、孕育期; 2、1978——1985为诗歌的生长期。 当时的诗歌写作环境有了许多改善,尤其在诗 歌的资源方面有所拓宽。 诗歌在当时有了一定的发展,也预示着今后诗 歌的裂变。青年诗人以及朦胧诗内部诗人,矛盾 越来越加剧,以后又分裂为后朦胧诗派,或称为 新生代诗人。
2、杨炼:1955年出生 于瑞士。作品《诺日 朗》、《太阳,每天都 是新的》、《大雁塔》。 他的诗歌追求生命的象 征,强调自由精神。 艺术特征:1)繁复 密集的意象,以及由意 象来演绎的理念。 2)多重空 间结构的建造。
杨 炼
五、诗人海子及其作品: (1964—1989)原名 查海生,安徽怀宁县 人。代表作:《麦地》 (1985、6)宗教式虔 诚的情怀,博大的情 怀表现了诗人对物质 与精神完美和谐统一 的理想境界的渴望。 海子诗歌的基本主题: “歌唱生命的痛苦, 令人灵魂战抖”。
四、朦胧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1、思想特征:1)对五四文学传统的修复,从人 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 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反 思与批判。 2)作为人的觉醒,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对个体价 值的肯定,对主体情感的宣泄。表现了新一代 在走出传统人格模式的过程中的痛苦蜕变与自 我反思。如顾城的《我唱自己的歌》。 3)价值与信念的重建。在人们的思想、认识等价 值观念发生巨大变裂时代,对重建一代人思想 价值有特别意义。如舒婷的《致橡树》。
三、朦胧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1、前朦胧:70年代末期,如食指《这是 四点零八分北京》;白洋淀诗群;芒克、 多多、北岛在1978年底出版一个民间的 诗歌油印刊物《今天》。此刊发表小说、 诗歌,主要作者有芒克、食指、舒婷、 江河、杨炼、顾城等。 2、朦胧诗:活跃在1978-1984年,有顾城、 北岛、舒婷等大量诗人及其作品。 3、后朦胧诗:1983年以后出现转型,反 思朦胧诗,以后复出的诗人创作的诗歌。
四、江河、杨炼的文化诗歌 朦胧诗发 展的余脉,体现了文化寻根艺术特征。 1、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北 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 女作《星星变奏曲》,有诗集《从这 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 蒙胧诗代表诗人之一。诗作中灌注了 厚重的历史文化内容,以《纪念碑》 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 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艺术特征:1)作品具有思辨的色彩, 有气势雄伟、沉郁悲壮的抒情基调。 2)形式上较多地采用铺陈排比的句 式章法,可看出惠特曼、艾青等影响 的影子。
公刘
第二节 朦胧诗与新潮诗
一、朦胧诗的产生与命名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开始出现。 如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些诗采用象征、隐喻、暗示等手法写 作,代表诗人有舒婷、顾城、北岛等。 1980年8月号《诗刊》在问题与讨论专栏 发表部队作家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 “朦胧”》,认为象征诗歌晦涩难懂。 诗坛开始讨论朦胧诗这种创作现象。
三、第三代诗歌的美学特征: 1)、逃离文化,反文化、 非文化。如杨炼《大雁塔》 与韩东的《有关大雁塔》。 杨的《大雁塔》是民族命 运的象征,民族落难历史 的见证;韩的美学精神上 反崇高,追求平民化; 2)、追求回到语言本身、 所指的语言策略:强调诗 歌的口语化,反对语意的 深度感。
四、代表诗人: 1、韩东(1962—),南京人, 1984与于坚等人创办“他们”杂 志社。反对贵族化,提倡回到能 指,语言本身。如《山民》、 《大雁塔》等,不重视诗歌的意 义。。 2、伊沙(1966—)原名吴文健。 四川省成都人。1989年毕业于北 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西 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已经出版的诗集有《饿死诗人》、 《伊沙这个鬼》《野种之歌》、 《车过黄河》等 。有明显的调侃 和拒绝的倾向。
2、艺术特征:1)对现 实主义审美范式的突 破,对诗歌艺术由写 实——写意,具体— —抽象的恢复;从表 达层面来看,是物 象——意象,明晰— —模糊。 2)表达上的朦胧性。 摆脱了以往现实主义诗歌 直抒胸臆的传统方式,代 之以主体情感内在情绪的 流动和结构变化。通过意 象、形象的辐射而显现出 意义的多重性。
三、代表诗人 1、雷抒雁(1942—) 陕西人。《小草在歌 唱》表达对张志新烈 士的崇敬,对四人帮 的憎恨。另有《掌上 的心》表达复杂的心 情。富于思考,思想 深刻,在传统与现代 之间寻找突破。
2、公刘:(1927—2003) 江西南昌人。诗歌汲取 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和 外国诗歌中的营养成分。 《哎,大森林》内容是 对四人帮的批评,对现 实的反思;艺术特色上 采用叠句的手法,强化 作品激愤的意味,感情 色彩浓郁,更增加了诗 歌的战斗力和思索的力 量。
无论在时代上还是诗歌风格上,海子都和朦 胧诗人相去甚远。 从朦胧诗最早的一些选本中, 我们都读不到海子的诗,看不到海子的名字。 海子虽然和朦胧诗人的一些代表诗人有过偶然 的接触,但受到的影响也是几乎没有。
在写作手法上,海子的很多手法都是原创型 的,这和朦胧诗的常用技法也有极大差别。看 到海子和西川诗人等的关系,也许把他列为第 三代更合适。但实际上,海子并不属于任何诗 歌流派,我愿意把他看成一个自新诗诞生以来, 少有的一个独立自足、具有世界性眼光的天才 型诗人。
3、舒婷诗的艺术特征: 1)、对于女性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和 确认,对女性人格独立和人性思想的追求和 张扬,表现了女性爱情中微妙的心理状态; 2)、以自我为核心,建造了一个全新的抒 情形象,明显地带有个人、时代复合的特征; 3)、在单纯的外观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层 次,构成多元、立体的情绪结构; 4)、作品具有女性气韵和柔美的形态,女 性心理的曲折、复杂、忧伤。既欢乐又充满 迷茫,情绪极为细腻而亲切。
三、北岛的诗歌(1949- )
原名赵振开,曾用笔名北岛等。 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中国 当代朦胧诗人代表。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 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 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 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其诗独 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如 《迷途》、《回答》( 1976)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 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已经成为中 国• 一、舒婷的诗 1、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生,福建人。 • 著有《双桅船》、《会唱 歌的鸢尾花》、《最后的 挽歌》、《始祖鸟》,散 文集《心烟》等。 • 其诗忧伤而不绝望,沉郁 而不沉闷。
2、《双桅船》、《神女峰》作品分析: 舒婷这首“朦胧”诗的代表作以隐喻的方 式曲折地表达了恋爱的双方在相互依恋中所 具有的自我独立性。 诗人借一艘双桅船的口吻,向那连绵的海 岸倾诉了自己的思慕,诗歌意境深远,含蓄 深刻,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悟出不同的诗美, 既可以将其看作是情思委婉的爱情诗,又可 以将其视为深情缱绻的爱国诗,抑或还可理 解为别具一格的言志诗。
第一节:“归来者”的诗歌与新现 实主义诗歌 一、诗歌的两个诗人群体: 1、归来者(复出诗人):分两类 1)指七月派诗人牛汉、曾卓等、 九叶诗人辛迪、陈敬荣等。 2)在57年被打成右派的一大批 诗人,如艾青、公刘、胡昭、林希 等。
2、青年诗人的新现实主义诗歌: 李瑛:《一月的哀思》,通过怀念周恩来, 写出他的光辉品质从而更好地批判四人 帮,表达诗人对总理无限的哀思。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歌颂烈士张志新。 诗歌依然保持着现实主义精神,回归 “五四”以来新诗传统。 叶文甫:《将军你不能那样做》 ,写于 1979 写,向权力政治发出挑战。
韩东
伊 沙
3、于坚,1954年生于昆 明。诗人、作家。云南省 文联专业作家。著有诗集 《诗六十首》、《对一只 乌鸦的命名》、《于坚的 诗》等。 于坚的诗歌不是现代的, 也不是后现代的,而是一 种民族性的,整体有一种 让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意 味。
二、新生代诗两个代表性群落: 1)“他们”诗社是由韩东在南京发起的,有于 坚、丁当等人,及民间刊物《他们》。 主张主体降解,客体还原,主张反璞归真,回 到民间和原始的东西,回到生命的真实和诗歌 的本身。道德倾向是反文化,刻意表现粗俗, 不登大雅之堂的场景。消除语言装饰。 2)、非非主义1986、5 在成都成立,创办了非 非杂志,强调前文化状态,强调自由,人的精 神直接呈示的状态。代表人物有周伦佑、李亚 伟等。策略主张是对创作、意识还原;逃避知 识、思想、理性、意义;超越逻辑、语法。
二、三崛起理论:谢冕的《在新 的崛起面前》1980《光明日报》;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1981、3《诗刊》;徐敬亚《崛 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 倾向》 1983、1 《当代文艺思 潮》。 三崛起理论奠定了诗歌创作的 理论基础,影响很大。谢冕强调 有一个新的诗歌群体已经产生了; 孙绍振研究了这种诗歌现象及其 美学原则在哪里;徐敬亚注意了 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和倾向。
二、顾城(1956—1993)朦 胧诗创作中一个非常突出 而重要的作家。有作品 《黑眼睛》、《顾城舒婷 诗选》、《英儿》(小 说)、《顾城诗全编》 (由其父编)。 1、创作特点:前期作品 具有孩子般的纯净、童 稚的心态。如《我是一 个任性的孩子》。后期 比较艰涩,接近于后现 代主义的诗歌风范。
作品《远和近》表现人与自然事物之间的关 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陌生感恰恰是文革 造成的。 2、艺术特征:1)顾城的诗歌用儿童的话 语在诗歌文本里构筑了一个理想化的精神家 园,并体现出自然倾向和理想化色彩。例如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2)意象新奇,想象丰富,常常选择细小的 自然物象,以生命体验为核心来表现一种纯 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