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区域经济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特定的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格局主要是区 域经济发展战略决定的。建国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战略到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协调发 展战略的变革。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区域 经济发展主要受均衡发展战略的支配,经济格局在“一五” 和“三线建设”时期曾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西进”。
——改革开放以后,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 下,我国区域经济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 由此带来了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繁荣。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地区差距的不 断扩大,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形成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实施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鼓励东部 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
南北差异是我国最重要的地区差异。我国地貌 西高东低,形成三大阶梯。在我国东西差异中,最 突出的一条是东部比较发达,西部相对欠发达。我 国东西部社会经济的巨大差异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叠加的结果。
例如:将全国分为北方(东北和华北)、南方 和西部等三大片;将北方分为三个区域:东北地区、 华北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50-70年代
“二战”之前
第一阶段:“二战”以前
区域经济学研究还主要局限在对企业、
产业和城市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 构方面,在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至今仍有 较大影响的区位理论。
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区域经 济发展和区域政策问题。在这一时期,各国 学者提了许多很有影响的区域发展理论。
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区域优势和区位优势
区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条件,它在
一个相对静态的环境,如计划经济环境下,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较大。
区域优势是指一个地区发展经济的一
系列条件,是综合的、整体的,既包括地理 位置、资源条件,也包括体制机制、文化氛 围等。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穷国和富国、 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别主要不在于资源 的丰歉,而在于能否形成可以合理使用资源 的机制和造就企业家。
2008年以来,国家连续公布了《珠江三角洲地 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关于 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 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 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 《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等若干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积极进行天津 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等经济区建设,掀起了新 一轮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浪潮。
区域内部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和层 次性,具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
地球表面可以分为两大区域:海洋和陆地,由 此构成了两大生态系统,即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 态系统。
地球表面积的71%被海水覆盖,陆地占29%。 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则以海洋为主。
No Image
中国区域划分
区域划分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
这一切必将重新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的版图!
如何理解区域?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抽象的空 间概念。
区域指地理上的某一范围的地区。 区域划分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
区域经济活动的本质要素之一是 “空间距离”。
区域是具有明确边界的,这种边
界既是一种观念上的边界,又是一种 事实上的行政边界。
区域内的经济联系既有连续性和不 间断性,也有非连续性和间断性。
第一讲
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地大 人多但人均资源占 有比较贫乏的发展 中国家。各地区在 自然资源、地理区 位以及人文特点等 方面存在着极大的 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影 响着各地区的经济 发展,而且影响着 各地区的工业化、 现代化的进程和经 济发展的道路选择。
——我国各地区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既有东部沿海和 中西部内地的差异,也有南方和北方的不同。因此,中央 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制 定并实施科学的区域政策,促进和协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具人类经济
活动。在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上,区域经济是一 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 民经济。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经济是由各种
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 经济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 功能的经济系统。
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
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
中 国 地 形 三 级 阶 梯 示 意 图
区位及区位理论的概念
区位即地理位置,它是自然地理区位、
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 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
会活动,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 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区位关联度影响 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
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
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
萌芽时期: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
萌芽时期: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的学术界还是以 引进传统的生产力布局理论来研究我国的 生产力布局问题的,以揭示社会主义生产 力的变化规律,为制定和实施国家经济发 展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立性和空间差异性。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
区域协调与区际关系
经济学
区域城市化
区域经济规划与政策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
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 说。自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农业 区位论以来,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大体经 历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官方数据的大量公布和计算机网 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学研究开始 逐步走向计量化,实证研究成为一种新时 尚。
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区域经济的存 在是客观的,区域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繁 荣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区域经济理论是 在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而 产生和形成的,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