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论语》十二章-课件ppt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0张PPT).ppt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0张PPT).ppt

背景
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 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 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 念。
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 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 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四书”“五经”“十三经”
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 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 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 《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 十二经。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八佾yì》)
➢ 而:如果 ➢ 如……何:固定句式,怎样对待……呢?/把……怎么样
呢?/对……怎么办呢? ➢ 礼:礼仪制度 ➢ 乐:音乐舞蹈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 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 之门”) 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 和不提倡做的事)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78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78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逝者如斯夫

朗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 孔子并称“孔孟”。
•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 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 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课文探究
•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
代词,学问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人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喜欢、爱好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
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顺承
• 博学而笃志
并列
•其
• 仁在其中矣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8张PPT)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8张PPT)

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模式:文中

”字或句,我最受用。
它的含义是“
”,
给我“
”的感悟或
启发。
阅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 的前行。这些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是至圣先 师以博爱的胸怀,对后世学子的殷切期望;这 跨越2000多年的谆谆教诲,承载着中华民族为 师为学的优良传统,它提携我们后辈们踏着正 道的光,让我们成为“仁义礼智信”的践行者 与传播者。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感叹语气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 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 会有疑惑了。”
分析文义
代词,它,学问和事业
7.子曰:“知 之
者不如好之者,
……的人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欢、爱好 以……为快乐, 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一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知识链接 顶真,又称联珠、蝉联,是一种文 学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 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 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学过的知识
温习 形容词作名词 表承接
子曰:“温
故/
而知
它,指前面

以/
的内容
(之)为师矣。”
可以 凭借 成为
省略句
新的理解与体会 形容词作名词
新,
分析文义
迷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却,表转折 就 却,表转折 疑惑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1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1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 日夜不停。”
段解:学习态度。教育弟子要珍惜时间。
〈名〉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左
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 流形。本义:河流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 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一、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3、人不知而不愠。(“知”后面省略代词“之”)
二、判断句: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省吾身 择善而从 三十而立 逝者如斯 温故知新 匹夫不可夺其志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段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 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 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 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 味,”即为明证。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 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段解: 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 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章 dān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0张PPT)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0张PPT)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疏通文意
第七章: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乐
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以“乐之”为心理状态的最 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 的求知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 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 和家长,或者为了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疏通文意
第六章 道德修养
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 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 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疏通文意
懂得、知道
7、子曰:“知
代词,它,这里指学
问和事业。

者不
比得上

喜爱好,爱之好者,者……的人:
疏通文意
古义: 冷水 今义:包括冷水、热水
8、子曰:名“作动饭,吃 疏粗粮食饮
胳膊
水, 曲肱
表而顺接枕之,乐乐趣
亦也
代词:这
在 其中

矣。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不义
正当手段
表而修饰富且贵,对于于我如好像浮云。”
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举一反三、道听途说、见贤思齐、尽善尽美、 患得患失、任重道远、三思而行、随心所欲、 言而有信、文质彬彬、察言观色。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46张ppt)(优质版推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46张ppt)(优质版推荐)
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难道不是一 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 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
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论语》主要讲了三方面的问题: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修身做人,课文哪些章节或句子讲学习 态度、哪些章节或句子讲学习方法、哪些章节或句 子讲修身做人?
这一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此章讲的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 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 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 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 能够灵活地运用。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ɡōnɡ)/
❶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学习并且坚定的自 己的志向。 ❷它启示我们一个人要有所成 就,就要广泛地学习又要坚持自己的着志 向,只有这样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所 积累和发展。
各类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通假字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其他
重点实词 关键语句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七章)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十章)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温故而知新 来表达
2、论语》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认
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
老第师二传章授是的知讲识修是身否做复人习。过可了以呢?看”出古代治 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做人和做 事都要诚实。
曾参,生于东鲁,移居武城,
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
待人谦恭,以孝著称。十六岁拜
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上承孔
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
人不知而不愠 知
温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日 寒雪日内集。日子
不亦<zd>乐</zd>乎( )
乐 好之者不如<乐zd> </zd>之者
» 可以为师矣 » » 三人行 » » 饭疏食饮水 »
古: 可以凭借
今: 能够 古:表示多 今:表示确数 古:指冷水
今: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择其善者而从之 古:好的方面,优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解释重点字词,掌握后七 则的翻译
课堂探究(一)(16分钟):
读后七则,用自己的话翻译。
方法指导:
结合注释和积累,疏通词句,口头翻 译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把有疑问的 地方做上标记。
同步检测一(15分钟)
春秋末鲁国都城人(今山 东曲阜市陋巷街),字子渊,亦 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之一,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 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 “敏于事而慎于言”。他对孔子 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着深刻 的理解,而且贯穿于自己的言论 和行动中,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 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 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wǎng
学而不思则罔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古今异义词 可以为师矣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许可或能够。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3)研讨下列字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传不习乎
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 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啊。”
重点研讨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道理?
①学习态度;②学习方法;③品德修养。
重点研讨 2.《论语》语言精炼简洁,有很强的表现力。找出本课本中出现的成语。
①温故知新 ③择善而从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饭疏饮水
课堂小结
课文有的内容谈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的内容谈了道德修 养和为人处世之道,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学过本文后我们要反 省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应怎样改进。这样 我们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当堂检测
主观题
按要求默写。
①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⑤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是世界十 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 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 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 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举越过法度。”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不是排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而是排斥“不义”。坚持义,则心胸坦荡。
文本释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共20篇 292章
[学而] [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长][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乡党] [先进] [颜渊] [子路] [宪问] [卫灵公][季氏] [阳货] [微子] [子张] [尧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使…匡正。 已: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 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 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 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 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 学了。”
野:粗野、鄙俗。
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
史:虚饰、浮夸。
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研 读 文 本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 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 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 “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 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
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礼”。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9
10
第十章
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 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课 堂 检 测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叁部分
2024/10/11
18
总结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二章
强调随时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第六章
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 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1
6
2 赏析1 5 第五章 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 合,才能有所得。
3
第三章
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
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
第四章
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 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原文2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8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9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子罕》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 夺志也。"《子罕》
第七章
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
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 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 的观念。
第九章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 ) 子 夏 曰 : “ 博学而笃志
,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 2 ) 子 曰 : “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9
O
(3)当别人不理解 自 己时,我们不应恼怒,保
持应有 的风范 ,正如《 <论语>十二章》 中
所 说 的 : “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镜 ,可 明得 失 。 ”由此我们可 以联想到《 论语》 中孔子
·——课文解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三人 几个人 焉 在其中
善者 优点
而就
整段翻译
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 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而改 正。”
— — 课文解读 —一
请简单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
我认为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 富贵的来应该是正义的,以不 义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 孔子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富贵, 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着重在 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
道德品质
——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一箪食 (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曲肱而枕之(
)
)
)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
(学派)经典著作,是一部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
作,共20篇。它与《
》《
》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共49页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共49页ppt)

作者信息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被后人称为“至圣先 师”,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并称“孔孟”。相传孔子有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著作信息
lún
本文选自《论语译注》。《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由孔子
深度解析
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 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阶段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阶段 七十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 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十而立 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 择善而从 箪食瓢饮 匹夫不可夺志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与孔子或其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见贤思齐、 韦编三绝、曾子杀猪、 颜回好学、巧言令色
与孔子或其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chuán《学而》
自我检查,反省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 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跟朋 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 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连词,表转折
深度解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与朋友交往、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信(诚信)、习(温习)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4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4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孔子说:“懂得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学问为 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了。用不 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读懂意思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读出感情
1子曰:“学而时习,不亦说?有朋远来,不亦乐?人不知,不愠,不亦 君子?” 3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论语》教我们做人: 做有志气的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做贤明的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做快乐的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做热心交友的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做懂得珍惜的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做自我反省的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做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示例2:我选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送给身处逆境或生活条件不太好的人,这句话意思是: 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困苦,颜 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多么高尚呀,颜回!在生活中,人们受到了困难、 挫折、打击等可能会心灰意冷,我要用这句话激励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 心态。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治学:学思结合,独立思考,谦虚好学, 联系实际。
修身:坚定志向,重道厚义,自我反省, 循序渐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子罕》)
多种形式练读,要求: 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 “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疏通文意
理解重点词语。 不亦说乎 (通“悦”,高兴愉快)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作状,每天;三, 表示多次。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 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 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 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 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 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 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 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 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的是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诉了我要珍惜时 间,趁着青春年少多学一些知识。
修身做人篇
(六则)
疏通文意
修身做人篇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 乎?人不知而 不 愠 ⑤ , 不 亦 君 子 ⑥ 乎 ? ” (《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④三省 ( xǐ ng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 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 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疏通文意
修身做人篇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 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宋朝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
《孟子》合称为“四书”。
朗读
yuè
yùn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xǐng wèi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课堂练习 1、理解性默写(8分)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共23张ppt).ppt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共23张ppt).ppt
新2.”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么关系?
理解作者观点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 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研读课文
3.结合第9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 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这样,无论别人好与坏,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 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 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文学常识——《论语》
研读课文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 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 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
古今异义
➢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 的数目)
➢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 塞使通畅;疏通)
➢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一词多义
➢ 1.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2.为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3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 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 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①知:懂得,了解 • ②好:喜欢,爱好。 • ③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
和事业。一 说, 指仁德。
• ④乐: .....为快乐。
24
1.孔子认为学习的三重境界分别是什么?这三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2.“不舍昼夜”让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珍惜年华,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31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 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①三军:军队的统称。 • ②夺:改变。 • ③匹夫:平民百姓。
32
1.孔子通过“三军”和“匹夫”的对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很多人一起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每个人擅长的都不一样,在别人 擅长的方面就可以做我的老师,
2.以人为师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则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善处,我们要则善而从,学习他的优 点;见人之不善处,我们要反省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当“义”与“富贵”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抉择?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yuè
通假:通用、借代。即用读音或 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 字。读的时候读“本字”的音。
yòu
如: “说”同“悦” “有”同“又”
7
正音
3.选一选,标红字正确的读音是哪一个?
吾日三省吾身
√ ①shěng ②xǐng
传不习乎
√①chuán ②zhuàn
25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42张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42张

知识回顾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
(《雍也》)
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6输、质入胜标文题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 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 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 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 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 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 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 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小、 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 爱人”则“人恒敬之,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则不会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招 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 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不知而不愠 而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转折 顺承 并列
仁在其中矣 其
其不善者而改之
它的 他人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 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 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河、河流 流逝 这
舍弃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 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课文探究
•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 比喻 •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
• 温故而知新 •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可以为师矣 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当、做 替
人不知而不愠 知温故而知新来自了解 懂得一词多义
第七章
代词,学问 ……的人 喜欢、爱好
• 子曰:“知 之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者∕不如 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 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 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 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探究释疑
我们课文所选的十二章之间并不是毫无关 系,而是因为它们所阐述的侧重点不同, 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就让 大家当一当小编辑,给它们分分类,并选 择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当堂背诵出来,要 背出韵味。
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1、4、5、7、9、10、12章
关于思想品德修养:
2、3、6、8、11章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12章
总结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 能“知新”)
第五章
表转折,却
转折
有害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关系。
•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 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 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 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 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课文探究
• 第1句讲 学习方法
• 第2句讲 学习的乐趣 • 第3句讲 个人修养
第二章
zēng
每天
反省 wèi
谋划,商量办 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心,尽心
我 泛指多次
自己 老师传授的知识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真诚,诚实
复习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 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 是不是复习过呢?”
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吃饭 名词作动词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顺承
•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 而枕之,
乐趣
正当手段
对于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一章
先生,指孔子
按时复习 也、也是 yuè
子曰:“学 ∕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
表顺接
代指学习的内容 “悦”的古字,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
而不 愠,不亦∕君 子 乎 ? ”
表转折 生气,发怒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 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 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 吗?
课文探究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同“又” 顺承
独立做事情
•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迷惑、疑惑 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从心所欲,不逾
越过、超过
矩。”
规范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 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 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 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
军队
普通人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 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广泛 并列 坚守 恳切 并列
•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
仁德
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
• 《论语》共二十篇。
• 与《大学》《中庸》 《孟子》并称“四 书”。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 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第四章
温习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做,成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表承接
可以
凭借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 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课文探究
课文探究
•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
不是勉强去做。
• 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 个阶段?
•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古今异义
• 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古今异义
•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状语,按时
• 吾日三省吾身 • 日:名词-状语,每日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第九章
几个
走路 一定
好的方面,
在其中 选择 优点
顺承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跟从、学习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 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 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第六章
•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品质高尚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忍受
乐趣
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 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 啊!”
课文探究
•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 质。(学习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