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视察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视
察汇报
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视察汇报
3月27日至29日,我随黔南州政协组织的视察团分赴黔南州平塘、荔波、贵定、龙里等4县就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视察。视察团视察了4县部分旅游景区景点和民族文化场馆建设情况,并与县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就进一步探索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契合点,深入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问题作了综合分析。现将我视察了解到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黔南州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南部,与广西接壤,为西南南下出海重要通道,也是黔桂两省区的桥头堡。全州412万人,辖13县(市、区),聚居着布依、苗、水、毛南、瑶族、侗、仫佬等3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
(一)民族文化资源现状。黔南州民族众多,各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现有《水族马尾绣》、《牙舟陶制作技艺》、《风香染制作技艺》等11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泉市福泉古城墙和葛镜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黔南州创编了《刺梨花红》、《苗山苗寨人》、《夜郎杜鹃红》等19台水布苗瑶多民族风情歌舞剧。都匀市是“全球绿色城市”、“中国毛尖茶都”、“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龙里县是“中国刺梨之乡”、“根雕艺术之乡”。独山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国花灯艺术之乡”。平塘县是“中国文艺家科普创作基地”、“中国最美小城”。贵定县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酥李之乡”。瓮安县是“龙狮艺术之乡”。还有7个乡镇获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州内有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樟
第2 页共11 页
江、都匀斗篷山—剑江、平塘、瓮安江界河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荔波茂兰喀斯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塘掌布国家级地质公园;三都尧人山、瓮安朱家山、独山紫林山、都匀青云湖—四方潭龙里龙架山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已建成荔波樟江和平塘掌布2个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正在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贵定金海雪山、都匀斗篷山、西山公园、文峰园、长顺杜鹃湖、独山翠泉、三都咕噜、龙里龙架山5个国家AAA级景区;福泉金谷福梨园区和贵定音寨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目前,龙里县中铁国际户外休闲旅游综合体和荔波县樟江旅游景区列入全省重点打造的20个旅游景区;都匀、平塘、贵定、独山、福泉、罗甸、瓮安、惠水、三都等9县(市)均纳入全省重点建设的“100个旅游景区”;全州12县(市)全部编入《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XX—2020年)》,一批景区景点列为省级重点备选项目。#..#
(三)文化旅游发展状况。州内有旅行社17家,分社13家,并与200多家州内外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现有星级酒店共85家,床位共8698个。其中:四星级酒店有5家,床位共1328个;三星级以上酒店有8家,床位共3102个;二星级酒店有55家,床位共4048个;一星级酒店有5家,床位共230个。XX年,黔南州旅游总收入219.96亿元,同比增长32.14%。其中,荔波接待游客人数7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2%、218.4%。贵定县共接待游客420.75万人,旅游总收入28.69亿元。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拉动了商贸、餐饮、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二、黔南州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多年来,黔南州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经过不断探索
和努力实践,奠定了一定基础,但还存在影响二者有机融合的六大障碍。
(一)行政区域障碍。早在XX年,黔南州就提出了发展民族生态旅游业,由于区域发展战略定位不清,各县(市)各自为阵,单打独斗,蜂拥而起发展旅游业,这里建个景区,那里搞个景点,有的县(市)甚至是一年换一景,“遍地开花”、“风风火火”,结果是自娱自乐一阵子,不到一年半载就“路断人稀”,造成了现今多数景区景点分散、规模小、同质化等问题。
(二)管理体制障碍。目前,省、州、县(市)三级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机构杂乱、上下不一、工作脱节、运行不畅,难以有效整合文化与旅游资源。现省、州旅游主管部门是旅游局,省文化主管部门是文化局,而黔南州文化主管部门是文化广电局。除荔波县、龙里县保持文化局和旅游局外,其它10县(市)或为文化广电旅游局,或为文体广电旅游局。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机构设置似有利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而实际上却成了障碍:主要是县(市)文化(体)广电旅游局主抓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事业,而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则由设在县委(市)宣传部的文化产业办公室负责,无形中又形成了多头管理、相互牵肘的工作局面。州、县(市)在文化与旅游之间又插入文产办,三个部门各有职能,各有权限,交叉分管,难以将文化与旅游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因此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中充其量也只能做到“配合”,难以做到相互“结合”,更谈不上相互“融合”。由此可见,省、州、县(市)现行的文化、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有碍文化与旅游产业依存互动、融合发展的战略构想。
(三)文化市场与旅游市场障碍。文化市场与旅游市场相剥离,文化产品进不了旅游市场,旅游市场没有文化产品。旅游部门在旅游
项目建设上不谈文化,所建景区景点缺乏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多。例如,荔波小七孔景区周边的农家乐连最基本的餐饮都没有一丝民族饮食文化的味道。文化部门在文化建设上也不谈旅游,虽然XX年以来,黔南州各县(市)耗资创编了各级各类民族歌舞、小品戏剧8000多个、民歌近200首,获各种文化文艺奖500多项,其中,《黔南民族歌舞》前往港、澳、台、马来西亚、法国演出;独山花灯歌舞剧《风景这边独好》还登上了维也纳的音乐大厅。但是在景区景点中并未看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采。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产品基本处于参加比赛、节会表演、应邀演出的境况,并没有真正转化为旅游产品。
(四)扶持政策与激励机制障碍。主要是缺乏扶持文化旅游发展的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XX年黔南州政府出台《促进高星级酒店和会展业发展的意见》的优惠政策后,就没有再出台过扶持旅游发展的任何优惠政策,影响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原动力。
(五)基础设施障碍。黔南州文化旅游业虽然经过多年的打造建设,但各县(市)至今还没有一个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特色突出、管理完善、服务优良、知名度和美誉度高、吸引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景区景点。尤其是景区“吃、住、行、娱、购、游”六要素不配套,功能不全,景区民族文化含量少,旅游项目单一,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没有形成产业链条,缺乏大众化的、游客参与性强的小型游乐节目,有地方民族特色、物美价廉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不够,游客进得来、住不下、留不住、跑得快,景区产出体现为简单的“门票经济”。即便荔波樟江风景区也是如此,“吃”的大众化,缺乏民族特色,饮食文化不丰富;“住”的质量不能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