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汇报---园林植物在湿地修复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WO
湿地植被的修复作用
Restoration Effect
湿地植被的修复作用
植被对湿地的修复作用主要包括:
水质修复 食物链修复 驳岸修复 农业面源污染修复 生物多样性修复 ……
湿地植被的修复作用
水质修复
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吸收湿地中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吸附、降解 多种有机物,富集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将它们转化为生物量;二是为根区好氧微 生物输送氧气;三是在富营养化程度严重的水体中,种植大型水生光合植物能抑制蓝绿藻 的生长。
湿地面源污染修复植被配置
面源污染修复植被选择通常要考虑三个因素: 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用于造纸或作板材等;对土壤固着能力强;对 N、P或某
种金属污染物吸收能力强。目前,国内栽培较多的是速生性树种——柳树等。
FOUR
植物在湿地修复中的应用
案例研究1
太湖贡湖湾湿地公园
贡湖湾湿地公园
项目概况
贡湖湾湿地位于无锡市太湖新 城南部,是无锡总体规划中环太湖山 水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方法
环境改善法
对一些导致植被退化的关键环境要素加以改善,如改善底泥、水源控制与 水质净化、水位调节以及对有害生物防控等方法改善环境状况,促使植被完成 恢复与重建。
这种恢复方法在环境得以改善后,植被自我修复,但恢复的强度较弱、速度缓慢, 具有不确定性。
对于植被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是灭绝的湿地而言,这种方法进行植被恢复和重建 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可以作为湿地植被恢复的前期工作。
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
自( 我) 设计理论
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 环境条件合理组织自己并最终改变其组分。
演替理论
生态演替按演替方向可分为顺向演替和逆行演替。 演替原理认为,只要将受损生态系统的生境条件( 对湿地而言最重要的是水位) 恢复至受损前的状态,该系统的植被( 乃至整个生物群落) 便可以循序地按照一定演 替轨迹自动向前发展,直至恢复至受损前水平。
a植栽法:即在驳岸横切面或网格状植草系统中种植草本植物; b筑堤法:即在部分石缝隙之间种植植物。 植栽法、筑堤法常见栽培植物有狗牙根、结缕草、白茅、络石、麦冬、沿阶草等。
丰水位以上驳岸可全部绿化。
如果整个驳岸确需固化,则可在水岸坡地上修筑花台,应用垂直绿化技术。常用植物 有云南黄馨、薜荔、爬墙虎、常春藤、紫藤、凌霄等。
不同类型湿地植被配置
湖泊、池塘植被配置
可按挺水区、浮水区和沉水区进行湿地植物配置。 挺水区:芦苇、菖蒲、莲、花叶芦竹、水葱、香蒲、灯心草、千屈菜、酸模 叶蓼等。 浮水区:睡莲、芡实、萍蓬草、凤眼莲、槐叶萍、满江红等。 沉水区:苦草、竹叶眼子菜、菹草、茨藻、狐尾藻等。
河流植被配置
主河道一般不适宜栽培植物,可在其两岸栽植护岸植物,以免影响泄洪。 可在次河道、汊河道或开阔处栽培湿地植物。城市河流水体较深时,可用 人造浮岛技术或围栏栽培技术栽植湿地植物,起到净化水体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方法
土壤种子库引入法
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就是将含有种子库的土壤通过喷洒等手段使之覆盖于 受损湿地表层,利用土壤中的种子完成其上植被恢复与重建。
表土法增加了植物种类,也增加了整个恢复时期内湿地植被盖度以及总的植物生物 量。
土壤种子库引入法在引入种子库的同时也引入了土壤,这些土壤可以改善受损生态 系统的土壤质地和结构,为植物的恢复和重建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陆地植物配置模式
贡湖湾湿地公园
湖滨湿地植被生态修复
交错带挺水植物带
交错带挺水植物带是湖泊水陆交错缓冲带的特定区域,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设计指导宽 度,该区域设计考虑宽度为 6 ~60 m,植被以恢复耐湿灌木或湿生草本植物为主,营建 以灌木和草被相结合的灌草防护带或草皮植被带。
在湖滨带高程 3.2 m 以上区域,植物栽植灌木为紫穗槐、筐柳、沼柳、红皮柳等; 草 本为水葱、水莎草、水花生、水芹、灯芯草、节节草、铁线莲、普通早熟禾、中华结缕草 或其他本地开花草本植物。栽植形式为呈混种或块状混交。
相关概念
植被恢复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草
植被,修复或重建被毁坏或被破坏的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 其生态系统的功能。
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就是指运用生态学
原理,借助一系列的生态技术与工程,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中现有植被,修复或者重建被 毁坏或被破坏的植被,继而恢复其生物多样 性及其生态系统的功能。
在湖滨带高程 3.2 m以下区域,栽植植物茭草、旱伞草、芦苇、野慈菇、水葱、香蒲、 再立花等挺水植物,在局部条件较好的区域可小面积选种观赏荷花。栽植形式为水葱、再 立花、芦苇分片种植,片状栽植最小长度 100 m。
贡湖湾湿地公园
湖滨湿地植被生态修复
浮叶和沉水植物带
在 湖 滨 湿 地 高 程2. 0 m以上水域,尤其是高程 2. 5 m 以上的重点区域,通过 逐步恢复和优化配置浮叶植物进行植被修复。
在改造后地表高程4.7m 以上区域,选择耐水湿的速生阔叶树种进行带状 布置,同时栽植的各树种呈不规则的块状混交分布。
栽植树种为垂柳、水杉、意杨等经济树种,在景观区域栽植罗汉松、雪松、 紫薇等常规园林树种,灌木选择观花的杜鹃等景观树种。综合考虑植物的观赏 性、经济性和一定的隔离功能,间种植物多选早熟禾属、结缕草属等草皮植被, 或者本地开花的铁线莲等草本植物。
贡湖湾湿地公园
湖滨湿地植被生态修复
乔灌草生态堤
在湖滨湿地局部不具备全演替系列植被营建的区域,通过营造生态林乔灌草生态 护堤,选择耐水湿的速生树种进行带状布置,地表上种植结缕草属草皮,建立适合立 地条件的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生态堤。
栽植形式呈点块状或带状混植分布。栽植树种选池杉、水杉、垂柳、河柳、水竹、 意杨。主要考虑植物的耐水湿性及固堤隔离功能,同时要兼顾观赏性和一定的经济性。
台湾鳌鼓湿地森林公园
一个新兴的自然乐园——鳌鼓湿地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在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优秀的应对水的措施中,这个方案有趣的将填海地区的海岸线回 归成自然状态,这是多么激进而彻底的举动。尺度惊人,不仅可以观赏风景,也成为鸟 类全球迁徙路程的一部分,这里上演着真正的自然,引起人们的共鸣。”
贡湖湾湿地公园
不同功能区生态修复
水上森林区:
由各种水杉类高大乔木组成,以天然风景为主。 生态廊道护岸采用以净化能力较强的挺水植物带为主的岸带结 构,基底以砾石为主,体现水质净化的主要功效。
生态栖息区:
以环境自然形成自然湖岸的状态为主,采用植被恢复方式, 利用芦苇、荻草、河柳、竹子等植物保护自然形成的湖岸,减 少人工干预。
室外生态展示区:
采用植被软质护岸。在堤岸的护坡上扦插多层具较高萌芽 力的植物以及栽植耐湿性的草本植物与地被。这样既有助于湖 岸带整体生态的恢复,又可增添湖岸带景观效果。
贡湖湾湿地公园
湖滨湿地植被生态修复
缓冲林带
在湖滨交错带结构以上有条件的区域,选择选择合适的乡土植物材料;同 时在地表以上种植草皮,构建适合立地条件的乔灌草复层植物防护隔离带。
沉水植被的恢复重建是水环境深度治理和生态恢复的核心,因此,沉水植被恢复重建 区的总体原则是: 先改善环境,后恢复沉水植物,营造一个稳定的草型湖滨生态系统。
贡湖湾湿地公园
水生植物配置模式
贡湖湾湿地公园
来自百度文库总结
贡湖湾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运用恢复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及生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 与技术,科学设定生态修复与重建目标,充分利用退圩还湖区域的地形地貌,通过对湖滨 湿地不同功能区与植被的生态修复,使湖滨岸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可 能地恢复到原有的或更高的水平,重塑了湖滨湿地生态系统。
水库植被配置
要选择对水深、水位变化大适应能力强的植物种类。 浮水区:大薸、荇菜、水鳖、槐叶萍等漂浮植物。 沉水区植物分布深度主要依水的透明度,透明度越好,光照越强,分布越深; 水库水陆交替处:芦苇、荻等茎杆高的草本植物,或柳、水杉、池杉等湿地 木本植物。
不同类型湿地植被配置
驳岸植被配置
尽可能减少固化比例。 平水位以上、丰水位之间驳岸可采用:
栽培前环境现状调查
为确保栽培植被能成活,切实发挥其修复 作用,湿地植物栽培前应进行环境现状调 查。
摸清湿地水环境现状,包括水质、水深、水 位、流速、pH 值、透明度、主要污染物等,以 此确定湿地植物种类的选择;
掌握湿地动物植物现状,包括种类组成、分 布地点、保护物种、珍稀动物食物来源等,避免 因植被修复对现有珍稀动植物资源造成破坏。
浮叶植物可选荇菜、菱角、浮叶眼子菜、槐叶萍等,在局部条件较好的区域里可选择 种植芡实、莼菜、睡莲等观赏性强的植物;在湖滨湿地高程 1.5 m 以上水域,尤其是高 程2.0 m 以上的重点区域,通过逐步恢复和优化配置沉水植物进行植被修复。
沉水植物可选黑藻、金鱼藻、狐尾藻、苦草、菹草、水毛茛、海菜花及各种眼子菜等。
食物链修复
湿地植物除作为鱼类饵料外,有些还是珍稀水禽的主要食物来源,如苦草、眼子 菜、大茨藻、菹草、狐尾藻等,故对湿地生物及整个湿地系统来说,植被起着重要的 修复作用。
湿地植被的修复作用
驳岸修复
要尽可能地减少驳岸固化,建立湿地生态驳岸,最大限度地恢复净化、美化功能。
农业面源污染修复
“围湿地造林” :可减少因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和除草剂随地表径流汇入湿地, 减轻湿地农业面源污染;木本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吸收土壤中大量的 N、P;可减少因农 业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木本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可固沙固土,减缓水流,减少泥沙流 入湿地。
园林植物在湿地修复中的应用
Restoration Ecology
1 2 湿地植被修复理论与方法
湿地植被的修复作用
3 湿地植被栽培
4 案例:植物在湿地修复中 的应用
ONE
湿地植被修复理论与方法
Restoration Measure
相关概念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退化前
贡湖湾湿地二期是无锡市总体 规划确定的贡湖湾湿地的一部分,旨 在建设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交融、 独具特色的集湿地景观、沿太湖风光、 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自然景观。
贡湖湾湿地公园
湿地现状与现存问题
1、存在大量鱼塘,淤泥沉积现象严重。 2、水质轻度富营养化。 3、水生高等植被尤其沉水植物呈现明显减少趋势。 4、护岸形式以硬质的直立式浆砌石驳岸居多。 5、防护绿地建设不足。 6、湿地植物品种单一,大多处于自然杂乱状态。
入侵理论
通过引种进行植被恢复时,控制外来物种的传播,消除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 威胁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当优先选用本地( 乡土) 物种。
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
密度效应原理 生态限制因子理论 生态位理论 物种共生原理 干扰理论或中度干扰假说 景观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理论 边缘效应理论
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方法
湿地植物种植法
依据湿地植被恢复的原理选取湿地植物直接种植到受损湿地中,种植包括 用种子播种和根茎植物的根茎等繁殖体移植。
种植时应根据进行植被恢复的湿地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种类,考虑植物对水 位深度的适应关系, 合理搭配,种类不能过于单一。
直接种植法也被应用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中。
其中,陆地植物达 235 种,覆盖面积 8 950 m2; 湿地植物达 25种,22 万株,覆盖 面积8 850 m2; 水生植物达 85 种,25 万株,覆盖面积 10 120 m2; 植被垂直层为 4 层, 形成了区域内生物的多样性和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案例研究2
台湾鳌鼓湿地森林公园
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湿地基质恢复 水文恢复 水环境恢复 湿地生物( 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恢复 生境恢复
湿地植物不仅可以增加碳汇,还可以净化水质,对增加湿地有机质的含量也起着重大作用, 所以在进行受损湿地的恢复过程中首先就是对湿地植被进行恢复和重建。
生物多样性修复
湿地植被种植对生物多样性的修复作用:丰富湿地物种、营造鸟类栖息及繁衍场所、 栽培湿地环境监测指示植物、构建湿地植物景观、构建护岸植被。
THREE
湿地植被栽培
Wetland Vegetation Cultivation
湿地植物选择的一般原则
湿地植物选择原则:
1 尽量选用乡土树种和保护现有湿地植被 2 注重植被季相变化,合理密植 3 普及湿地植物知识和审慎引进外来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