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最完整版教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史上,中外著名的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教育是什么”做过各种回答。

在我国,如《学记》中的“教者也,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战国时的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在外国,如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教育家对教育下过各种定义。

我们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发现这些定义的角度各有不同:有的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角度,有的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有的从教育对象角度,有的从教育价值角度,有的从人的发展、社会作用角度,由于时代不同、立场不同、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概念的差异和对立。

如教育史上的“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之争,其中就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争论,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的生活做准备”,而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但在启发人们上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它是有计划和偶然的,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具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奴隶社会初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年青一代生存、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永恒现象,它和人类社会同始终。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从内容上看,人们是从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平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
不相同。

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教育的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
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教育的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
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此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跟其他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与结果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

(7)教育的民族性。

教育的民族性即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
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另外,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美国的桑代克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最明显的错误是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
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

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
的性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
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由前苏联的教育学家提出,也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和凯洛夫
二、学校教育制度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
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
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完全自己总结手打最完整版教材,有意者联系私聊,教育学10,教育心理学10,教育法律法规职业道德5,心理学还在加紧手打总结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评价目标】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第1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相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图1-1),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

(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它们是任何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在学生这一要素中,无论群体差异还是个体差异,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
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育教学过程要围绕学习进程进行。

没有教师的教与引导,学生就无法有效地学。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
课程。

此外,也可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通常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要求。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例如,教材的内容、结构以及难度既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既要适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特点,又能考虑到教学的有效性。

这些因素将会在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等部分中加以研究。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传媒有两方面的特性:①是传媒所能提供的信息及引起的反映;②是教学过程中知觉、认识活动对传媒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在不断更新,从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直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学媒体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所关注的一项独特的课题。

5.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

狭义的教学环境指教与学进行于其中的物理环境,主要包括教室、户外教学区、活动区域、座位、课桌椅、光线、照明、窗户、通风、颜色、声音、温度、湿度等。

它们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都具有可度量性和客观性。

广义的教学环境,则除了物理环境之外,还包括学生群体、师生关系,以及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与控制等心理环境。

这些因素与教学活动中人际交往密不可分,既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又反过来对人际交往产生影响。

它们所造成的某种特定的心里气氛、心理环境,会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发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它几乎蕴含了全部学习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规律。

学习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可以区分为知识学习过程、技能学习过程和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三个子过程。

2.教学过程
完全自己总结手打最完整版教材,有意者联系私聊,教育学10,教育心理学10,教育法律法规职业道德5,心理学还在加紧手打总结
第3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一)我国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就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集儒家思想之大成的《学记》中写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蕴含着早期教育心理学的萌芽。

其他的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论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则论述了环境与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尽信
书,则不如无书”(《孟子》)都是强调学习是积极的思维过程。

(二)西方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的思想起源应追溯至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生来就有的,这些知识在人的生长过程中通过经验性的学习日臻完善。

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看到观念之间的联想能促进理解和记忆,这即是后世熟知的临近律、接近律和对比律的萌芽。

此外,柏拉图所主张的教学方法已经十分重视个别差异及教育目标,即寻求身心的均衡发展。

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顺应本性、培养习惯、启发心智等教育原则,都已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重要观念。

近代欧洲的教育家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都重视在教育中运用心理学。

夸美纽斯提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其人”(《大教学论》)的著名论断,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估计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儿童的个性特征,有目的地去发展儿童的才能。

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首次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乌申斯基最早在教育中尝试系统运用心理学知识,他明确提出“心理学就其对教育学的作用和对教育学者的必要性方面来说,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


二、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1868年,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由此,他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著作。

(一)冯特的重要贡献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形成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