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建立参谋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二 是德育情境与要素的审美化;三是在“欣赏” 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德育 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是这一模式建构的关 键。因而,必须进行道德教育活动的形式 美、作品美和师表美的创造和欣赏。
(三)对话性德育模式
对话性德育模式的践行中,有一些基本 策略:第一,营造自由的交往情景;第二, 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第三,培养学生的质 询意识;第四,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
由于活动德育模式中的“活动”必须是学生 自由自主的活动,因而教师将肩负更多的责 任。
(五)生活型德育模式
第一,生活型德育是以现时的、自然 的、真实的生活为基本途径对学生实施的德 育;第二,生活型德育主张学校德育是对 “人”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 生的主体性;第三,生活型德育注重转变和 深化学生的品德“情感”。
该模式旨在教学生如何影响公共政策, 有鲜明的行动取向。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行 动能力 : (1)物质能力(影响物体的能力) (2)人际能力(对人的影响能力) (3)公民能力(在公共事务中的影响能力
三、国内德育模式简介 (一)“学会关心”德育模式
是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它以 “学会关心”作为基点与核心,是道德教育从 “培养论”向“学习论”转移的过程,或者说, 这一过程是道德教育重点由教育、培养逐步 转向自主学习的过程。
断的能力,他们把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教育只有遵循 阶段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成功。
1、主要观点 (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道德判断和 明辨是非的能力; (2)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道德判断按 阶段有顺序地发展;
(3)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 论; (4)倡导“道德两难法”和“团体公正法”。
2、 评价 优点: (1)尊重儿童的主体作用; (2)注重发展儿童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 值观选择能力; (3)注重现实生活 (4)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缺点: (1)过分强调价值的个体特性,容易导 致价值相对主义; (2)如何架起个体的价值认识与道德行为之 间的桥梁,也需予以深入探讨。
(二)认知发展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 认为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发展儿童认知判
(3)无论任何一个国家的道德模式都不是相 互对立的。是从不同社会需要出发,对道德 中的某一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都对当代 道德某一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当代德育模式的人本化趋势 (一)目标指向:培育学生的“完善人性” 1.重视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2.强调学生道德情感体验能力的培育 3.注重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 4.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有道德教育意义或功能的个人外部活动,或 影响个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调节人际关 系的外部活动,它至少包括学生主动参与的 游戏、劳动、学生之间的展和道德教育意义,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活动是个体道 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第二,活动是 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
时间:20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美)拉思斯、哈明、西蒙等人 理论假设: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公认的 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 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 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 临选择。
1、主要观点 (1)认为价值相对; (2)德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分析、辨别和认 清自己的价值,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3)价值观辨析过程由三阶段七步骤组成: 选择——赞赏——行为
(五)完善人格模式:(美)里考纳 1、主要观点 (1)道德教育应以追求儿童完善人格为宗 旨; (2)提出了完善人格三因素理论; (3)提出了12条操作建议对德育工作者有参 考意义。
人格三因素理论
1、道德意识:(领会道德价值观、理解 别人、道德推理、作出决定、自我反 思) 2、道德情感:(良心、自尊心、同情 心、自我控制、谦卑、热爱真善美) 3、道德行为:(能力、意志、习惯)
生活型德育的具体目标是,帮助学生在 日常生活实践中学会按照一定的品德规范去 生活。其目标分解为四个更具体的指标,即 学会品德实践、学会品德体验、学会品德感 悟、学会品德选择。相应地,该模式的基本 框架是:引导-品德实践、引导-品德体 验、引导-品德感悟、引导-品德选择,这 个过程由主导性贯穿,可循环往复。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1、理论假设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 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 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 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
(六)主体德育模式 第一,主体德育模式以师生互动为基
础,由此所建构的师生关系具有平等性、目 的性特征。第二,主体德育模式以主体性原 则为基本原则,在德育过程中,应发挥师生 双方的主体性。第三,主体德育模式以培养 学生的道德能力为目的。第四,主体德育模 式以培育和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为核心。
近年来,具有主体德育模式类型特质的 具体模式还有:自主构建型德育模式、“自主 -选择-养成”德育模式、“自我教育”模式、 “激励参与”德育模式等。
(二)德育模式研究的主要视角
1.坚持“无灌输的道德教育”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突出品德能力的培养 4.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 5.注重道德情感体验
二、当代西方几种主要的德育模式 (一)价值澄清模式
——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不能仅传授某种固定的价值观点,重要 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善于在复杂的社会情 境中作出明智的抉择。
2、主要观点: (1)强调观察学习、榜样学习和强化的作 用; (2)以行动研究为主线,着眼于儿童道德发 展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3)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4)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 展阶段。 (5)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主 张德育应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认识付诸行 动,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发展道德水平。
2、评价
——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具有深远的指导意 义;对确实提高德育工作效率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纽暑,他提出 了为了公民的行动而改变课程的主要注意中 心,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发现、探索和解 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建议学生既要学习有关 课程也要参加社会 活动。
前言
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 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呼唤一种 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德育新模式已成为 当代德育改革的迫切任务。
第十二讲 德育模式 一、德育模式概述
二、当代西方德育模式 三、国内德育模式简介 四、当代 德育模式的人本化趋势
一、德育模式概述 (一)德育模式的概念
德育模式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德育专 家理查德·哈什提出。他认为,德育模式是一 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为过程的 方式,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 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操作办法,主要 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营造关心性体系, 另一方面是指导关心品质学习的具体方式, 主要包括品德践行作业、设岗服务制、道德 游戏、关爱叙事等方式。“学会关心”采取“践 行一体验一认知”的路线。
(二)欣赏型德育模式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基本假设是:道
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 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 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 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让道德学习 在欣赏中完成。
谅别人 ,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 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 道德的社会公民。
教育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关心周围 的人与世界。从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 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自己 的家人﹑朋友﹑同事,关心其他的物种,关 心真理﹑知识﹑学习,也关心自己与自己的 健康. . . . . .
德育模式 ——指在一定的道德教育理论指导 下,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 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道德教育范型。 是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 径等的结合方式。
德育模式包括:关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 育的理论观点,促进道德发展和组织德育过 程的基本原则,以及展开德育过程的组织形 式、活动方式、操作程序、实施策略、评价 机制等。
德育模式综述 (1)各种德育模式虽有差别,然而它们都是当代道 德实践的产物,都是对当代学校道德实践的某一方 面进行了探讨,因而都有其存在的时代背景和研究 的价值。 (2)每一种模式仅仅是对道德的某一方面、某一部 分、某一形式或方法的研究,我们了解的道德流派 越多,就会越清楚全面地把握当代道德的发展 。
(3)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 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 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 (4)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 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 行讨论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四)社会学习模式:(美)班杜拉 认为品德发展是社会实际影响作用的结
果,因而十分注重社会榜样、观察学习等在 激发动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
2、主要观点 (1)体谅关心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归 宿; (2)建立《生命线》和《学会关心》系列教 材及其教师参考书。
3、评 价 (1)从实证研究出发,建立起关心他人,发 展利他主义观念的理论基础,并使其在课堂 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教材《生命线》和《学会关心》别具一 格,内容逼真,对道德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 有启示作用。
2、 评价
(1)忽视道德情感的陶冶和行为习惯的训 练; (2)忽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区别;
(3)认为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顺序固定不 变,否定了可能出现的“倒退”现象; (4)对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的研 究大大推进了人们对道德发展的认识。
(三)体谅关心模式:(英)麦克费尔 认为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体
(二)出发点:满足学生的需要
1.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 2.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
(三)实施途径: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四)实施过程:坚持“无灌输的道德教育” (五)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 学生为中心
3、评价 (1)吸收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和人本主 义的思想,发展行为主义在道德教育中的作 用,在道德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 (2)缺乏对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必要关注, 对认知结构在行为学习中的作用重视不够;
(3)从外在习得的角度研究人格与道德发 展,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改进家长、教师的行 为,完善、优化德育环境有重要作用。 (4)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的理论给学校德育 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5)许多观点尚缺乏进一步的论证,一些实 验的信度也尚存疑问。
12条操作建议 1、教师应成为关心者、榜样和学生的良 师益友; 2、创设教室内部的道德交往; 3、实施道德纪律; 4、召开班会; 5、通过各科教学进行道德价值观教育; 6、利用合作方式进行道德价值观教育
7、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8、鼓励道德反应; 9、教会学生解决冲突; 10、促进对世界环境的关心; 11、建立积极的校内道德文化; 12、学校、家庭和社区配合进行道德价值观 教育。
1、理论假设 (1)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 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 成人的复杂行为; (2)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 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 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3)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 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 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 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
对话性德育模式对“对话”的关注,将有 助于弥补传统德育中的缺失,它对于当前德 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德育对话强调 对话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二,德育对 话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其三,德育对话是人 与人之间的对话,而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四)活动道德教育模式 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中的“活动”,是指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