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资料之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post-modern)

据米歇尔.科勒的考察,这一术语的最早用法可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菲德理科.德.奥尼兹(1934)、达德利.费兹(1942)、阿诺德.汤因比(1947)等人的著述中,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欧文.豪和哈利.列文开始用这个术语来描述现代主义运动的令人沮丧的衰落,自此,批评论争逐渐展开。到了70年代后期,“尽管对究竟是什么东西构成了这一领域的特征还争论不休,但‘后现代’这个术语此时已一般地适用于二次大战以来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了,这种现象预示了某种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从而使得当前成了一个‘现代之后’的时代”。(《“后现代主义”:一种历史观念的概括》)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和斯蒂文.贝斯特说:“正如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那样,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后现代理论,甚至各种立场之间连基本的一致性也没有。相反,通常被笼统地归并到一起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立场──它们彼此之间经常是冲突的──之间的差异,足以使人震惊。在那些接受了‘后现代’或被归属为‘后现代’的理论中,对‘后现代’概念的纷乱使用以及理论上的薄弱,也同样使人震惊。”(《后现代理论》)尽管如此,理论家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说或描述了后现代。

凯尔纳、贝斯特认为“后现代”这个术语不可避免地会引出“时代化”(periodization)的理解,也就是作为历史断代或历史分期的术语来理解。他们指出,前缀“后”(post)本身就意指一种历史顺序,在此顺序中先前的事件被替代,因此在最初的例证中其功能是用作历史分期的术语(参见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转向》);也就是说“所有的‘后’(post)字都是一种序列符号,表明那些事物是处在现代之后并接现代之踵而来”。(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是不赞同这种理解方式的,他说:“‘后现代’或许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词汇,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历史划分’的思想,然而,‘划分历史时期’仍然是一种‘古典的’或‘现代的’理想。”但是,他还是难得脱离一种“时代化”的说明。他说:“我们的工作假设是:随着社会进入被称为后工业的年代以及文化进入被称为后现代的年代,知识改变了地位。这种过渡最晚从50年代末就开始了。它对欧洲来说标志着重建的结束。”(《后现代状况》)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则将“后现代”视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或文化特征,他概括了“后现代的以下构成性特征:新的无深度感,它在当代‘理论’和一个全新的形象文化或幻象文化中得到了延续;随之而产生的历史感的衰弱,不仅是指我们与公众历史的关系,而且关乎我们个人的时间感的新形式,这种时间感的‘精神分裂症’结构(按照拉康的说法)将决定时间型艺术的新型句法;一种全新的情感基调──我将称之为‘紧张感’──我们最好把它作为向更为古老的崇高论的回归来把握;所有这一切与一种全新的技术结成深刻的构成性关系,这种技术本身就是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形象。”

利奥塔则以为“后现代”一词表述的是“有关最发达社会里的知识状态”。在他于1985年出版的《公正游戏》的一个脚注这样写道:“提议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作出区分……后现代(或多神教)指的是这样一种文学和艺术状况,没有指定的读者,也没有起规范作用的理想典范,在这种情况下,价值通常是通

过实验过程来量度的。或者,用更戏剧化的语言说,在这种情况下,价值是根据感性和思想的材料、形式及结构被歪曲的程序来度量的。后现代并非取其历史分期上的意义。”在这里利奥塔第一次使用了后现代一词,继而在《后现代状况》中,利奥塔明确用后现代来指称“高度发达社会的知识状况”:“我决定用后现代这个词来描绘这种状况。这个词目前正流行于美洲大陆上的一些社会学家和批评家那里,用来指称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科学、文学、艺术等游戏规则之转变而出现的文化状况。”具体地说:“后现代应当是这样一种情形:在现代的范围内以表象自身的形式使不可表现之物实现出来;它本身也排斥优美形式的愉悦,排斥趣味的同一,因为那种同一有可能集体来分享对难以企及的往事的缅怀;它往往寻求新的表现,其目的并非是为了享有它们,倒是为了传达一种强烈的不可表现之感。后现代艺术家或作家往往置身于哲学家的地位:他写出的文本,他创作的作品在原则上并不受制于某些早先确定的规则,也不可能根据一种决定性的判断,并通过将普通范畴应用于那种文本或作品之方式,来对他们进行判断。那些规则和范畴正是艺术品本身所寻求的东西。于是,艺术家和作家便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从事创作,以便规定将来的创作规则。所以,事实上作品和文本均具有了某个事件的众多特征;同样这些特征对于其作者来说总是姗姗来迟,或者说,构成同一事物的那些因素,即它们的被写进作品中,它们的形象表现总是开始得太快。后现代(post modern)必须根据未来(post)的先在(modo)之悖论来加以理解。”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

“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宏伟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依据。与这些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它把世界看作是偶然的、没有依据的、多样的、易变的和不确定的,是一系列分离的文化或者释义,这些文化或者释义孕育了对于真理、历史和规范的客观性,天性的规定性和身份的一致性的一定程度的怀疑。某些人主张的这种观察方法有其现实的物质条件:它源自西方向着一种新形式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向着技术应用、消费主义和文化产业的短暂的、无中心化的世界的转变,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服务、金融和信息产业压倒了传统制造业,经典阶级政治学让位于一种‘身份政治学’的分布扩散。”(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

至于米歇尔.福柯在他有限的涉及后现代性的论述中则把后现代性和现代性之类均视为一种“态度”:“我知道,人们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时代,或是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的总体来谈论;人们把现代性置于这样的日程中:现代性之前有一个或多或少幼稚的或陈旧的前现代性,而其后是一个令人迷惑不解、令人不安的‘后现代性’。……我自问,人们是否能把现代性看做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一个时期。我说的态度是指对于现时性的一种关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的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它既标志着属性也表现为一种使命。当然,它也有一点像希腊人叫做ethos(气质)的东西。”(《何为启蒙?》齐格蒙特.鲍曼的论述似乎是对这一“态度”所作的解释:“后现代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