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与法治课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综合
XueKeZongHe
教师·TEACHER
2019年4月Apr.2019
091
一、引言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思维活动是核心。良好的师生思维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批判性思维恰恰是这种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视发展学生智力素质忽略对中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的弊端。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二、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国外学者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用来指导反省自己信念和行为的理性思维。国内学者钟启泉教授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1]
综上而言,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科学、辩证、理性、反思性思维,是一种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高级思维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一)信息社会学生发展的要求
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知识和信息呈爆炸性增长,人们借助通信技术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以知识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纷繁复杂,一些有毒有害的信息在网络上泛滥成灾。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育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保护和自控能力弱,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伤害。因此在进行信息的获取、筛选、运用时则需要学生具有审慎的态度、批判性思维,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迷失在泛滥的信息之中,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人的现代化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建立真正的现代化国家,必须以教育现代化为支撑,以人的现代化为前提。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有民主法治精神、科学理性精神,自主乐观、进取创新的现代人[2]。批判性思维正是科学精神、理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可见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更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缺乏创新思维,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工作,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创新国家的实现离不开大量的创新人才,这就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学中还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思维能力培养的弊端。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原动力和基础,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乏,不仅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国家和民族创新战略的实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人的现代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的需要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目标中教师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达成,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不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多变的特点,价值观则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体现。但近年来一些实用和功利的价值观却是一股潮流,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如友善、诚信、文明、公平正义被人们忽略。这一现象在学生身上也有所体现,例如不断闯入公众视野的
浅析道德与法治课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杨伦峰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国家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文章立足于课堂教学,阐释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杨伦峰(1977—),男,江苏苏州人,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2-0091-02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现代化;质疑;思辨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江苏 苏州 215159)
学科综合2019年4月
092
校园欺凌事件。校园欺凌给被欺凌者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一部分被欺凌者有时会发生恶逆变化,成为欺凌者和帮凶。对那些旁观者而言,也往往会明哲保身,或不自觉地加入欺凌行列。对欺凌者而言,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受到法律的严惩。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部分学生从“利己”主义出发,不会辩证全面地思考问题,不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辩证的思维,对学生学会辩证看待人际关系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不如物理、数学等自然学科的内容有权威性、客观性、统一性,导致了对政策、理论、观念、主张的理解和接受经常会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价值观的冲突碰撞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凭借着自己的权威,把教育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对教育内容进行质疑批判、理性分析,或者寻求价值冲突的调和策略,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因此,批判性思维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必需品。
四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一)营造民主课堂,鼓励学生质疑
明代人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则思、思则学”,质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有质疑才会批判,所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从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质疑开始。课堂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渠道。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民主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地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而不是被嘲笑、挖苦、批评。在观点碰撞和思想交流中探求事物的真相,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质疑不是怀疑一切,更不是漫无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对教材知识和标准答案的不合理、不完善处进行质疑。例如,“家的意味”这一课的教材认为: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但教材却忽略了近年来社会上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现实状况,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觉得没有在一个完整的家庭里,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的温情。同时在再婚家庭中,少年儿童被虐待的新闻屡见报端,对未成年人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过程中,可以引导提问:是不是所有家庭都充满爱?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书本知识,根据已有生活实践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避免对书本知识的盲目跟从。这样,学生才能在独立思考、做出决策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
(二)注重合作互动,培养思辨能力
青春期的初中生生理发展迅速,在某些方面已经具备成人的特征,但是心理发展速度相比生理发展速度而言相对较慢。其心理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全面、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导致其在生活和学习中看问题容易主观化、简单化,做事情容易走极端。因此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就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用批判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达到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目的,就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例如,在讲授“遵守规则”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
用以下教学方法。举例:2017年3月26日,杨某持票乘坐G7248次列车由苏州至南京南站,该次列车于15时22分到达。15时43分,D3026/7次旅客列车沿21站台以约37公里/小时的速度驶入车站。杨某在列车驶近时,由22站台跃下并进入轨道线路,横穿线路奔向21站台。结果被进站的D3026/7次列车夹在1号车厢与站台之间。事发后列车停运,马上报警,消防车及120救护车及时赶到,经确认男子已经死亡。另查明,杨某未持有当日D3026/7的车票。 死者,杨某,1990年生,重庆人。事发后,死者父母将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站告上法庭,认为列车司机没有及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铁路公司未尽到安全防护、警示的义务为由,诉请其承担百分之八十的赔偿责任。布置任务一:收集相关材料。学生自己提出相关问题:①杨某之死是谁的错?②杨某为何这样做?③车站有没有管理不完善的地方?④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⑤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如何做?布置任务二:分组讨论你最感兴趣的两个问题。布置任务三:你的答案变化轨迹(答案坚定、抛弃、完善的原因)。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为证明自己的答案积极找材料、找依据,为驳斥对方的观点举例说明,观点碰撞、冲突、融合,对话精彩纷呈,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质疑合理,论证严谨,解决问题的措施切实可行,在这样对话思辨的过程中,达到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三)融入生活实践,强化身体力行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便是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反对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育中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思考,还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社会生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一些社会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地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判断、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其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例如,网络众筹该不该转发、捐款?集体闯红灯能不能随大流?对地铁站的乞讨者要不要施以援手等。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反思性思维,反省自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反省自己的生活。例如,如何处理与老师、父母、同学的关系,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考试诚信等。融入生活实践,身体力行打牢批判性思维的根基。
五、结语
总之,批判性思维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建设创新型国家都至关重要。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师,可以从鼓励学生质疑、思辨做起,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参考文献:
[1]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
2002(1):34-38.
[2]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
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06(1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