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地貌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岗岩地貌景观
以不同的岩石为基础发育而成的地貌景观是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如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石灰岩岩溶地貌,以福建武夷山为代表的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以湖南张家界为代表的砂岩峰林地貌,以黑龙江五大连池和四川峨嵋山为代表的火山岩地貌,以黄山、华山、泰山为代表的花岗岩地貌。
对于旅游资源来说,在这些岩石地貌中,最具重要性和普遍性的还要数花岗岩地貌。
我国相当多的名山是花岗岩组成的,除上面已提到的黄山、华山、泰山外,还有湖南的衡山、安徽的九华山、天柱山、青岛的崂山、鞍山的千山、西安的骊山、宝鸡的天台山、山西的北武当山、北京海淀的凤凰岭、天津的盘山,浙江的普陀山,福建的太姥山、厦门的万石岩、鼓浪屿、泉州的清源山、广东的罗浮山、湖北的九宫山和河南的鸡公山、石人山、白云山、嵖岈山等。
尽管我国花岗岩分布相当广泛,花岗岩地貌作为一种构造岩石地貌,在自然地理和地貌学中都得到了一定的研究,但限于研究目的,对研究花岗岩地貌的发育过程与旅游资源的关系、花岗岩地貌中旅游景观的分类等问题的研究到目前还很有限。
本文将从这两个问题入手,根据笔者的有限了解,谈谈自己的认识。
1.花岗岩地貌的形成阶段
花岗岩是深成的岩浆岩,它是由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上升失热冷凝而成。
其凝结的部位,一般都在地下3Km以下。
要使地下深处的花岗岩出露到地表并形成山岳地貌形态,这个花岗岩岩体必然处于造山带中。
由于造山带的岩石不断的上升,并不断地受到剥蚀,才有可能使地下深处的岩体出露到地表。
因此,位于造山带是花岗岩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
花岗岩岩浆冷凝成岩并隆起成山,大致可分为以下的阶段:
1.1冷凝成岩和深埋阶段花岗岩岩浆从地下深处向上侵入,到达地壳的一定部位而冷凝结晶,形成岩体。
在冷凝结晶的过程中体积要发生收缩,从而在花岗岩体中产生裂隙,这种裂隙地质学中称之谓“原生节理”。
花岗岩中的原生节理一般有三种近于相互垂直的方向,三个方向的节理把岩体切割成大大小小的近似的立方体、长方体。
这些节理裂隙往往被水溶液充填,有些则在以后的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育成为断裂构造。
1.2上升到接近地表风化阶段花岗岩体一般形成于造山带,造山带地壳的厚度一般都比较大,这些部位的地壳呈楔状插入地幔中,由于地幔的浮力,决定了这个部位的地壳必然长期处于上升状态。
上升就会不断受到侵蚀,使花岗岩岩体越来越接近地表。
花岗岩体接近地表,地下水作用增强。
在地下水作用下,花岗岩中的主要矿物长石变成了粘土矿物。
这种变化最易发生的部位是被原生节理切割成的立方体、长方体的棱角处。
久而久之,受原生节理切割而成的立方、长方形的块体,就变成了一个个不太规则的球体,球体的周围被由花岗岩风化的粘土和砂粒所包围。
地质上将这个过程称之为“球状风化”,将形成的球状岩块称之为“石蛋”,将含有石蛋的松散的砂土层称之为“风化壳”。
花岗岩是由几种
矿物组成并含大量的易风化的长石,因而是一种较易风化的岩石。
在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能形成很厚的风化壳。
(图1b)
1.3出露地表并慢速上升阶段花岗岩体上覆岩石被全部剥离,而出露地表后会继续上升,如果处于上升速度较慢的阶段,那么花岗岩体会隆起成为低矮的丘陵。
在这种情况下,花岗岩风化壳中的松散的粘土和砂粒会经地表流水冲刷而被带走,粗大的石蛋则会残积在原处。
如果地处湿热的气候带,在很厚的风化壳中石蛋会相互垒砌起来,并形成石蛋垒砌而成的山丘。
石蛋在出露到地表后,经日晒雨淋,表面层层剥落,继续变圆变小。
地貌学上将这种地貌形态称之为“花岗岩石蛋地貌”。
厦门植物园所处的万石岩就是这种地貌的典型。
1.4出露地表并快速上升阶段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快速上升成为高峻的山峰,流水的侵蚀冲刷能力增强,将花岗岩基岩上的风化壳并石蛋几乎全部冲刷掉,流水继续沿近于直立的节理、断裂冲刷、下切,将花岗岩体切割成一个个陡峻的山峰,只有在很少的山峰顶部还残留有石蛋。
地貌学将这种地貌形态称之为“花岗岩峰林地貌”,黄山、华山就是这种地貌的典型。
有的文章认为导致花岗岩地貌的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花岗岩原生节理的方向。
垂直节理发育,则形成花岗岩峰林地貌,水平节理发育,则形成花岗岩石蛋地貌。
而笔者认为,花岗岩体均发育有垂直节理和水平节理,形成不同地貌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上升速度,次要原因在于气候条件。
如果上升速度大于风化速度,则风化壳被剥蚀掉,地表流水沿垂直节理侵蚀,则形成峰林地貌;如果上升速度较慢,风化壳中的石蛋得以部分保存,则形成石蛋地貌。
2.花岗岩地貌的旅游景观
在旅游地学上,对石灰岩岩溶地貌的旅游景观作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和描述,而对花岗岩地貌的旅游景观的分类描述则很不够,笔者将试图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将花岗岩地貌旅游景观作如下分类。
2.1石蛋及其垒砌造型花岗岩球状风化形成的石蛋,虽近于球状,但形态各异,分布于山巅溪涧,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成了旅游区的重要景观和神话、传说的源泉。
如嵖岈山的“天下第一猴”和飞来石、黄山顶部的猴子观海、华山西峰顶的劈山救母石、福建平潭岛南寨石景区的骆驼石、神龟石、鸳鸯石和海南岛的鹿回头等。
福建厦门、漳浦等地是观尝花岗岩石蛋地貌极佳的地方。
厦门的
24景中与石蛋地貌有关的就有13景。
由石蛋构成的风动石奇观,在漳浦就有十多处。
天津的盘山分为上、中、下三盘,中盘以石取胜,有悬空石、晾甲石、将军石、夹木石、天井石、蛤蟆石、蟒石等八石胜景,而这八石也都是石蛋构成。
石蛋垒砌造型,也是花岗岩地貌旅游景区的重要景观,例如鸡公山顶的雄鸡、嵖岈山的八戒醉酒和双猴望月、平潭岛上的海潭天神等。
2.2石柱、孤峰及峰林当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处于强烈上升时,流水沿垂直节理裂隙下切,形成石柱或孤峰,石柱、孤峰丛集成为峰林,如黄山的妙笔生花、嵖岈山的定海神针。
石柱和峰林造就了花岗岩山地雄伟挺拔的气势。
与石灰岩岩溶地貌的石林相比,花岗岩峰林显得更为雄伟壮观。
如黄山切割深达500—1000米,形成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70多座。
华山则是东西南北中五峰对峙局面。
另外,天柱山的天柱峰和九华山的观普峰也都非常典型峰林地貌。
2.3绝壁、陡崖当花岗岩体中或边缘发育有断裂构造时,由于断裂带岩石破碎,抗风化能力变弱,或由于断裂的抬升,在花岗岩体的周边或内部产生悬崖绝壁。
另外,流水沿直立节理冲刷,也会产生高差较小的陡崖。
绝壁和陡崖为花岗岩地貌增添了险的美感。
这一点在华山体现最为明显。
华山之险,名冠群山,是因为华山四周均是绝壁,从东峰沿长峰至石楼峰更是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崖壁,被称之为“华山仙掌”。
在峰林地貌发育或较为发育的花岗岩山地,绝壁和陡崖与峰林均会相伴而生。
2.4一线天当流水沿花岗岩体中近于直立的剪切裂隙冲刷下切时,形成近于直立的沟壑,沟壑越来越深,形成两壁夹峙,向上看蓝天如一线,人在其中穿行必须侧身而过,有被挤扁的感觉,这就是一线天。
我国花岗岩山岳,如黄山,九华山,华山、太姥山、天柱山、嵖岈山、千山和平潭岛的将军山等,都有一线天景观。
2.5 洞穴、石窟花岗岩是不易溶解的岩石,因此不能形成在石灰岩地区常见的溶洞。
但雨水沿花岗岩体内断裂冲刷,断裂上盘岩块的崩塌,能形成不规则的堆石洞。
另外,石蛋地貌发育的地区,石蛋间的空隙也可以构成岩洞。
在海岛,花岗岩在海浪冲刷下,形成的海蚀地貌中也会有洞穴。
花岗岩山地的洞穴,不可能象石灰岩岩溶地貌中的洞穴那样曲折幽深,也不可能有石笋、石钟乳出现。
如
黄山的水帘洞、莲花洞、鳌鱼洞,崂山的白云洞、明霞洞,太姥山的璇矶洞,罗浮山的朱明洞,嵖岈山的万人洞等。
2.6 泉、温泉、矿泉“自古名山多聚泉”,泉是花岗岩山地的重要旅游景观。
著名的有崂山的矿泉、黄山的温泉和骊山的温泉等。
花岗岩一般含有极少量的放射性元素。
因此,从花岗岩中流出的泉水一般均含有少量的对人体有益的放射性的氡气,这些泉水可饮可浴,不仅是重以的旅游资源,也是宝贵的水资源。
2.7 瀑布我国的花岗岩地貌大多出现在雨水充沛的东部地区,山高水高,所以在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或较为发育的山岳地区,一般都有瀑布出现。
如黄山的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崂山的靛缸瀑布、龙潭瀑布,太姥山的龙并瀑布和九龙祭瀑布,九华山的桃崖瀑布、织绵瀑布和龙池瀑布,罗浮山的白漓瀑布、白水门瀑布和黄龙洞瀑布等。
2.8松林我国的花岗岩地貌大多处于亚热带和温带,加之花岗岩风化的土壤富含钾质,适于松树的生长。
我国的花岗岩山地,大多生长有繁茂的松林。
松与石和峰巧妙的结合,成为花岗岩山地重要景观,如黄山的妙笔生花。
黄山“四绝”中的第一绝就是奇松。
在黄山的悬崖绝壁上长着仪态万千、造型天然独特的黄山松,黄山有“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之美誉。
盘山三盘中的上盘以奇松取胜。
华山松直立挺拔,为华山增色不少。
许多景区,则根据松树的形态,拟人、拟物
命名,如迎客松,送客松、望人松、少女松、黑虎松等,为该区的旅游增添了许多情趣。
2.9摩崖石刻花岗岩岩石块体较大,沿节理面能出现较大面积的平面,硬度适中,抗风化能力较石灰岩强,是摩崖石刻的好地方。
加之花岗岩地貌名山荟萃,名胜古迹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常游览光顾。
因此,摩崖石刻是花岗岩地貌区常出现的人文旅游景观。
如泰山的摩崖石刻有1018处,泉州的清源山有600多处,黄山、天柱山有200多处,崂山,九华山,太姥山的摩崖石刻也随处可见。
这些摩崖石刻显示了这些名山丰厚的文化沉淀,同时也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3.结束语
花岗岩地貌是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其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出来。
花岗岩地貌中奇峰异石、流泉飞瀑,均是自然天成,是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介绍花岗岩地貌的发育过程和规律,向游客传输科学知识,是旅游工作者和导游的责任。
现今的导游词在讲述花岗岩地貌景观时,往往是以人为杜撰出来的传说、神话代替了科学知识,以趣味性压制了科学性,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神灵寨景区地处熊耳山北麓,距市区84公里,面积约53平方公里。
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8%,景区内有植物3000多种、动物300余种,大小景点160余处。
除了花岗岩石瀑群外,整个景区山峻、峰奇、石怪、水秀、泉清、林茂、竹修、径幽,风景如画。
这里有美丽的山水风光,还有深厚的历史、宗教、民俗、科普等文化内涵。
2001年,神灵寨景区开发建设,2003年正式营业,先后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被定为中国林科院科研基地、中国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等。
漫步神灵寨景区,除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美景外,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有各种人性化服务设施:300多块中英文对照的标志牌、导览图分布在景区各游览线路上,游客所在位置、景点介绍和下一个景点的名称等一应俱全,游客凭着这些导览图和标志牌,便可畅游景区;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除了医疗室、邮政所、特色旅游品商店外,还设有手机充电器,以备游客需求;景区内分布着45座生态公厕,要么用竹子做材料建设,要么外观为竹子形状,和景区内的茂林修竹浑然一体。
这些仅仅是神灵寨景区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所做工作的一部分。
今年以来,景区还投资150万元,完成了地质博物馆建设及布展工作;完成了12公里通往景区公路的建设及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工程;按照“贴近生态、舒适安全”标准,修建铺设了11.5公里的游览步道,将各个景点串联形成游览环线;累计修建1.6米宽的游步道1800米、1.1米宽的天梯650米、栈道800米等。
景区融入民营资本1000多万元,建有神灵山庄宾馆、紫竹园宾馆及15家农家宾馆和5个环线步道服务小区,使景区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