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1. 引言
在传统的研究中,隐喻只是一个文学工具和修辞方式,即打比方,只被广义地用于指代形象化表达。
结构主义语言学更是将隐喻视为一种边缘现象。
在后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隐喻成为一个核心部分。
隐喻不再被当作对语言能力的选择规则的违反,而是变成了通过更基本、简单和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复杂和抽象事物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方式。
隐喻不再是一个多余的装饰品。
在任何语言中,隐喻本身即是一部分意义。
若将其转述必然会损失意义。
这种属性决定了隐喻意义翻译的必要性。
自从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理解为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和结构,隐喻就开始成为语言的普遍原则,也是建构经验的基本模式。
这一认知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对隐喻意象的理解和翻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 隐喻翻译
正因为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认知语言学家才认为它们是赖以生存的东西。
在纽马克看来,文本翻译的中心问题是翻译方法的选择,而其中最重要的具体问题是隐喻的翻译。
由此可以看出隐喻翻译的重要性。
2.1隐喻的可译性
隐喻带有高度的文化特性和美学效果。
它的主要功能是使读者感到惊讶。
翻译隐喻时,如果不能保留出人意料的效果,或某些文化因
素阻碍了效果的传达,那么该隐喻翻译是不成功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源语和目的语在认知过程的相似及重合程度决定了隐喻的可译性。
隐喻传达的信息量越小,结构越简单,源语和目的语的映射一致时,该隐喻就越容易翻译。
反之亦然。
2.2隐喻翻译的分类
隐喻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
名词或成语式短语在汉语隐喻里最为常见,而很少为动词。
在英语中,最常用的隐喻表达形式仍然是名词。
但动词表达的隐喻却常见的多。
按照活性和强度,隐喻可分为死隐喻,创新隐喻和处于两者之间的库存隐喻。
这三类是最易于辨别的,也被认为是在"翻译分析方面仍然最实用和最全面的描述"。
下面将集中于隐喻翻译这一方面逐一分析这三类隐喻。
2.2.1死隐喻翻译
死隐喻是失去了意象的隐喻,通常不会被人们注意。
例如"抓住机会","打破僵局",这两个短语都是用具体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抽象的思维活动,但几乎不会有人联想到有关的身体行为。
死隐喻已经被词汇化了,其意义相当确定,通常被列入词典定义。
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来看,死隐喻其实就是基本的概念隐喻。
它们是从直观具体的感知到抽象概念域的映射。
如英语中的"the legs of a table"、"let's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汉语中的"脸面"、"圈套"、"把握"、"衰败"等。
死隐喻的活力已基本消亡,不会构成任何翻译问题。
然而,当一个死隐喻重新"复活",被注入了一些新的生机和活力,其隐喻意象突显出来,就成为翻译中应该考虑
的因素。
例如:
(1)a. Fools grow without watering.
b. 傻瓜不用教。
(Fools need to be watered.)
c. 傻瓜不用浇。
(Fools need not to be watere
d.)
d. 傻瓜不浇自长成。
(Fools grow by itself without being watered.)
(1)a中的英语谚语是一个明显的隐喻,在翻译时应保留它的映射关系。
而b的译文完全删除了其中的隐喻映射,把生动的谚语译成了非隐喻性的,显然忽视了它的概念化方式所具有的意义。
c在保留映射关系和隐喻意象方面要进步的多。
用"浇"字使原本隐含的映射立即显现出来。
而且巧合的是"瓜"这一植物形象正好与浇水的意象完全一致。
在这方面,d不仅保存了植物和浇水的形象,还保存了生长这一过程,达到了概念和意象、内容和结构上的最大化的忠实。
这个例子说明在翻译死隐喻时,译者应尽力保留死而复生的隐喻,通过唤起一个死的隐喻来复现源语中的活的隐喻。
2.2.2 库存隐喻及其翻译
库存隐喻是未因过度使用而消亡的隐喻。
虽然相对固定,但与死隐喻一样:两者都是由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而形成。
人们对库存隐喻能够感受到相对更大的隐喻强度,可以从意象的突显程度来辨别:如果意象能被明显的感知到,就可能是库存隐喻,反之则可能是死隐喻。
库存隐喻是词汇化了的,而词汇化了的短语式隐喻,原则上都是
成语。
例如,在"On all such occasions, the king stands in the wings, oiling the wheels of
diplomacy." 这句话中,划线的两个短语既是成语也是库存隐喻。
所以库存隐喻的翻译与成语翻译密切相关。
理想情况下,应译为目的语中对应的库存隐喻。
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共有的词汇化隐喻意象。
如例(2):
a. They can hardly keep the pot boiling.
b. 他们几乎揭不开锅了。
然而,汉英两种语言由于不同的文化模型导致概念上不一致,造成了一些库存隐喻翻译的困难。
例如(3):
a. What is your choice when inflation is slowly eroding the value of your nest eggs?
b. 通货膨胀正在慢慢蚕食你的储备,你将如何应对呢?
在英语中,"nest egg"指"巢中保存的引诱鸟儿在此产蛋的蛋"。
实际喻指"用做储备的一笔钱"。
汉语中没有把储备比喻成蛋的说法。
因此无法译成汉语中一个现成的对应的隐喻。
这种特定文化中的隐喻意象因在目的语中没有相同的认知,无法达到原文和译文意象喻体的契合,通常会造成翻译问题。
绝大多数库存隐喻都是成语,成语必然要涉及文化要素。
而中国文化对一个意象的相关联想,可能是英语中没有的。
如例(4):
a. Are you willing to lend me some money 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b. 你愿意借给我点儿钱帮我渡过难关吗?
狗是说明英汉文化差异的常见例子。
汉语中如"走狗"、"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隐喻表达,都能看出人们对这种家畜的贬抑态度。
而英语文化中人们对狗却传达着喜爱的价值倾向。
如"luck dog"(幸运儿)、"like a god with two tails"(非常高兴)、"dog-tired"(筋疲力尽的)。
此类建立在特定文化认知模型上的隐喻形象通常会造成翻译问题。
2.2.3创新隐喻及其翻译
创新隐喻由纽马克提出,是带有强烈的力量的隐喻。
它给人们带来非常显著的意象传达的效果。
有关它们的翻译,Schaffner认为应从概念层次上去解释和翻译:如果译文的表达可以对等的保留原文隐喻表达中的概念隐喻,则翻译是成功的。
例如:
(5)Though a translation may be like old wine in new bottles or a woman in men's clothing, the results can be both tasteful and alive.
此句中包含两个隐喻意象---"新瓶中的老酒"和"身着男装的女子"。
按Dickins(2005)的划分方法,它们属于"图式化"创新隐喻,根源于?容器?隐喻。
即?词语是容器?(WORDS ARE CONTAINERS), 其他两个(tasteful 和 alive)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引申。
由于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普遍性,这句英语隐喻可以完整的转换为对等的汉语隐喻:
虽然一篇译文可能像装入新瓶中的老酒,或似身着男装的女子,但是
酒仍不失其醇,而女子仍不减其风韵。
有些非图式化隐喻创新试图通过打造一种美学效果使人印象深刻。
这种冲击效果引人入胜的作用是翻译中需要保留的。
而语言和文化因素又常成为翻译这种效果的障碍。
如例(6):
a. She washed us in a river of make-believe, burned us with a lot of knowledge we didn't necessarily need to know. Pressed us to her with the serious way she read, to shove us away at just the moment, like dimwits, we seemed about to understand. 下面是《高级英语》教师用书上提供的译文:
b. 她对我们灌输一大堆编造的事物以及我们不需要掌握的知识。
她严肃地强迫我们听她读书,又正好在我们两人像傻瓜一样,看上去似懂非懂的时候把我们挥之而去。
这个译文明显与原文不对等。
前两个"washed..."和"burned..."创新隐喻被译成一个死隐喻"灌输"。
原有隐喻强烈的力量和效果几乎不复存在。
而且,"pressed"译成"强迫"一词,成了非隐喻性的。
由此可见,英语中有些创新性隐喻不属于汉语可用的概念化方式。
这可能是造成某些创新隐喻不可翻译的原因。
这种局限性还有待译者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3. 结语
隐喻体现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的基本认知模型和概念化方式,操纵着人们的思维及语言的使用。
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构成了语言之间的可译性基础。
而不同语言的使用者由于认知体验的差异又会
导致翻译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认知隐喻学作为一个成熟的理论模型,对描述翻译、解释译者的翻译行为、评价翻译效果的研究中提供了一些全新的发现。
它指出,由于认知过程对人类而言是共同的,所以,规律性的意义扩展模式是必然存在的,并在各种语言中都发挥着同样的作用。
当然,对超越语言的隐喻的翻译研究,还应建立在基于语料库的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 叶子南. 认知隐喻与翻译实用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05.
2 丁国旗. 死隐喻及其翻译?J?. 外国语言文学, 2009.9
3 刘法公.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258-259.
4 刘冰泉. 张磊.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J?. 中国翻译,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