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凝血与抗凝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首页
第_1_次课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章、节)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病理生理学》(第六版,金惠铭、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熟悉机体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的基础上,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发展过程和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有全面的认识。
1.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2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3熟悉机体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及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
4熟悉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5 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分型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使用CAI课件,采用图表结合举例、提问及启发等形式授课
1.概述------------------------------------------------------ 20 min
机体的凝血功能、抗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及其功能
2.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20 min
凝血因子异常、抗凝因子异常、纤溶因子异常、血细胞异常及血管的异常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80 min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 5min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因和发病机制--------------------------- 30 min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5 min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分型----------------------------- 10min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30 min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自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难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㈡血栓形成倾向
1.凝血因子增多
某些病理状态(如肥胖、吸烟等)
凝血因子基因改变(基因多态性)
2.抗凝因子减少
包括抗AT-III减少或缺乏、蛋白C和蛋白S缺乏
原因:获得性缺乏(合成减少、丢失和消耗增多)遗
传性缺乏APC抵抗
3.纤溶功能降低
4.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5.血细胞增多等
小结: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结果是出血或血栓形成,它们可以是由上述某一种因素引起,也可以是多种因素引起。一种疾病或病理过程中可以是单纯出血或血栓形成,但也可以两者兼有,例发DIC。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㈠DIC的概念
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㈡DIC病因和发病机制
1.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入血,启动凝血系统严重组织损伤及坏
死等
!
大量TF入血
!
皿a-TF复合物
!
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
大量凝血酶激活举例说明(7 min)
举例说明APC抵抗的机理
联系前面提示式讲解
从小结引出DIC
5min
强调DIC发病关键是凝血酶增加,其主要特征的凝血功能失常,即凝血功能先增高后降低,DIC时不仅有血栓形成,且有出血
30 min
举例说明
富含组织因子的组织
联系外源性凝血系统提示式讲解其致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