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我国抗衰老研究的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讲:论述我国抗衰老研究的历史
主讲题材:议述中国抗衰老研究
主讲单位:医学美容教育网
时间:2014年12月09日下午
地点:公开场所
背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伊始,便有科学研究人员开始利用一些科学手段进行一般性的有关机体衰老的研究。

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有关衰老的系统研究就逐渐形成了体系,从机体形态到生理功能、物质代谢等多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试图全面了解机体衰老的变化规律,之后兴起的分子生物学在此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填充了“衰老学”的细胞、分子等微观层面的研究空缺。

当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国亦开始开展有关衰老机理的实验研究。

人类关于衰老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甚至在公元前就已经着眼于对“延年益寿”的方法探寻。

据权威资料记载,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伊始,便有科学研究人员开始利用一些科学手段进行一般性的有关机体衰老的研究。

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有关衰老的系统研究就逐渐形成了体系,从机体形态到生理功能、物质代谢等多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试图全面了解机体衰老的变化规律,之后兴起的分子生物学在此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填充了“衰老学”的细胞、分子等微观层面的研究空缺。

当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国亦开始开展有关衰老机理的实验研究。

一、不是追寻“长生不老”,只是希望改善衰老状况
“长生不老”对于当今的世人来说,它一定是个神话,即使它能够实现,也有不少人会反问,为什么要一直活着。

人们在对待这个问
题时,并不是单纯的字面理解,更多的人只不过是想在生命晚年,可以拥有良好的精神、生命质量,以此来“享受”生命后面的时光。

从当今社会上热门的几个“衰老”理论中可以看出,恢复细胞的增殖能力、清除细胞中的有害代谢物、清除掉“衰老细胞”等是使机体延缓衰老的有效途径。

而这些方法毕竟还不是完全成熟的,正像大多数研究者担心的那样:“人类对寿命干预的医学生物研究让人无法确信的原因是无法界定各类干预因子的延寿效应,多数情况下的迫不得已的办法是用低等物种的资料,傍证人体效应。


“抗衰老”这个名词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久,没有人将其真正的加以定义。

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对它都有不同的看法。

但在基因还没有被发现的过去,不管是哪种方法,人们加以利用的目的只是想要去改善衰老带来的“不适感”。

直到基础医学发展后的今天,尤其是染色体被发现的那天,人类关于“返老还童、长生不老”的愿望才有了一点切实的感受。

所以要说“抗衰老”真正的发展历史,恐怕就是流行于世的这几个“衰老”理论的发展史。

二、衰老理论发展史
1、端粒理论
20世纪30年代,McClintock B和Muller HJ这两名遗传学家发现了染色体的末端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的性质。

Muller将它定义为“telomere”,这是由希腊词根“末端”(telos)及“部分”(meros)组成的。

而关于端粒丢失同衰老的关系理论则是由Olovnikov博士于1973年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端粒的丢失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与端粒相关的基因发生了致死性的缺失。

而据中新网10月5日电,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 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共同获得该奖项。

他们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

2、自由基学说
由美国科学家哈曼(Harman)博士在1956年提出的“自由基理论”是当前“抗衰老”领域广泛接受的衰老理论之一。

由于该学说已在前文详细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3、生物分子自然交联学
生物分子自然交联学说是一个阐述生物生长、发育、衰老及其分子机理和相互关系的学说。

由我国科技工作者张先凡先生提出,其阐述这一学说的主要论文“试论生物表型变化与分子交联”发表于《生
物科学进展》,此后曾参加1998年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在学术界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4、DNA损伤和线粒体DNA损伤学说
1980年由Miquel和Cowoker提出,有学者认为它是细胞衰老与死亡的分子基础。

另外,还有衰老的基因学说、生物膜损伤学说、染色体突变学说、差错学说、内分泌学说、中医学说、激素学说等学说相继提出,这些学说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对衰老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当前,世界各国医学和生物学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研究,在“衰老“领域的各学科研究已经同时在理论和应用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例如,干细胞等基因、细胞以及分子层面的试剂的研究应用。

各个学科的“抗衰老”研究由于着眼不同,互相之间存在“分歧”与局限。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学科间的交融必然会带来“抗衰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医学在“延缓衰老,改善衰老状况”,可以称得上有绝对的发言权且自成一体。

从《黄帝内经》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称的“上古三坟”中就可以看出,祖国医学的沿承脉络中有关人体随时间发展而产生的变化以及古人为此而做出的努力贡献。

进入21实际以来,国际上的生物科技的发展同样带动着我国该领域的进步。

至此,中国的医药生物体系兼容吸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有关“生命奥妙”的文化特征。

三、医典众多,自成体系
我国历史自有记载以来,可以算得上的比较完整的,虽然期间不乏一些优秀文化的丢失。

但就中医来说,从炎黄时期的《内经》到当下与西方医学的融合,众多的医药典籍展现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医药生物体系的特征。

在3000多年殷商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关于疾病的记载。

周代对于疾病“望闻问切”及“针灸、手术”等的诊治体系就已使用。

而在秦汉时期形成的,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黄帝内经》更是奠定了祖国医学的传统体系。

其中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言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滋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则齿发去”。

正是这样的阐述,确立了“肾”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得到了中医学界广泛的认可,之后中医发展的“抗衰老”脉络中“补肾法”被作为中医最重要的抗衰老治法而传续下来。

如同西方医学对人类“基因”的描述,“肾气”在中医学中被看作为“先天性的、对衰老进程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在其他中医典
著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点,如《医学入门》中有言:“人至中年,肾气自衰”等。

正因古人将“肾”在“抗衰老”医学中确定的重要地位,所以中医中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方剂均彻底实践着“五脏之伤,穷必究肾”这个特点。

有资料分析历代有代表性的13部中医方书中,记载耐老、益寿方剂中,补肾方占了约70%的比例。

另外,除了“补肾延寿”外,肝脏的重要性也在中医的“抗衰”理念中居于“首要”地位。

“肝肾”成为中医有关“养生”的重点核心。

而这种中医体系正是在秦汉交替时期渐渐丰盈起来,即使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黑暗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的医学典籍还是得以保存。

到了汉朝的时候,由于哲学、宗教的高度发展,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一度被“利用”来“蛊惑”君王。

当时,中医中出现“炼丹求长生”的一支。

《抱朴子》和《肘后方》便是当时有名的炼丹著作。

不过,同时期出现的药学巨典《神农本草经》却极大的丰富了医药的内容。

其中记载的诸多草药也成为后世药典中有关“轻身延寿”方剂的参考。

另有,医生张仲景的出现以及其编著的《伤寒杂病论》堪称中医学又一圣典。

唐朝,经济、文化的大繁荣,传统医药学在此时也是蓬勃发展。

此时的药典《唐本草》便是由当时的政府编修完成的,宋朝时又出现
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这两部典著在后来中医中的针灸及用药延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劳。

明朝,本草史上最全面的典籍——李时珍《本草纲目》面世,从此,其便成为后世医者用药的主要指南。

例如,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补养肝肾”是强身延年的法则和要诀。

因此,书中关于“补肝肾药物”较有代表性的就有仙茅丸、七宝美髯丹、固精强骨方、强筋健髓方、交感丹等。

但在滋补的同时,李时珍也强调不能滥补、乱补,因此有了“专一于补,久服必致偏胜之害”等思想。

另外,《本草纲目》所收录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怡情强志,美容养颜功效的花药就有百余种。

例如:具有“轻身,不饥,耐劳,延年,不老”等养生保健功效的花药主要有菊花、地黄花、景天花、莲花、辛夷花、萱草花、芜菁花、旋花和飞廉花等。

而在李时珍的方剂中,补益,同样被作为传统养生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之后,还出现了很多医药方面的著作,这里就不再赘述。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关于中药的植物学、化学、药理学及中医的临床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尤其是中医药中关于健身保健的部分更是被当做日常生活“延年益寿”的主要方法而被加以推广应用。

四、“抗衰”方式丰富多变
我国医药历史上,不仅出现了华佗、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这样的名医能士。

而且,有关“抗衰”的方式也不止用药、运动等少数方式,针灸、太极拳、砭石等诊疗项目的出现,更是丰富了中医在“抗衰”方面的全面发展应用。

“针灸”抗衰老历史悠久,《黄帝内经》中,对有关针灸临床治疗的情况就有记叙。

晋代《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了老年病防治与针刺抗衰老。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同样记载了针刺抗衰老及治疗疾病的诸多内容。

针灸经过长期的发展,不仅没有被淘汰,其在抗衰老及对老年病防治等方面,更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而且形式并不单一,时下流行的“艾灸”便是利用艾草、基于针灸的发展。

食疗,结合了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学、养生学、食疗学与现代食品科学、营养学。

从食疗养生中,可以看到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国古代《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尊生八笺》也有“饮食是为了养生,但切忌贪食”之说。

《内经》中也有阐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依据马继兴的《敦煌古医籍考释》(江西科技出版社,1988 年)一书中对敦煌遗书各类方剂的收集,
其中有关“抗衰老”的方剂中就有食疗一类。

这一类方剂中有记载“五芝方”和由“麻子二升、大豆一升”组成的方剂,是明显的食疗方剂。

根据中医中有关食疗的阐述,有专家将中国传统食疗原则总结为,“饮食有节,五味调和;饮食有常,物我相适;饮食以时,四季五补;饮食洁净,进食宜忌。


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

”所以,从太极拳的解释中不难看出,同食疗的原则类似的是,太极拳也在强调中医的理论中有关阴阳平衡、顺应自然的部分,以此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另外,中医美容中有关“瘀毒”的治疗方法——“经络刮痧为主,以精油为辅”的做法也被看做是中医抗衰老的有效方法等等。

五、“抗衰”的中医理念
我国文化中,很大一部分讲究“阴阳平衡,顺应自然”,这同时也是中医养生观的侧重点。

中医养生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主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饮食调养、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等一系列原则,认为当一个人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时候是最健康的。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第六》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

”即是聪慧的人养生必然追索自然规律。

正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日就应保护阴气,不可活动太过,注意保暖,不可贪于饮食中的辛燥油炸之物,避免阴精体液的损耗。

另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面焦,发鬓斑白”。

关于通过调理气血精神,活血化瘀排毒,疏通经络等措施来改善皮肤衰老状况的方法,更是受到很多中老年女性的欢迎。

东晋时期张湛所撰的《养生要集》一书中强调,瘀毒具有缓积骤发的特点。

气血与津液运行不畅,机体就可形成瘀血;或脉络瘀阻,瘀血阻滞,脏腑功能便不能正常代谢,日久内生为毒。

导致皮肤斑的出现和机体循环系统的损伤,从而加速了机体的衰老。

所以,上文中提及的“经络刮痧”便是应用而生的针对“脉络瘀阻”的疗法。

用经络刮痧刺激体表皮肤的某些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使血液在脉中运行通畅,同时促进代谢废物的排泄,荣养肌肤,延缓衰老。

中医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

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西方医学的先进技术,衰老相关的生物、神经、免疫系统等
基础、临床领域的发展也在加紧脚步。

由此,形成了我国现阶段所特有的兼容并进的“抗衰”医药生物学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