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堤等效论的误读辨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
其
本[J].中国比较文学. 1998,(4)。
它
·
[7]吴 显 友 .《尤 利 西 斯 》 的 语 音 修 辞 及 其 语 言 诗 化 倾
向 [J]. 解 放 军 外 国 语 学 院 学 报 .2006,(5)。
李 国
华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
董
玮
等
2012.3 下半月 \
65
·
参考文献:
叙
[1]Jin Di,and Eugene A.Nida.On Translation[M]. Hong 事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84, 2006.
策
[2]Ma Huijuan. 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 略
事实上, 金隄并不喜欢将翻译方式进行简单的分 类,也并不青睐直译或意译。 “我既反对僵硬的‘直译’, 也不赞成任意追求通顺的‘意译’。 我提倡的是等效翻 译。 ”(金隄 1997:191)
金隄《论翻译》(增订版)引用霍克斯的《红楼梦》译 本来阐释其观点。
湘 云 把 汉 字 “ 二 ” 说 成 “ 爱 ”, 于 是 “ 二 哥 哥 ” 在 湘 云 口中成了“爱哥哥”,黛玉就忍不住取笑她。 另一译本 (杨宪益、戴乃迭译本)采用音译加注的译法,译成 ai 和 erh,但译文读者无法理解 ai 与 erh 是咬舌 子的关系,因 此原文诙谐幽默的效果无法有效传递。 “霍克斯很清楚 这一点,于是将中文的 ai/erh 换成英文中典型的 th/s。 ” (Jin Din 2006:213)金隄承认这一转变无疑会造成一 些 损失,但比较而言,效果得以传达,得远大于失。
的 反 应 ”。 (18) 效 果 的 实 质 内 容 —信 息 对 接 受 者 的 作 用,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三大要素。
金隄等效论的“对等”并非简单的从语言学、语义 学、语用学等方面探讨的对等,他强调的是译文效果的 对等。 “对等”是“一种综合性的关系,是依靠艺术的眼 光 和 文 化 语 言 素 养 , 全 面 细 微 地 考 虑 各 方 面 因 素 ”。 (22)对 等 是 个 相 对 的 概 念 ,原 文 与 译 文 之 于 读 者 的 效 果会有所差异,但不能因此就否定等效的概念,对等是 严肃翻译工作者必须追求的目标。
·
r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修
Press, 2003.
辞
[3]Nida, Eugene A. and C. R. Taber. The Theory and 技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Brill, 1969.
三、两个误读辨析 (一)金隄与奈达的理论“并无二致” 正如上文所述,金隄最早引入奈达的“动态对等” 概 念 ,虽 然 在 《等 效 翻 译 探 索 》中 “脱 胎 换 骨 ”,但 正 是 因 为与奈达的渊源,导致很多学者产生误读,他们认为两 者并无本质区别。 事实上,金隄早就明确了两者的差异。 他将效果细 分为译文对接受者的作用(impact),和 接 受 者 对 译 文 的 反应(response)。 “我们这里的‘效果’,只包括信息对接 受者的作用 (即接受者的感受), 不包括接受者 的 反 应。 ”(17-18)金隄将“作用”与“反应”区分开来,便是与 奈达划清了界线。 关于两者的不同, 王振平与马会娟的研究最为深 入。 王振平明确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并以举例加以验 证 。 (Wang 2000:2)马 会 娟 的 《奈 达 翻 译 理 论 研 究 》(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从读者与文本、僵 化与灵活、 理想与现实三个方面探讨两人等效论的不 同之处。 (Ma 2003,156-163) 金隄所追求的文学翻译的对等反应, 而奈达的对 等 其 实 是 以 牺 牲 原 文 形 式 (form) 为 代 价 换 取 意 义 (meaning)的借口而已。 奈达“意义至上”的观点贯穿其 理 论 著 作 之 中 。 下 面 以 奈 达 《翻 译 理 论 与 实 践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为例来论述。 该书开 端即定下基调:“为求保存信息之内容, 则形式必须改 变。 ”(Nida1969:5)“翻译的定义”更是明确将“意义”奉 为 “圭 皋 ”:“翻 译 即 用 最 贴 近 自 然 的 接 受 者 语 言 , 首 先 是意义,其次是风格。 ”(12)奈达认为翻译的转换是将信 息从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不惜一切代价保存 的是内容,至于形式,除非特殊情况,如诗歌翻译,在于 其次。 ” (105) 谈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认为在传达 信息之内容和寓意时如能兼顾到形式, 必须兼顾,“但 任何情况下优先考虑的也绝不是形式, 而是信息的其 他 方 面 。 ”(119) 检 测 译 文 不 仅 仅 是 拿 来 与 原 文 进 行 比 较,看其文字上的一致与连贯程度,而“取决于潜在的 译文读者作何反应”。 (163) 概括来讲,奈达追求的是读者反应,他的等效论服 务于宗教目的。 就他本人而言,等效只是为追求《圣经》 的译文读者达到等效反应而牺牲原文形式的借口。 从
巧
·
[4]金 隄.等 效 翻 译 探 索.北 京:中 国 对 外 翻 译 出 版 公 翻
司[M],1989,1997。
译
[5]刘 军 平.《尤 利 西 斯 》两 种 译 本 的 比 较 研 究[J]. 中 理
国 翻 译 .1997,(3)。
论
[6]王 友 贵.世 纪 之 译 :细 读 《尤 利 西 斯 》的 两 个 中 译
霍克斯的译本之所以受到金隄的高度评价, 是因 为霍克斯的译本正好高度契合了金隄的理论思想。 这 从侧面说明,金隄“等效论”追求的并非直译。 下面从金 译《尤利西斯》撷取一些例子进一步证明:
1. POST NO BILLS. POST 110 PILLS. Some chap with a dose burning him. (U8)
写 作 理 论 研 究
xie zuo li lun yan jiu
金隄源自文库效论的误读辨析
臧红宝
摘 要: 本文辨析了学者对金隄等效论的两个误 读,即金隄与奈达的理论“并无二致”与金隄等效论“青 睐直译”。 金隄与奈达等效的根本的区别是,奈达以等 效作为改变原文形式以求得相同的读者反应的借口; 而金隄将等效范围限制为接受者的作用而非接受者如 何反应,强调效果的实质内容包括三大要素,旨在为文 学翻译服务。
关键词:金隄等效论;金译《尤利西斯》;误读
一、引言 金 隄 (1921-2008),我 国 著 名 的 翻 译 家 、翻 译 理 论 家。 1984 年与奈达合著《论翻译》(On Translation),将奈 达 的 “动 态 对 等 ”(后 改 为 “ 功 能 对 等 ”) 引 入 中 国 , 成 为 引进西方翻译理论的拓荒者之一;1989 年《等 效翻译探 索》出版,标志着金隄等效论的正式形成,成为融合中外 翻译理论的典范。 金隄译著中最出名的是被称作“二十 世纪最伟大文学作品之一”的《尤利西斯》。 金译《尤利 西 斯 》的 指 导 思 想 恰 好 是 金 隄 等 效 论 ,译 著 的 成 功 主 要 归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也证明了等效论适用于文学 翻译。 然而,对于金隄等效论,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两种误 读 :其 一 ,金 隄 与 奈 达 的 等 效 翻 译 理 论 “ 并 无 二 致 “; 其 二,金隄的等效论“青睐直译”。 这两个误读蒙蔽了金隄 翻译理论的价值,因而有必要加以辨析。 二、金隄等效论 金隄等效论形成的标志是 《等效翻译探索》 的出 版。 “等效论”是指“翻译对接受者(听众或读者)的效 果,应该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 (金隄 1997:24)关 于 等 效 论 ,金 隄 明 确 了 三 个 重 要 概 念 :接 受 者、效果、对等。 “接受者”包含两种语言(原语和目的语)的接受 者。 金隄等效论认为,译文必须被读者接受,翻译过程 才算完成。 之所以强调两种接受者,是因为过去讨论翻 译,许多人心目中只有原作到译本的转换,以为翻译的 过程止于译文。 对于译文而言,如果其中有一部分是读 者无法体会到的, 那么这一部分就是没有完成翻译的 过程。 读者应该受到重视,这一观念在今天看来理所当 然,在改革开放之初却很超前,从某种程度而言,金隄 功不可没。 “效果”指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 金隄等效论 所说的“效果”与奈达有所不同,效果的范围“只包括信 息 对 接 受 者 的 作 用 ( 即 接 受 者 的 感 受 ), 不 包 括 接 受 者
64
/ 2012.3 下半月
这一角度来比较,金隄的等效论真是有千差万别了。 (二)金隄等效论“青睐直译” 《尤利西斯》主要有两个全译本:金译本和萧译本
(萧乾、文洁若)。 很多学者喜欢拿两者进行对比,得出金 隄的等效论青睐直译的观点。 “人民版坚持直译, 注意 保持原文形式, 但在汉语的通达的处理方面略显拘 泥。 ”(刘军平 1997:35)“人民版”指的就是金隄译本。 王 友贵也有相同观点, 但他进一步做了解释,“金教授笔 下的等效翻译全然不同于一二十年代那种死译式简单 直译,而是一种摆脱了板滞僵化、死板生硬的直译。 它 不是读一句译一句的直译, 而是吃透原文后选取变化 最小的直译。 ”(王友贵 1998:73)金隄等效论真的如学 者所说的青睐直译吗?
不准招贴。 不住招贴。 遇上个患梅毒烧得火辣辣的 家伙。 (金隄 1994:230)
主人公布卢姆从船上的广告牌,想到“绿房子”(公 厕 ) 墙 上 的 那 些 招 贴 , 于 是 脑 海 中 出 现 “POST NO BILLS. POST 110 PILLS”。 原 文 是 文 字 游 戏 , 公 告 “POST NO BILLS”, 被 人 涂 改 ,NO ( 不 ) 抹 去 一 笔 变 成 110,BILLS(张贴)抹去一笔变成 PILLS(药丸)。 可以 直 译为“禁止张贴广告。 邮寄 110 颗药丸。 ”也可以意译为 “布卢姆想起,厕所墙上禁止张贴广告的公告,曾经被 人改成请人邮寄 110 颗药丸的话。 ”(金隄 1997:192)但 直译让人不知所云,意译则罗哩罗嗦,原文意识流的效 果未能保留。 金隄想到汉字 “准” 抹掉两点一划变成
“住”,于是根据“等效论”译成“不准招贴”,文字游戏及 其效果得以传达。
以上的例子从正面说明, 金隄的等效论绝非是一 些学者所谓的“青睐直译”。 正如金隄本人所说,“译者 只要确实从效果着眼,不受‘直译’‘意译’矛盾的羁绊, 利用摆脱这一羁绊所获得的自由, 就可以充分调动自 己的语感和形象思维能力, 充分发挥译入语本身的长 处,创造出最接近理想的译法来,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等效翻译。 ”(金隄 1997:194)事实上,金隄在翻译 中从 不拒绝做出必要的形式调整。
四、结语 金隄的“等效论”源自奈达,但已经“脱胎换骨”,成 为是中西翻译理论结合的典范。 奈达的“动态对等”或 “功能对等”针对《圣经》翻译,因而在传达原文形式结 构、 保留艺术价值和美学效果方面并不适用。 恰恰相 反,金隄“等效论”强调接受者、效果、对等三个重要概 念,强调效果的实质内容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 境气氛三大要素,对文学翻译而言更具有指导作用。 然而,当今翻译界“求新、求异”之风盛吹,再加上 学者的种种误读,金隄“等效论”没有得到正确的解读, 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文通过澄澈误读,还其本来 面目, 为下一步探讨其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铺 平道路。 期待得到同行的方正,并期望学者在推介西方 译论的同时, 能重新认识中国优秀传统翻译理论的价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