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的陕西区域协调发展规范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同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这一主要社会矛盾的重要战略工具。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涉及多个不同领域,表现在多个方面: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陕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难度加大;区域市场环境欠佳,区域发展不均衡,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同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造成生态环境损坏,诸多生态问题凸显;政策和行政体制缺乏创新,政府行政理念略显保守;区域发展中政府政策倾斜导致各地区要素投入不均等问题,而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效能保证。
因此,本文以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和相关理论为指导,在考察陕西各地市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基础上,运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分析陕西区域协调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对陕西经济、社会及生态发展不协调进行定量化研究,探究陕西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形成机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缩小发展差距以及促进陕西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从而为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基于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的陕西
区域协调发展规范研究
吴溥峰,孙悦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同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这一主要社会矛盾的重要战略工具。因此,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以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采用“经济社会大系统——
—三分法”,把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以近几年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 软件求出各子系统评价值,运用聚类分析法检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的各地市的协调发展指数和综合评价值,然后运用协调发展指数公式求出各地市协调发展指数和运用线性加权的方法求出综合评价值。最后各地市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是何种原因导致陕西各地市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局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具体措施,以促进陕西区域的协调发展,从而为陕西省及各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决策与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区域非均衡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18)10-0006-08
【收稿日期】2018-07-13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学研究发展计划(重点项目)(主持)“陕西经济迈入中高端水平对策研究”(2016KRZ009);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基于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的陕西区域协调发展规范研究”(2015R040)
【作者简介】吴溥峰(1970-),男,甘肃宁县人,管理学博士,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信息系统;孙悦(199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
譾
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在1957年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并存的二元结构。
德裔学者艾伯特·赫希曼(A.O.Hirschman)的非均衡增长理论指出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影响:“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ct)和“涓滴效益”(trickling-down effect)。在经济发展初期,极化效应居主导地位,会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但从长期来看,涓滴效应将会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比较著名的有早期的古典区位论,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平衡增长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其中,平衡增长理论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R.Nekse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包括弗朗索·佩鲁(Francois Perroux)的发展极理论、缪尔达尔(Myrdal,1957)的循环累计理论和赫希曼的区域增长传播理论;以威廉姆森(J.G.Williamson)的倒“U”型理论(reversed U-shaped theory)和阿郎索(W.Alonso)的钟型发展理论(bell shaped theory)为代表的区域阶段发展理论等等。
(二)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张宗益、邹畅(2006)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与构成,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张平(1998)研究为何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会扩大,结果发现,农村工业化或乡镇企业的发展不平衡是造成中国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安树伟、王海波和张建肖(2008)以陕西省为例,在深入分析“九五”以来关中、陕北、陕南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效率机制和公平机制两方面阐述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陕西区域协调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从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角度,提出了促进陕西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王恩胡、高全成和殷红霞(2010)选取了有关区域经济的16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陕西省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做出评价,进而究其差距原因。
刘翔、曹裕(2011)将区域协调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理念结合起来,将区域协调发展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4个功能子系统,构建了两型社会视角下的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区域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三)简要述评
纵观国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区差异的构成与分解。其研究重点体现了理论与实证的结合,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小范围(地区)到大区域(国家)的转化,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可以说,国外学者对区域差异方面的相关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在地区差异的构成与分解的研究上以及区域经济的收敛性方面,对我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由于国家以及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也应看到相关理论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结合中国的实际研究,提出缩小我国地区差距的方法仍是我国学者急需探索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本文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变量实现发展上的优化,具体就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子系统之间实现发展上的和谐、结构上的合理和总效益的最优;二是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形成相互联系、关联互动、正向促进的机制,从而实现区域间的合作与良性发展,促进区域间经济利益保持同向增长,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趋于缩小。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目前广泛使用的划分区域经济系统为几个子系统的方法为——
—“社会经济系统三分法”,本文在确立高度重视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立场下,根据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该方法衡量系统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协同发展程度。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经济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值、社会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值和生态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值。选取陕西省的11个
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