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分析报告20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分析报告
2012年10月
目录
一、背景:来自海洋的油和气 (4)
1、海洋油气是未来全球新增量的主要来源 (4)
2、中国:南海开发关系双重国家利益,势在必行 (6)
二、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厂商格局 (9)
1、韩国:从船老大到海工龙头 (12)
(1)三星重工:产品和技术创新的领先者 (14)
①公司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情况 (14)
②主要海工产品和竞争力分析 (17)
③财务发展变化情况分析 (20)
(2)现代重工:多元化战略寻求稳定增长 (21)
①公司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情况 (21)
②主要海工产品和竞争力分析 (24)
③财务发展变化情况分析 (27)
(3)大宇造船:市场追随者 (28)
①公司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情况 (28)
②主要海洋工程产品介绍 (31)
③财务发展变化情况分析 (34)
2、新加坡:风雨之后,又见彩虹 (35)
(1)吉宝岸外与海事:宝刀未来 (37)
①公司发展历程和战略情况 (37)
②海工产品介绍和竞争力分析 (41)
③财务发展变化情况分析 (45)
(2)胜科海事:后起之秀 (46)
①公司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情况 (46)
②海工产品介绍和竞争力分析 (51)
③财务发展变化情况分析 (53)
3、中国:国企主导 (54)
(1)中集集团-来福士:具备半潜式钻井平台批量交付能力 (55)
(2)中远船务:修船到海工,国内产品线最全的企业 (58)
(3)中国重工:具备批量建造自升式平台的能力 (61)
(4)中国船舶:“海洋石油981”缔造者 (63)
(5)振华重工:困境中转型寻求突破 (65)
(6)国内其他海洋工程厂商及配套商 (67)
4、其他:区域性竞争者阿联酋和巴西 (68)
(1)阿联酋Lamprel: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有力竞争者 (68)
(2)巴西:基础薄弱,起步阶段 (69)
三、总结: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存在的差距与机遇 (70)
1、国企主导,成长期初期盈利能力仍待改善 (70)
2、研发实力差距仍较大,但凭借后发优势进步较快 (70)
3、交学费过程开始结束,成本优势有望体现 (72)
4、竞争对手排期较满,有利于我国接单 (74)
5、政策支持和南海石油开发有望助力我国海工厂商成长 (75)
一、背景:来自海洋的油和气
1、海洋油气是未来全球新增量的主要来源
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全球主要能源,海洋特别是深水成为重要的新增量来源。

根据《BP 世界能源统计2012》,2011 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长0.7%达到40.6 亿吨,在全球能源消费中占比为33.1%,天然气消费增长2.2%,达到3.2 万亿m3,约占全球能源消费23.7%,是全球能源消费的主要构成部分。

预计2011-2030 年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石油消费仍有约0.6%的年增长率,天然气有望达到2.1%,而随着陆上和近岸石油的日益枯竭,占全球资源量约33%的海洋石油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

1990 年海上石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约25%,到2000 年提升到31%,2010 年为33%,其中深海石油从1990 年忽略不计提升到2000 年的2%,然后又迅速提升到2010 年的9%,预计到2020 年海上石油产量占比将会提升到34%,其中深海占比13%,可见石油增量将主要来自深海区域。

受高油价支撑,海工装备市场将保持景气。

据IEA 2010 年发布的能源报告,在全球约4112 亿吨的石油资源量中,海洋蕴藏1350 亿
吨,约占33%;436 万亿m3 的天然气资源量中,海洋蕴藏140 万亿m3,约占32%。

相比陆上,海上油气开发投入和风险要高很多,如深水石油开发成本在40-80 美元/桶之间,浅水要低一些,因而历史上几次海洋工程装备需求爆发都出现在石油价格快速上升处于高位之后。

随着陆上石油的日益枯竭,在大部分非常规石油开发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其他替代能源未大规模出现的情况下,如果未来石油保持较高价格,则有利于海工设备市场保持景气。

全球油气开发支出增长增加对装备市场需求。

1995-2004 年和2005-2010 年这两个时期,全球油气开发投资都达到2.4 万亿美元,前一时期原油产量增加了1200 万桶/天,但后一时期产量反而减少了20 万桶/天,显示油气开发日益困难。

由于海洋石油特别是深海是全球石油增量的主要来源,而海洋油气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根据Barclays 预测,2012 年全球在油气开发支出上将增加10%到5980 亿美元,未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2011 年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规模为510 亿美元,随着海洋油气特别是深海投入的加大以及现有装备的更新需求,预计未来海工市场仍可保持较长的景气时期。

2、中国:南海开发关系双重国家利益,势在必行
我国对外能源依赖度日益增加,能源安全形式严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也迅速增长,原油消费量从2001 年的2.3 亿吨增长到2011 年的4.5 亿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1%,天然气消费量也从276 亿m3 增加到1309 亿m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8%,但相应产量增速却远远低于消费增长,导致原油对外依赖度从2001 年不到30%快速提升到2011 年的55%左右,天然气也在2007 年首次成为净进口国,到2011 年净进口量已占到消费量的22%左右。

而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在全球能源由欧美主导的格局下,我国对外能源依赖度不断提高正成为能源安全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陆上石油开发增长潜力有限,海上石油已成为我国新增量的主要来源。

根据《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0》,全国石油地质资源量881 亿吨、可采资源量233 亿吨,比“2008年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
分别增长15%和9.9%,探明程度36%,天然气地质资源量52 万亿方、可采资源量32 万亿方,比“新一轮”分别增长49%和45%,探明程度18%。

不过由于我国在陆上和近海石油开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特别是陆上可挖掘的潜力已经比较有限,十一五以来我国原油产量从2006 年的1.85 亿吨增长到2011 年的2.04 亿吨,增量仅约为1900 万吨,但其中负责海上石油开发的中石油,国内海上原油产量从2006 年2951 万吨增长到2011 年的4087 万吨,增量达1100 多万吨,占全国总新增产量的60%左右,表明海上石油已成为我国石油产量新增量的主要来源。

南海开发潜力巨大并关系国家主权利益,势在必行。

南海面积约350 万km2,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其中油气资源尤为丰富,位于我国境内(即南海“九段线”以内约200 万km2)的石油地质资源量约在230 亿至300 亿吨之间,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 万亿m3,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70%蕴藏于153.7 万Km2 的深海区域。

但由于之前我国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加上自身装备技术所限,对于南海的开发只限于北部湾周围,距离“九段线”边缘还很远。

而与中国相反,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和印度尼西亚五国进军南海石油资源的脚步却十分迅猛,目前五国联合国外石油巨头在南海海域的钻探油井达1380 多口,年石油产
量约6000 万吨,其中相当一部分位于“九段线”以内。

而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南海领海主权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如今年与菲律宾黄岩岛事件、设立三沙市、对越南的表态等都表明了我国对维护南海主权的决心。

同时近5 年来,中海油开放招标的中国海域区域基本上都位于南海,特别是2011 年开始出现了深海海域的区域招标,加上“海洋石油981” 投入作业,表明我国向深海石油开发已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南海开发速度加快催生对海洋工程设备的需求,利好国内厂商。

由于之前中海油自身装备技术所限,虽然在水深小于300 米的浅海油气田开发技术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在大于300 米的深水、超深水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南海自然环境恶劣,开发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以及多处于争议地区(政治风险很高)的影响,南海深水开发还处于空白。

不过根据中海油的规划,“十二五”时期将达到3000 米水深钻井、铺管,2000 米水深油气田建设的作业能力,与之对应将在南海建成2500 万吨的产能,为此在十一五期间投入了约150 亿打造自己的“深水舰队”,包括“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3000 米级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720”十二缆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681/682”AHTS 等,开始向深水挺近。

同时规划到“十三五”达到3000
米水深钻井、油气田建设能力,届时南海将建成5000 万吨产能,为此中海油预计将在“十二五”期间投入300 亿元左右建设包括半潜式动力定位起重船、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 等在内的多个设备,鉴于“深水舰队”都是由国内厂商建造,预计后续的设备也将会归入国内厂商囊中。

二、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厂商格局
海洋油气开发包括三个过程:物探、钻探和开发。

一般我们提到的海洋工程装备主要集中在钻探和开发过程,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固定式生产平台、FPSO 等生产装置和各种辅助船舶等。

经过几十年发展,参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企业,按照业务特点和产品种类大致可分为三大阵营:欧美企业处于第一阵营,主要集中在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承包以及关键配套设备供货;韩国和新加坡处于第二阵营,在总装建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中国、阿联酋、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处于第三阵营,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伴随着本轮海洋开发热潮的兴起,各国厂商也纷纷调整战略,加快产品升级提升竞争力,三分格局界限也日趋模糊。

欧美企业仍占主导地位。

在全球产业转移的浪潮下,欧美企业已经基本退出了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领域,但凭借其长期开发海洋油气实践所积累的工程经验和技术储备,它们仍掌握着市场主导权。

在总承包商领域,如Transocean、SBM、Prosafe、ENSCO 等掌握着世界大多数海洋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装备设计和油气田工程建设的主导权。

在设计领域,Gusto MSC、Ulstein、F&G(已被中交股份收购)等占据主导。

同时欧美企业仍是关键配套设备的供货商,如钻井包、动力定位系统和推进系统等专用设备。

第二阵营多元化战略各有侧重。

本世纪初,韩国以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三高” 方针奠定了本国造船业的发展方向,而海洋工程装备作为降低造船业强周期性的重要补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作为造船强国,其在大型船舶建造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设施,同时“走出去,学进来”的发展模式也积累了强大的研发能力,因而它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重点在钻井船、FPSO、LNG-FPSO、FSRU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