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语文课堂绽放思维的火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脑语文课堂绽放思维的火花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思维,让学生产生联想,让学生思接千载,让思维的火花绽放在语文课堂上。

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提出:“全脑教育就是依靠大脑神经发展规律来建构大脑、改革教育,培养学生用思维行动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主张通过大脑神经发展规律来培养学生用思维行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在多维度空间中团队合作、高效沟通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器官、思维心理、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从而提升思维能力。

全脑语文课堂旨在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即在追求语言发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全脑语文思维”意识。在全脑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思维能力形成了以下思考。

一、让思维真的发生――全脑语文课堂的重心

1.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每一堂语文课都会翻开学习的新篇

章,知识、技能、情感都会得到一定提升。而学生却可能还沉浸在刚才的课间活动中。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思维兴奋状态回归到课堂理性状态呢?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先做5分钟想象训练――呼吸、冥想,同时让学生听一段轻松的冥想音乐,目的在于集中注意力。音乐能很好地激活右脑,使大脑处于愉悦的状态中。实现左右脑互动,学习也会变得简单轻松。冥想时闭上眼睛,放松身体,心情平静,凝神专注,达到“无”心状态,进入忘我之境。我有时会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趴在课桌上静静冥想,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有时播放和本节授课内容相关的音乐,为课堂的教学做好铺垫,为学生的主动思维提供可能。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我先播放一段富有傣族特色的音乐,伴着清亮的芦笛,再开始娓娓地介绍泼水节的传统习俗,这样就把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事物拉近了。在音乐的引导下,学生兴趣高涨,主动思维的热情被点燃。

2.问题驱动,激发思维的内在驱动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最能引发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有利于提升活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克服习惯性思维,防止思维的固化。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教学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教学环节要围绕核心问题展开。

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我在“自学导航”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读完课文,你最想和大家交流的问题是。(可紧扣课文内容,围绕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等思考。)我将全班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整理,发现基本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1)黄果树瀑布为什么被称为“大自然的杰作”?

(2)黄果树瀑布的声响和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徐霞客和“我们”全部沉醉了?

(4)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响和形态?

在课前的预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主动思维。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发现学生课前还是能围绕课文,抓住“黄果树瀑布的声响和形态各有什么特点及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这一核心问题质疑。学生带着这一核心问题走进课文的学习,逐一找出黄果树瀑布的特点,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搜集信息,佐证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真正地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比教师强加灌输的问题有实效多了。

教学中,问题产生的地方很多,有对课题质疑的,有对开篇质疑的,有在结尾发人深省的。其实,更多的问题隐藏在文章的叙述中。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主动寻找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如在教学《沉香救母》时,我特意把“救”

字写大,却又故意不提,就有学生好奇地问:“老师,你为什么把‘救’写这么大?”有的学生猜:“这个字是生字,老师怕我们写错。”有的学生又问:“沉香?槭裁淳饶秆剑砍料闶窃跹?救母的?”我就以此巧妙地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学习。我们不仅要指引学生思维,更要学生自主思维。让学生主动发问是实现自主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主动发问,得到的答案信息应该是多方面的,发问的同学要在多种信息面前进行信息加工、整合处理,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信息加工、整合处理,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全脑课堂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的做法。

3.深度对话,引领思维的纵深发展

没有碰撞就没有思维的提升,没有对话就没有思维的磨炼。当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以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在分享、对话、质疑、辩论中,走进文本、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伴对话,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这是推动思维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教学《谈礼貌》一课的片段:

师:在《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和《谈礼貌》三篇课文中作者表达的观点不同,但都举了事例,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这些事例有古时候的,也有现在的。

师:这就是古往今来。

生:有中国名人的,有外国名人的。

师:对,这就是古今中外。作者通过举例子来说明道理,为了使自己的事例有说服力,通常选择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

生:《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两篇课文都是举了正面的例子,可是《谈礼貌》中有反面的例子。

师:通过《谈礼貌》中反面的例子,你们明白了什么呢?

生: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谈礼貌》一文中用“问路”“踩裙”“刮脸”三个事例从不同的层面来论证“礼貌”的重要性。“问路”说的是有求于别人要讲礼貌;“踩裙”说的是有失于人时要讲礼貌;“刮脸”说的是别人有失于我时,我们也得讲礼貌。作者议论说理,层层推进。文中第二个事例“与以往学过的课文不同,它是以一个普通小学生为例”,于是教师在这里追问:“我们所学的说理文都是名人的事例,这儿只用一个小学生的事例,是不是也太没说服力了?”学生开始争论起来。

生:我同意老师的观点。我觉得大家熟悉的名人故事更具说服力。

生:作者举的这个事例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我觉得也有说服力。

生:作者举小学生的事例,说明无论名人还是普通人都要讲礼貌。这样说理体现了作者是经过反复思考的,可见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