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终稿)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终稿)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终稿)

第一章导论

1.狭义的土地: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广义的土地: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等陆地水面。

2.土地的自然特性(eg:选择---因地制宜反映的是土地自然特性中的质量差异性)

①位置固定性 ---就地利用②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

③质量差异性 ---因地制宜④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

3.土地的经济特性

①供给的稀缺性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 Esp=0 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 0

②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课堂练习(看一下)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投资适度,改进技术提高效率供给稀缺性→土地投机,地价猛涨利用方式相对分散性→区位选择与综合效益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勘察、规划、效益评价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管理,监督和调控4.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中,土地主要是作为地基、操作的场地与空间发挥作用. 土地的数量、质地和土地的位置,决定了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

在采矿、水力发电、地热利用、航运等部门中,土地主要是作为资源和生产工具等发挥作用,因此,蕴藏资源的数量、丰度及其位置,对利用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5.新的土地现状分类标准,在一级分类中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6.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归结为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生产力)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7.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土地价格等作了初步的阐述。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

1.土地利用的内涵: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

(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选择--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在农业领域,土地利用程度可以用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和水面利用率来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程度一般用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来反映。】(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

3.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①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②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③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④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⑤开

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4.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1)静态分析法

①投资产品增长率=(平均每年增加产量/投资总额)×100%

②投资收入增长率=(平均每年增加的总收入/投资总额)×100%

③投资收益增长率=(平均每年增加的纯收入(或利润)/投资总额)×100%

④投资回收期(年)=投资总额/平均每年的纯收入(或利润)

(2)动态分析为了使投资与收入具可比性,引进“贴现系数”和“复利系数”这两个指标。

5.农业能量投入产出平衡表表明:要想获得高产出,就必须高投入;掠夺性经营,即少投入或不投入,是很难获得高产出的。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1.土地集约利用: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2.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3.土地肥力,即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土地肥力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工肥力的变化

4.对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最早注意--威廉·配第详细表述--杜尔阁

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安德森正式提出--威斯特在《资本与土地》中

5.启示:①土地报酬(对比关系)与土地肥力(潜在能力)不是同一概念

②“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该规律的本质为劳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③“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历史过程,而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一季作物的生产过程(横向对比)

6.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①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复种指数: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②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③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④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

7.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①人地关系②城市规模③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④技术变迁⑤技术变迁⑥制度与政策⑦级差地租和土地价格⑧农业比较利益

第四章土地分区利用

1、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发表的著

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2、韦伯(W.Weber)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

3、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又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即城

市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ugust Losch)提出了市场区位论。

4、杜能圈: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

层为谷草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式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

5、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①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②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③寻求交通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