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答案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C
【解析】“用心”指怀着的某种念头;“匠心”指巧妙的构思。
“别树一帜”指另外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别有洞天”指另有一种境界,形容景物等引人入胜。
“浑成”是“浑然天成”的缩略语,是天然形成不可分割的意思;“饱满”有丰满、充足的意思。
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应选C项。
2.【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需分析备选诗句的结构。
“数峰”“蝉曳”与“墙头”对仗不工整,B、D两项应排除;“雨细”对应“风回”,两者都是主谓结构,而C项的“春容”是偏正结构。
“垂纤草”与备选项中的“聚落花”对仗最为工整。
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敝”是称呼自己的谦词,“敝校”是“我校”的意思。
“躬临”为敬辞,称宾客来到。
以上两处均犯了谦敬失当的错误。
4.【答案】D
【解析】从④②两句的“到达箕顶”“箕顶宽敞平坦”可知,④②相连;③句的“遗址”与下文“我在那个遗址上……”衔接紧凑,应排在最后。
采用排除法,D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从漫画内容可以看出,主人公拥有的很“多”,但是他的眼睛还是盯着没有拥有的“少”,C项道出了漫画作者传达出的理性思考。
二、文言文阅读
6.【答案】B
【解析】责:要求。
7.【答案】B
【解析】B项中的“其”是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A、B、C三项均为代词。
8.【答案】(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9.【答案】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三、古诗词鉴赏
10.【答案】(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1 / 4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答案】(1)定乎内外之分
(2)春与秋其代序
(3)不霁何虹
(4)气吞万里如虎
(5)白露为霜
(6)无案牍之劳形
(7)往者不可谏
(8)人至察则无徒
五、现代文阅读(一)
12.【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13.【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
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14.【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
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15.【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
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
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和同情。
六、现代文阅读(二)
16.【答案】“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
17.【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18.【答案】“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
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
七、作文
19.【提示】本题是一道关注学生成长的作文题。
材料提供了两种迥异的观点。
一是青春是不朽的;二是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青春。
对于此类材料,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点去立意作文。
譬如可以叙写青春不朽的故事,抒发青春不朽的情思;思考怎样才能让青春真正地不朽(可以借鉴古人的“立德”“立言”“立功”等说法)。
也可以围绕“如何珍惜青春”展开论述。
还可以辩证地观照青春:要追求青春不朽,就要好好珍惜青春,经营青春,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
20.【答案】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21.【答案】洛阳
22.【答案】C
2 / 4
23.【答案】从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三个方面。
二、名著阅读题
24.【答案】AC
【解析】A.“不识刘备之伪”“拥曹反刘的倾向”错,应是“不识曹操之伪”“拥刘反曹的倾向”。
C.“整部小说狂欢气氛”错,《边城》讲述的是翠翠的爱情悲剧,整体基调非“狂欢”。
25.【答案】(1)“葬花魂”的依据: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
“葬诗魂”的依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
(2)关系:后者否定前者。
心态:自己感到虚无、迷茫、寂寞,但不愿将它们传递给读者。
26.【答案】愚能胜智,弱能胜强。
27.【答案】不讲: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
讲: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小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
三、材料概况分析题
28.【答案】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对他以佛学史学入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
文言译文:尊敬的严秀才:(我)收到了你的来信,说要拜我为师,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
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它们的最终主旨没有不同。
我所避开的是(老师的)称呼,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
我聊且作诗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也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
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对你该怎么办呢?内在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讲了这个道理,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里面。
你所说的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仲尼是可以学习但是不能做到的。
学问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就是(另一个)仲尼;(学问)没有达到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当老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因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
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说的呢?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老师。
当今世间本来就不缺少这样的老师,我幸亏不是那样的人。
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我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
(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来做老师的话,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愈,所以不愿意做别人的老师。
人的认识是有相同有不同的,你不要用韩愈(的标准)来要求我。
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
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称呼,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
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的,我难道曾经发怒、不予回答过吗?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辟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加鞭的奔驰。
加固车子,喂肥骏马,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缰绳,顺着(脱离偏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的都邑,除了这个哪里还要拜师呢?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希望你常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厌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
假如除去师生的称呼,保全师生的实际,用有余的交换不足的,可以互相做对方的老师了。
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称呼的累赘又对自己有好处,从古到今没有喜好道理却回避这个的人。
柳宗元回复。
3 / 4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