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精神障碍(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识别精神障碍
彭智勇
精神障碍又叫“精神病”,在非专业人士看来,精神病是一组十分怪异的疾病。我们生活当中说谁是“神经病”,就是暗指“精神病”,而不是指“神经病”或“神经症”。从身心医学上分类,至少有3个关于“神经”和“精神”的概念需要澄清:
第一个概念是“神经病”,临床上指大脑神经系统的生理疾病,它既包括神经内科疾病,如脑溢血、脑梗塞,也包括神经外科疾病,如脑肿瘤。
第二个概念是“神经症”,临床上指一类由心理因素导致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俗称“神经官能症”,包括焦虑神经症、癔症神经症(分离型、转换型)、强迫神经症、疑病神经症、恐惧神经症、抑郁神经症、神经衰弱、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等。神经症的临床分类标准常在变化,因心理学流派和治疗体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神经症与心理、性格、情感、经历等方面的“创伤因素”直接相关,但一般没有器质或生理方面的病理原因,属于典型的心理疾病。
第三个概念是“精神病”,临床上指一类有器质性损伤或病变的,或者有遗传和家族病史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偏执性精神病、癫痫等等。精神病的发病率虽然低于神经症,但其类别众多,较为复杂,主要依据症状表现进行分类。
心理学将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划分为认知过程、思维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行为过程,精神病在这些方面存在一系列区别于其他疾病的典型症状:
1、认知过程障碍:即感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
——感觉障碍。可能表现为:
①躯体感异常(躯体或内脏器官的流动、游走、虫爬感等);
②错觉(恐怖对象、谵妄状态等);
③幻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幻内脏觉、主观幻象、思维转化成像、思维转化成声及知觉综合障碍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正常人只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如催眠、睡眠态)才可能出现上述感觉歪曲,但是,精神病患者往往在清醒的时候出现这些感觉障碍。
——注意障碍。可能表现为:
①注意增强,对微小细节都保持高度注意和警惕;
②注意涣散,主动注意明显减少,注意力不能够持久集中于某一事物上,注意力涣散或易分散;
③注意减退,常常需要强刺激才能唤起注意力;
④注意转移,注意力随环境而被牵动和变化,话题和活动内容不断变动。
——记忆障碍。人类的记忆过程分为识记、保存和再现三个阶段,按时间分为瞬时记忆、近期记忆和远期记忆。精神病患者的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
①遗忘,以往的人生经验部分或全部的不能再现,出现病理性记忆丧失,可表现为对某一事物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记;
②记忆错误,回忆再现的事情不真实甚至完全“莫须有”,但当事人对错误记忆的内容却深信不疑;
③虚构,患者以想像的、未曾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自身记忆的缺损,并信以为真;
④潜隐记忆,患者把自己过去看到或听到的,或梦中体验过的事物,看成是自己实际体验过的事物;
⑤似曾相识与旧事如新,指对新事物有一种早已体验过的熟悉感,并称其似曾相识;对已多次体验过的事物有似乎从未体验过的生疏感,并称其旧事如新;
⑥妄想性回忆,患者将自己以前的经历与当前的妄想内容联系起来,夸大回忆与妄想内容的联系,以证明妄想内容的真实性。
2、思维过程障碍:有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中断、思维破裂、逻辑混乱、象征性思维、词语新作、妄想、强迫观念、痴呆等等。
思维障碍是一类花样繁多的症状。下面对精神病患者的各种常见的思维障碍做一直观描述:
——思维奔逸。说话时联想速度很快,概念大量涌现,似乎嘴巴跟不上大脑的速度,当事人言语增多,爱用形容词,词藻华丽,高谈阔论,口若悬河,滔滔而来,跳跃思维,异样诙谐风趣引人发笑。但是说话却没有重点,而且可能因为前后概念之间仅仅存在某种“音联”或“意联”关系,就被当事人放到了一起。
——思维迟缓。与思维奔逸相反,思维联想受到抑制,概念反应缓慢,说话像“挤牙膏”样,速度受阻,大脑跟不上嘴巴的速度,反应迟钝,思考困难。
——思维中断。言谈之间思路突然被阻,谈话突然中断,停顿片刻后再开口时,已换了内容或话题,当事人常常形容此刻自己脑袋出现了“空白”。
——思维云集。又叫“强制性思维”,思想不受当事人的意愿所支配,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海里,内容往往杂乱无章,当事人也感到意外,甚至厌恶。这种情况常常突然出现,然后迅速消失。
——思维散漫与思维破裂。又称松散,是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障碍,表现为思维松弛、内容混乱,对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说不清楚,交谈困难。虽然谈话的语句还算完整,但语句之间的连接却缺乏逻辑联系,使人难以理解其主题和意义,严重时会发展成为思维破裂。思维破裂的人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言语支离破碎,或为词汇的杂乱堆积,称“词的杂拌”。
——象征性思维。指将一事物的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相混淆,而自己却毫无觉察。譬如他们想表达“男人”,却以“大树”这个象征来代替“男人”一词。让人难以理解,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象征符号与现实混淆,直对着“大树”直呼“男人”或和它聊天。人类都有象征性思维的习惯,但“正常象征性思维”与精神病人的“病理性象征思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以传统的习惯为基础,彼此相互理解,而且不会将象征符号当做现实。
——语词新作。患者自创一些符号、语言、文字或图形,并赋予特殊意义或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有时把几个不相关的概念或不完全的词拼凑成新的概念或词,代表某种新含义。既有概念的融合与浓缩,也有无关概念的拼湊。譬如以“日忧”来表示其心情优愁与害怕。
——被害妄想。最常见的一种妄想。当事人坚信自己或(和)亲人受到污蔑、诽谤、打击、陷害或毒害、监视或跟踪。可伴有幻听。在妄想影响下可出现拒食、拒药、逃走、控告、自伤或伤人,毁物等行为。
——关系妄想。又称“牵连观念”或“援引观念”,当事人把实际上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一些现象认定为与自己有关,如坚信周围人的言行、广播或报上文章都是针对自己的影射。
——影响妄想。又称“被控制妄想”,当事人坚信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受到外界某种力量或某种仪器、电波、射线、鬼神的控制、干扰或操纵,不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