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矛盾的特点分析_朱其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1-10-12
[作者简介] 朱其良(1958~),广西博白县人,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社会公共安全。
群体性矛盾的特点分析
朱其良
(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摘 要]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群体性矛盾是当前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充分认识和把握这类矛盾的规律和特点,是我们疏导和化解矛盾的前提,也是有效防范矛盾激化的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 群众性;矛盾;利益;事件
[分类号] B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8113(2002)04-0042-03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in Collective Contradictions
ZH U Qi -liang
(Guangxi Institute of Public Security m anagement Carders,N anning,Guangxi 530000,China)Abstract:During the course of social development,it is inevitable for us to enc ounter various kinds of con -tradictions,a mong which collective contradictions are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to affect the present social public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To ful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la 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kind of c ontradic -tions is not only a prerequisite for us to mediate c ontradictions but also a countermeasure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intensification of c ontradictions.
Key words:collectivity;c ontradiction;interests;instance
在深化改革和加快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其中属于多发性、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群体矛盾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群体性矛盾会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更大范围内会影响到改革的进程和社会的稳定,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减少磨擦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我们必须研究群体性矛盾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防止和减少矛盾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矛盾的群体性
这里所说的群体性是指同一背景下,同一地区或单位,与具有多个共同利益个体的直接联系,形成共同利益活动的集体。在群体活动中,个体在群体中虽
未丧失个人的多种特性,但在群体其他成员的影响下,会表现出不同于个体单独情境下的行为反应,群体活动固有的内聚力、从众性、互动性,是形成群体性行为的内在原因。与传统意义上的群体性矛盾相比较,当前,群体性矛盾所涉及的人和事比过去增多,范围扩大,从婚姻家族、邻里纠纷等小范围内涉及少数人的事情,发展到大范围内涉及多数人的社会问题,从过去的几人、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集体行为,明显带有群体性特点。
从矛盾的主导诱因来看,经济利益矛盾是群体性矛盾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集中表现为利益关系、利
益矛盾、利益纠纷。例如城市的土地批租、旧城迁拆改造问题;农村征地安置补贴、土地承包、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工厂企业的关停并转、资产重组问题;因劳资
42
第15卷第4期Vol.15-No.4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J OURNA L OF YOUJIANG TEACHER S COLLEG E FOR NA TIONALITIES G UANGXI 2002年8月Aug.2002
纠纷,拖欠工人工资问题。随着深化改革和社会发
展,群体性矛盾的潜在因素会逐步显露出来,呈增多的趋势。从人员组成来看,矛盾的初始阶段,多数是家族成员、或家族亲朋好友遇到利益关系,自发形成信念一致、目标一致的关连体,也有本单位的同事、邻居聚集其中,形成一定利益关系的核心层,控制和支配着事态的发展,对事态的演化发展起主导地位。矛盾发展到中期阶段,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也参与其中,但多数是在幕后出谋划策,增强群体内聚力,在核心层外围,形成紧密层。矛盾发展到后期,许多相关利益的外部人员甚至是不熟悉的人员对某些煽动性的宣传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站在群体利益一边。由于个体责任分担使这些人带着从众心理参与进去,在外围形成附合层,势态发展不断扩大,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置不当,很可能引导大范围的社会动荡,客观上促使群体行为更加恶化的结果,给处理这些问题增加难度。
二、群体矛盾的多发性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利益结构分化的不彻底性、不平等性、不平衡性以及利益整合的非协调性、滞后性和相对软弱性是群体性矛盾存在的根本原因。当前,群体性矛盾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建设的形势下,原有的利益群体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利益主体趋向多元化,人们对利益的关注程度,较过去大为增强,与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矛盾,国家、集体和个体不同的利益群体的群际体间的磨擦、冲突和矛盾正处在一个多发期。据调查,当今的群体性矛盾往往与深化改革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每一次重大改革政策的出台,工程建设中的动迁和移民,企业的破产与重组,治安行政管理中的重大行动都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都会牵动许多人的利益调整,这是产生群体性矛盾的直接动因。实际上,群体性矛盾已经形成既定的规律,凡是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分配、市场占有、生产经营、劳务关系、收入分配重大政策的改革,都会引起历史的、现实的矛盾的逐步凸现,使矛盾表面化。旧的矛盾没有解决,新的矛盾伴随而来,成为多发性矛盾。一旦矛盾激化,就形成群体行为,引发群体事件。
三、对抗性有所增强
我国改革的实质是对人们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在利益关系的调整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经济利益格局的分化和失衡,群体结构的分化表现在经济利益上的差别,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增大,阶层、行业、单位之间、干群关系的对立情绪开始抬头,各利益群体的参与程度和解决矛盾的愿望增强,但参与和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渠道匮乏,无法有效实现主体结构既得的现实利益,矛盾从隐蔽到显露是矛盾对抗性增强的一大表现。过去上访的群众,反映多是本单位、本系统的一些问题,多数情绪和行为较为温和,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群体事件发生的时间、规模、强度和影响程度与过去相比更为激烈,相当一部分人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态,选择敏感时间,动辄几百上千人,甚至是上万人,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堵塞交通,冲击党政机关,要挟党委和政府,甚至出现打砸抢等违法犯罪行为。他们揣摩政府的心理,利用声势造成某种强大的政治/压力0,把矛头指向社会,扩大事态,通过其社会影响来获取有关方面的注意,引起政府重视,迫使政府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要求。行为的偏激和粗暴,客观上强化了对立情绪,对抗性增强,产生特殊的影响和社会危害性。如果对抗性升级,暴力冲突加剧,引起骚乱,矛盾就会发展成敌我矛盾。
四、矛盾的非政治性
社会矛盾是由具体矛盾构成的。群体性矛盾往往是由具体问题、具体事情引起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价值取向趋向务实化、功利化,群体当中确有抱有不同目的和动机的人,有不少人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不顾大局,要求过高,置法律和国家政策而不顾,脱离现实,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过分去追求个人利益引起的矛盾。但也有不少人,并非是无中生有,无理取闹的。他们追求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持有合理的要求的举动容易得到社会的同情和支持,而正常的反映途径和渠道不畅或者处理不公才会导致事态的发展和恶化。尽管群体矛盾非常突出,社会影响也大,但绝大多数群体性矛盾不具有反社会制度的性质,仅是为追求某种特定的利益的不当行为,仍属于
43
朱其良/群体性矛盾的特点分析